我一直非常迟疑写这个话题,尽管自己内心一遍遍回顾,看了一本又一本书。开了好多次头,都中断了。
4月2日是
世界提高自闭症认识日
,国内现在喜欢叫它
“孤独症”
,一些家长会更加细分地称之,
轻中重度自闭症,或者阿斯伯格
,还因为一小部分人的特殊才能,它又被一些媒体称为
“天才症”
,很多名人被认为有自闭症,爱因斯塔,达芬奇,特斯拉,林肯,梵高等,活着的确认的也有很多,比如“水哥”,马斯克,比尔盖茨等。
人们对自闭症的认识是狭隘的,但大多数都没有兴趣了解更多,就像我之前一样。如果不是因为有一个特别的女儿,我对自闭症的认识仅限于:
没什么情感交流,不会回予爱,话少孤僻,社交障碍。
当我跟朋友说,妞妞可能是阿斯伯格时,他们一开始的反应也总是,这怎么可能!我以前也觉得,怎么可能!因为我们对自闭症的认识太少了。
可能你身边就有一个两个古怪的亲戚朋友是自闭症,只是因为和我们以为的自闭症不一样,所以我们未曾想过ta是自闭症。
其实和普通人群一样,
自闭症人群也同样具有方方面面的多样性,每个人都不一样,从容貌到个性到智商到各方面的能力,差异巨大。
以前的诊断把语言发展正常(对的,他们甚至可能话很多),智商正常或超高的一群人定义为“阿斯伯格”,现在也都合并在一起了,导致自闭症这个概念下,真的
包含了各种各样的对这个社会具有不同适应程度的人
。所以会有很多和我们以往认识里的“自闭症”不一样的很多名人,他们也是自闭症。
为了区别传统认知,我就将自闭症(包括阿斯伯格)用英文缩写ASD来指代吧。
随着我们对ASD人士的了解越来越深入,神经多样性的观点越来越深入人心——它其实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疾病,而是人类神经多样性的表现。
“神经多样性”简单来说就是,一些人的大脑功能和“神经典型”的大多数人有所区别,而这种区别也有大有小(人与人之间本就差异很大)。
他们的大脑神经发展不同,思维方式和一般人有所区别
,
这种不同,对于人类作为一个种族的发展是有益的
:大脑一方面的能力缩减,同时带来另一方面的加强。
脑神经差异表现出来就是行为、认知和多方面的能力差异。
差异客观存在,但影响有好有坏
,比如倾向于关注细节而非整体(要获得“整体拼图”耗时比一般人长得多),感官超常敏感,在特定领域表现出超常的记忆力或专注力。
对于“神经多样性”这个相对小的群体而言,
他们在主流人群中学习和生活有一定困难,这客观上会造成一些问题
,比如影响到他人的生活学习,工作开展,交流困难,难以相处,对他们来说容易被孤立、霸凌,出现心理问题。
怎么说呢,确实需要提高认识,
理解差异后更容易彼此接受、欣赏和包容。
这种提高认识和理解差异,需要是两个群体之间相互的
,ASD的干预目标是理解他人的情绪和意图,理解ta自己和他人的差异,去减少冲突,和平共处。
另一方面,多数人的一方也需要去理解他们的不同啦
,比如ASD不是不能共情,不是没有情感,只是理解和表达方式不同;他们“听不懂”的时候不是故意作对,是真听不懂;他们受不了一些感官刺激,会做出一些奇怪的行为,只是为了自我安抚……
不需要做朋友啦,至少不要去彼此伤害。
我记得曾经,我看到有网友发自闭症孩子的刻板行为,我回复说,这怎么能说明自闭呢!正常孩子也会这样啊!我女儿正常小孩,也会这样啊。
我现在觉得
各种各样的差异是很微妙的,就像一个光谱,颜色是渐变的
,我们很难说有哪种行为就是ASD。
ASD表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因为脑神经发育的差异,他们处处都不一样,又处处都……“其实也挺正常啊”。
注:ASD人群的个体差异很大,
严重的ASD所占的比例其实比较少的,大部分都不“极端”。
因为这个群体中的个体差异巨大,我只说我的妞妞。
我的妞妞,在她还是婴儿的时候,她哭得很多,很容易醒,要一直抱着。我们曾经在白天和 夜晚,全程不说话在高速路上开一两小时,最后发现她还是不睡。我带她去了睡眠学校,我发现当天的几十个宝宝都哭一会儿就睡着了,妞妞不行,那里的工作人员也没有办法。后来我就放弃睡眠干预了。她至今夜里都会醒来,她会兴奋地讲她的梦境,直到去年下半年,她才完全独立一个人睡,这让她经常早上6点就起来了。
她小时候对我极度依恋,一步也离不开,要我抱她,但她会在原地崩溃大哭,无论如何也不走向我。她在游乐园里非常怕人,如果滑梯里有人,她无论如何也不进去玩,除非我陪同她一起。有时候她玩着玩着,突然来了别的小朋友,她便吓得连忙退下来,跑向我。我记得有一次,她哭着说,妈妈,里面有人!她说得好像,里面有怪兽。
她适应幼儿园异常艰难,哭得特别厉害。每天中午午休时间,老师都没有办法安抚她,只能电话我将她接回家。一个多月后,园长说请一个会中文的老师来照顾她。中文老师来了后,认为不是语言问题,建议还是幼儿园的全职老师照顾她。于是园长又提议再请一个兼职老师照顾其他小朋友,让全职老师多帮她适应。直到后来,来了一个同样爱哭的小女孩,老师让她两一起玩,妞妞才终于哭得少一点,可以在幼儿园里呆上一天了。她中午不睡午觉,老师会让她在角落安静地玩,她可以很小声地自言自语做游戏,这让她觉得更自在。她仍然哭得很多,一直用了10个月才不再哭。但4岁时换幼儿园,又哭了半学期。
她后来不再害怕小朋友了,她变得非常“社牛”(我以为我们做对了什么,改变了她)。她很主动,很直接,很容易破冰。在幼儿园里,她只想要一个朋友,她一定要和她玩,她感到很难过对方不理她。于是我帮她约小伙伴,后来她们成为了好朋友,就是这一个朋友,在学校一直帮助她,在某种程度上融入了集体。在她不知道该做什么的时候,朋友会告诉她。在别人想要排挤她时,朋友为她打抱不平。朋友去乐队练习,就带上她去一边坐着,给她一本书。
朋友和别的孩子玩的时候,她就一个人玩,或者偶尔和别的孩子互动一下。
她在校外也有一个好朋友,是我的朋友的孩子,因为从小经常约着一起玩。
来到新学校后,这时已经9岁了,我已经很难再帮到她交朋友了。
她在交朋友时非常直接,会对刚见面的陌生人说,“你叫什么名字?”或者小时候她会伸手拒绝,“不,你不是我的朋友。” 她拒绝起人来也是非常直接的。当她第一次见面,或者到了新的场所,想要和人玩时,她有时候会直接走到陌生小朋友跟前唱歌。她转学到新学校第一天,第一次在学校接待室见到和她一样转学来的同学L, 她走到L跟前,她说,Hi L, 然后就开始唱歌。L当时看上去很紧张,当妞妞对着她唱歌,更不自在了。我赶紧将妞妞拉到身边,提醒她停下来。她更小的时候也曾这样,比如有一次我们在一个海岛旅游,晚餐时,她先吃完。她走到邻桌,直接开唱,把别人都唱懵了。还有一次,我带她去一个新的舞蹈学校,她对着不认识的女孩子们唱歌。但那时她们才5、6岁,那个女孩先是愣住,接着说,我知道这首歌!是电影frozen里的,我也会唱。她们一起唱了起来。
她真的好像是从迪斯尼电影里走出来的,可爱而又格格不入。
我们一直跟她强调注意社交距离,最近一年我已经没有再看到她对陌生人唱歌了。但她仍然会突然凑近陌生人,打断别人在做的事情,去攀谈。比如在电梯里,突然对正在看手机的陌生人说话,搞得别人莫名其妙。上学期期末有一天,我来接她放学时,她正在和同学T的妈妈聊天,她凑得很近,触碰她的衣服(胸口上方),说上面的亮片很好看,或者你的项链/耳环很漂亮 ,我喜欢你的衣服,啊,so silky。成人很容易包容这种无害的触碰和赞美,但我还是一直提醒她,不要和不熟悉的人身体接触,不要戳破别人的“泡泡”。
对了,她对于上台表演这种事,毫无压力,完全无惧他人目光,哪怕她的表演本身并不出众。她在舞台上就像整个礼堂只有她一个人一样自在。去年学校组织露营时,她有自告奋勇表演节目、唱歌。不过,随着她长大,我发现她开始会表现出一点镜头紧张了。在舞台上念完自己的台词后,一直用手捂住眼睛。
在社交方面,我发现她只能一对一和朋友玩。哪怕是她熟悉的好朋友,只要有第三个孩子出现,她就会自动退出游戏,自己一个人玩。她和朋友在一起玩时,也并不总是互动的,她们在相聚时,经常是朋友和其他人玩,她偶尔在她自己的游戏里探头出来,跟大家说两句,这样她就很开心了。或者她和朋友一人捧一本书。
学校的老师总是会提起,说她在小的讨论组里表现尚可。
人声嘈杂,一起讨论时她会觉得很难受。
好了,以上是社交方面的情况,接着说感官方面。
在幼儿园时,老师说妞妞听不到她们叫她名字。一开始她们以为是游戏太投入了,但后来发现即便是到跟前跟她说话,她也没听到一样。所以老师建议我们带她去测听力。我们知道她的听力没有问题,仍然照做了,的确没有问题。
后来老师又叫我们带她去测听力,还建议给她用耳罩,因为她总是捂耳朵,表现出很难受的样子。我很担心她,我同意戴耳罩,但是我老公拒绝了,他的理由是不想她变得更加“不同”。我们又带检查了听力,仍然是OK的。
她在我们一起看电影的时候,也时常捂耳朵,大叫起来,说太疯狂了,受不了。但是她捂耳朵的地方往往不是电影里紧张、让人害怕的地方。有一次在一个校外的活动里,她再次表现出烦躁,捂耳朵。我觉得这样很不礼貌,于是说了她,让她不要这样做。晚上的时候,我问她为什么会捂耳朵,她说听到其他人小声讨论,让她无法听清领队老师说话。
在最近我考虑到她ASD后,给她买了一个降噪耳塞,帮助不大,聊胜于无。她说还是用手捂住最方便。
她对舒适度的要求也比较高,她不像其他女孩爱美,她小时候坚持要把袜子穿在裤子外,她坚持要把裤腰放在肚皮下…她对我说,妈妈,漂亮不重要,舒适才重要。
在兴趣方面, 她喜欢一些重复性很强的游戏,在我看来就是简单重复,有点无聊。但小时候我很惊喜于她的超强专注力:在她还不识字的时候,她就可以自己自言自语地翻绘本看,看很久。她2岁时可以一次性看完一整套peppa pig book,20本吧。在我们坐长途 飞机的时候,因为耳机对她来说太大了,戴不住,她可以一直看无声的动画片,几乎持续6、7个小时!因为不想打扰到飞机上其他人,我们允许了她。她2/3岁时就可以持续超过一小时,一直玩拼图,把家里所有的kumon拼图拼满地。那时候我觉得她简直就是天使宝宝。
我还惊喜于她喜欢做数学题,不知疲倦,可以一次性写完一本练习册。我让她做2页,她不知不觉就完成了20页,还不想停下。
在我们朋友聚会时,别的小朋友离开饭桌去玩了,她仍然慢慢地享受她的食物,尽管她只是很少的几种食物。有一段时间我发现她被胡萝卜素染黄了……
一开始小朋友们都在画画,后来别的小孩都离桌了,去玩别的游戏了,她仍然在不断画,同时可以跟大家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我觉得她很专注,并且可以专注很长时间。
昨天老师问她在家里除了看书,还喜欢玩什么?她喜欢一些逻辑小游戏,喜欢编程小游戏,我们没有专门给她买这类课程,她只是玩ABC YA里面的。她喜欢玩过家家游戏,照顾她的毛绒玩具。她有很多兔子玩偶。
她总是在她自己的游戏里,在她的脑子里的故事情节里。
她可以一遍一遍滑同一个雪道而不觉得无聊,她可以从早上9点滑到晚上9点,夜场结束
。她能一天滑40多公里,很惊人!她在滑雪的时候不追去刺激和速度,她非常“安全第一”,拒绝竞争,她在她的小组里总是滑在最后一个,总是。
她想要跟在后面,没有压力地慢慢滑。
我们一起滑雪时,
她会假装在照顾北极熊宝宝
(我给他们买的一个钥匙扣玩具,挂在衣服上,区分他们的衣服)。
她会假装她自己是小冰块
(谁会假装自己是一个冰块!),这样她就能开心地玩一天,滑一天雪。又或者,
她在滑雪的时候,手里握着一个小雪球,假装那是一只宠物豚鼠。
她看到我,就把她的豚鼠递给我,让我帮她照看。我说,我们把它放回大自然吧。她小心翼翼地将它放在雪道边的围栏外,然后说,
我们明天再来visit它吧!
她有一个快乐的天真的灵魂,她10岁的身体里,住这个一个小小小女孩。
她总是能够找到一个人的乐趣,一个人的游戏,
她可以在电梯里对着镜子自己玩剪刀石头布,很开心。
我感觉周围的同龄孩子都长大了,一步步走进了现实世界,而她还是那个从童话故事里跑出来的小女孩。她有一次带了一个游戏币去买学校里“募捐义卖”的东西,她以为那是真的钱。
我爱她的天真,但也总是担心她。
关于注意力问题和测评
直到上学后,老师开始对我们说,妞妞注意力不集中,不听指令,错过绝大部分课堂内容。我仍然不相信她有注意力问题。我想是不是因为英文不够好?她开始补英文,
结果老师说她的英文很好,对话没有问题,且她的阅读级别很高。
但是我的确注意到,在集体学习的时候,她总是不在状态,
在舞蹈班里她是唯一一个完全跟不上动作,还经常和大家坐在完全相反的方向。
在小组学习时,她也游离在外,在边上或者反着坐,不能跟上老师的指令。有时候只是重复老师的话,重复老师给的例子。在造句的时候,她总是抄写和老师一样的句子。
prep时,老师说她跟不上,总是答非所问,不知道老师的要求,经常是她的朋友再帮她,告诉她要做什么。尽管不能听到老师的指令,她又是一个非常顺从的女孩。你能明显看出,
她并不是违抗指令,她非常愿意听从。她只是不知道她该做什么。
一年级时老师仍然表达了对她注意力不集中的关注。请了学校的心理老师暗中观察她。也给我了我们问卷。我看出那个问卷是关于ADHD的。我理解她在课堂上的不专注,但我仍然认为,她没有关注力问题。我不明白问题出在哪里。
到了二年级时,老师继续了之前的对话。建议我们给妞妞做检测,我们很快安排上了测试。评估人员认为她的确不专注,需要很多提醒来回到任务上,有强烈的ADHD倾向。但是她的智力很高,IQ总分134,在一些分测试项目上,比如
语言理解能力、视觉空间能力极高,远超同龄人预期水平,但是在工作记忆和处理速度只是“平均”水平,和她其他方面的能力落差非常大。当时测评人员认为这种极大的落差是少有的,可能和她的ADHD相关。
心理专家认为她的词汇量非常高,她在做任务时,同时也观察到做测试题时,会不断地自言自语解释她为什么选这个答案。(现在我更倾向于认为这是一个ASD特质,而非ADHD)
因为她的语言表达比较奇怪,我经常不明白她在说什么,这非常困扰我,我们后来带她做了言语测评。测试发现除了个别发音比较奇怪,不是很准确以外,她的交流能力总体是不错的。她能够和测评人员愉快的交流,尽管她会问一些很细节的,奇怪的问题。我不能记清楚她问的什么简单问题,因为她问的那些问题对我来说不是很说得通。在测试时,她表现出没有对陌生人的社交边界。在这种时候,她的眼神对视会减少,完全没有留意到别人的尴尬。
她在描述图片时,会将看到的每一个选项都描述出来。比如有很多类似“你觉得哪张图片是……”,她会在告知答案的同时,一一描述每一幅图,说为什么不是这个,不是这个不是这个。哪怕在测评人员已经翻页的情况下,她仍然会加快说完每一幅图。
测评人员说,他们考虑过ASD,但是他认为她在表达上“功能正常”,他不会给出这样的诊断。但他认为一些针对ASD的社交干预项目可能对她有所帮助。后来我们并没有进一步测评,去了解ASD,直到最近这个假期。
语言表达和学习:
在学习方面,我发现她是主要靠视觉学习的,不太能依靠听觉学习。她会抱怨说,听不懂。她对于文字的理解是不错的,但是很容易“听”不懂。我也时常听不懂她,我发现
她对语言的理解是图象化的
。当我问她一个简单的问题,她会把我的问题翻译成一个画面,一个小故事,这极大地影响了她的回答速度,让交流变得很冗长。
比如我问她,你会选择漂亮还是聪明?她想了想说,聪明,她断断续续地说:因为如果一个人很漂亮,她穿着好看的裙子,走在独步桥上,踩到裙子就摔倒了,就摔死了,不是吗?
她问我,什么是辩论?我说有点介于争吵和讨论之间,就是两个人观点不同,讨论并试图说服对方。她说,争吵就像两个人在打网球,只是打的不是球,而是语言,对吧?
因为这种图像化的思维方式,她的表达有时候我也会听不懂。
她会突然描述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而没有给我太多它们之间的关联
,让我难以理解她说的。她也会答非所问,比如有一次,一个朋友说,哇妞妞,你的中文这么好,以后可以给我的儿子来中国玩时当翻译好不好?她若有所思,接着说,我在滑雪时,遇到一个女孩,她比我大,但是个子和我差不多呢。她在我前面滑,还没有我会滑,她都摔跤了呢。
我猜她是联想到她年龄虽然小,个头很大,某些方面能力也不错。但是这样的对话,就比较难进行下去。就像两个人在玩球,你扔出一个排球,她打回来一个网球。
有一天我们去她好朋友家玩,她的朋友刚搬了新家。她突然开始找东西,说一个东西不见了,落在朋友家了。我们问是什么东西,但是大家都听不明白她的描述。最后问出来,她是上一次来玩时落在她家里了。但那是一年前的事了,而且是在朋友以前的房子里。到最后我们也不知道她那一次来是丢了什么。
如果说她的表达有问题,语言能力不行,那就无法解释,
她有时候能流畅地表达,甚至非常形象地描述一件事。她的语速飞快,句子结构和用词都很复杂。
在她小时候,我发现当有可以看到的物体时,比如手指玩偶,她就能很流畅清晰地讲故事。在她回答完我朋友问的,能否给她的孩子当翻译后,她又特别清晰流畅地讲了她最近读的一本关于Viking 神话的书,不停顿地讲了维京众神的能力和他们的关系网。
基于我对她的了解,我认为她会受益于可视化的学习,单纯靠听,她很容易误解,
她总是在指出错误后恍然大悟的样子,说,“噢,我以为你说的是……哈哈哈哈”
这曾经让我很无语,我说得如此清楚,你怎么能“以为”……
靠听的指令需要解释得非常详细。她会非常乐意听从。当你为她建立了一个程序,这个程序就像写进她脑子里了一样,她能够近乎完美地执行。
这里补充一点社交方面的问题,她理解不了玩笑。我不止一次地告诉她,这不是嘲笑,这不是粗鲁,只是在玩。
在万圣节的时候,我们去参加万圣节游行。那里遇到一个会变魔术的老爷爷,一开始妞妞也很感兴趣他的魔术,直到他把卡片从妞妞的头发里编出来。她突然就很生气,她说他在指控她做了她并没有做的事,这太粗鲁了!我给她解释这是一个游戏,是好玩的。她说一点都不好玩,我没有把卡片藏起来的!我赶紧把她带离开那里。
事实上她很喜欢双关语笑话的,她总是一遍遍讲重复的笑话。她能理解文字,但是在生活中比较难于理解玩笑。
我为什么会突然意识到她可能是ASD?
对于ADHD的诊断,我一直很疑惑,我一直在考虑等待那个用药的时机。但是我一直找不到用药的理由。我看了不少关于ADHD的书籍,最近看了一本比较学术的书,《如何养育多动症孩子》。我发现抛开那些比喻性的描述,ADHD本质上是
难以感知时间,以及执行能力缺陷。
这不是妞妞面临的挑战。
我发现对于ADHD的描述是,他们很容易被周围发生的事物分心,这不是妞妞,我认为她是过度专注,难以分出注意力给他人和某些对话;
ADHD的孩子很少会通过自言自语去指导自己完成任务,而这正是妞妞擅长的事,她总是自言自语,安慰和指导自己;
ADHD孩子会倾向于不能延迟满足,妞妞完全没有这方面问题,她喜欢把好东西留在最后。她更加不会冲动消费,她倾向于不消费……
ADHD孩子倾向于难以按时完成作业,而妞妞非常程序化,她不需要我们提醒她完成作业,尽管在更小的时候,她会忘记她应该做什么。
ADHD孩子即便是玩游戏时,也只是相当于其他活动更能专注,并非超常人的专注。
我在读马斯克的传记,我发现有ASD的他,小时候有很多强烈的特征和妞妞很像。我接着又读了一些关于ASD和阿斯伯格的书,我发现比起ADHD,ASD才是能够解释她与众不同的原因。
除了前面说的那些,还有很多很多关于她的故事。她有略微特殊的说话的节奏和音调,突然的高音,她的运动协调非常不好,踮着脚尖跳着走路,平地也摔跤,她学东西很慢但是比较执着能坚持,所以在很久很久后会出现一个突然通电的时刻,学会了!她执迷于一些小癖好,比如在之前的学校时,她总是会捡起地上的一些细碎的小亮片,彩纸屑,作为礼物送给老师,她过一会儿还会追问,我送给你的礼物呢?
去年妞妞转学后,老师还托人给她送了一张卡片,说想念她的“珍宝”, 妞妞在学校里就是一个“寻宝者”,她会捡起来所有会发光的小东西。
在以前的学校,全校人都认识这个有点奇怪的女孩,大家都见怪不怪她的奇怪了。她融入到了环境里。到了新学校,我相信她尝试过交朋友,同学们也尝试过接纳她,但是可能会不理解她的一些行为表现。到这个年纪,交朋友没有那么轻而易举了。于是她完全沉浸到了书里。她以前也是看书,也时常一个人玩,但是我想有一个朋友让她心理上更自在一些。我知道她是渴望友谊的。
对不起我写了太多了,一说起妞妞我就停不下来。我跟老师也沟通了她的情况,老师们都很有经验,一旦了解到她的ASD特质,老师迅速地就get了她的需求。
其实就和我们家长一样,学校里一直以来都有给她比一般同学更多的支持,但是很少有人真正的理解她为什么会这样,所以和她相处时常会有情绪冲突,只是大人具有责任,所以只能耐着性子去和她相处。一旦我们了解到她是ASD,情况完全不一样了。我不再会暴躁忍耐,克制我自己:你为什么要这样?!
我理解她的确和我不一样,比如她会感官过载,她会在我不理解的地方突然因为受不了而蜷缩起来捂住耳朵小声大叫“啊啊啊这太疯狂了”;我理解她不会读我的表情,看不懂我明明给她指了方向;我理解她听不懂我说的显而易见的话,需要具体而明确,"把你的kindle递给我",而不是指着kindle说“递给我”;我更加理解她的学习方式,交流方式,我听不懂她的时候也变少了。我也更加能够共情她,其实已经非常努力在适应我们了。
当我知道她是ASD的时候,我真的非常难过,不是因为我难以接受她是ASD,而是我发现,这么多年来,我们之间,更多是她在努力理解我们。
或者说,我们一直在努力理解彼此,而不找不到一种合适的方式去沟通。现在我们终于走得更近一点了。
我觉得错失了很多时光。所以现在,每天早上,当她来到我房间叫醒我时,我们都紧紧拥抱,说爱彼此。我会更加珍惜和她相处的时间。
这个社会并不总是很包容友善,但是一个人的生活轨迹其实是围绕着密切接触的小圈子转的
,尤其是对ASD而言,他们的生活圈子很小,只要周围人都爱她,懂她就好了。我也发现了一些藏在身边的ASD,真的是这样,
当所有人都了解“ta就是这样的,不会和ta计较”,带着欣赏的眼光去看彼此, 生活就像一团乱麻被理顺了。
今年我明显感觉,妞妞的情绪好了很多,变得更容易沟通了很多(从我们改变、不再难为她开始),也就更容易学习了。
△妞妞给以前学校的老师做的卡片,老师的头顶是彩虹,雨滴是头发;她自己脖子上带着一根项链,放大了出来,是一把🔑:Key to my heart.
△妞妞画的小仙子的房子:她的家是一个蘑菇房车,有秋千床,有大大的图书馆。朋友的书屋在边上,树上结满各种果子。还有写着“be happy”的向日葵房子。蚂蚁都很大只,因为仙子很小。所有的动物人物都笑眯眯的。画啦啦的老师说,从绘画心理学上,这样的画面说明孩子的心理状态很好,很积极,愿意与人交流。
我比以前更知道该怎么跟她相处了。也不是多了什么技巧,主要是我看她的心态不同了,不会对她的“不同”感到那么焦虑,不再想要改变她。曾经我把她看作普通孩子,以身边的孩子为参照,我想她为什么要这样啊,深深地担忧。现在我终于了解她的不同,把她看作独特的她自己,我觉得她已经做得非常好了!
我看到了,我看到了她那么努力地适应着和她不同的人群环境,那么努力地跟上这并不天然适应的节奏🎶 她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和这个世界产生联系,她一直在学习学习学习。哪怕有很多感官过载的时刻,她很努力地不影响到别人,找回自己的平静。她就像龟兔赛跑里的乌龟🐢她可能永远都赶不上兔子,但是不会错过属于她的风景。
我也在想,我们作为家长的责任是什么呢?让花成花,让树成树,帮孩子屏蔽掉严重的灾害就好,让他们得以成为自己。每个人都不一样,每朵花、每棵树都形态各异,自己对自己满意,人生就很圆满。
而从我自己的角度,我和孩子相处得很愉快,这个过程很幸福,我作为父母的人生体验就很圆满。
如果喜欢,请转发分享:)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到其他公众号,
请在评论留言获取内容授权。
关注“夏天的陈小舒”,
回复以下关键字,就可以看到对应的推送啦
回复【怀孕】备孕知识、孕期疼痛、孕期营养、孕期美容 等;
回复【哺乳】开奶、母乳不足怎么办、母乳成分、哺乳期用药 等;
回复【奶粉】配方奶知识及奶瓶喂养;
回复【乳腺炎】涨奶、母乳过多怎么办以及如何挤奶喂养;
回复【湿疹】了解婴儿湿疹;
回复【生病】关于感冒、打鼾、发烧、咳嗽、便秘等幼儿常见病;
回复【睡觉】婴儿睡眠知识综述、新生儿睡眠安全等;
回复【头型】如何塑造宝宝的漂亮头型;
回复【食谱】辅食食材与食谱目录;
回复【儿歌】儿歌精选与推荐;
回复【绘本】 绘本推荐、书单、亲子共读等;
回复【双语】 双语、英语学习;
回复【刷牙】 儿童牙刷的选择,刷牙方法,牙膏用量等;
回复【语言】 语言学习、语言发育迟缓;
回复【蒙特梭利】 蒙特梭利游戏;
回复【生长曲线】 正确解读生长曲线,判断孩子的发育状况;
回复【不吃饭】 孩子不吃饭怎么办;
回复【辅食】 了解关于孩子辅食添加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