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世界顶尖的炼钢专家,因主导引进“转炉溅渣护炉技术”,使我国钢铁企业吨钢成本节省4元左右,由此获得国务院颁给外国专家的最高奖项———“友谊奖”;他是安赛乐米塔尔集团(以下简称安米)的顶级专家,目前在湖南执行安米对华菱的技术转让工作;他将世界先进的炼钢技术带到华菱,助推着这家湘企攀越行业之巅;他是美籍华人,出生于中国宝岛台湾,有一个中国胃,更有一颗中国心,在湖南工作、生活7年,对湖南怀有特殊的感情———
中国冶金报 中国钢铁新闻网
通讯员 周月桂 唐爱平 记者 柳琴声
高大的厂房、庞大的设备,挥洒着粗犷的工业线条;空气火热发烫,铁水沸腾不已……这是三伏天的华菱涟源钢铁有限公司210转炉厂的场景。在蔡焕堂看来,这一切都散发着“带着钢铁气息的工业美感”。从青年时代开始到现在,他每一次走进炼钢现场,都会燃起血液中的激情。到明年7月31日,蔡焕堂在华菱的合约期限将届满。他觉得时间紧迫,密集地邀请专家前来讲课,组织大家出国参观考察,每周三晚上、每周六白天都进行例行的讲座与培训……
图中右一为
蔡焕堂
进入炼钢厂,爬上楼梯,经过高温转炉,来到控制室,蔡焕堂身板笔直,走路带风。人们很难想到,这是一个心脏装着支架的老人。
穿着厚实的橙色工作服,走在工人当中,蔡焕堂就是一个普通员工的样子。他跟别人最大的区别,便是满头灰白的头发。66岁的他是涟钢最年长的工作人员。
蔡焕堂察看了前一天的设备故障时间、中断连烧次数等生产指标,重点关注连浇炉数和铁水单耗,“连浇炉数11炉,还不错;铁水单耗这个月以来都在860千克/吨左右,很好……”
从2010年到湖南执行安米对华菱技术转让开始,蔡焕堂一直致力于改进关键生产步骤,节约成本、提升能源效率、进行工艺开发等。蔡焕堂认为:“在美国,钢铁工业的巅峰期已过,而中国还有足够多的高山可以攀登。”
2010年左右,涟钢已经完成装备升级改造,拥有国内先进的设备,但人们的观念和操作水平还亟待提高,用涟钢人的话说,“我们有了一个‘金鸡婆’,但下的是‘普通蛋’。”
作为美国宾州州立大学冶金博士、安米研究发展部首席研究员,蔡焕堂带来了许多具有颠覆性的前沿理念,并在涟钢不断实践,推动涟钢向世界级的制造商进发。
钢铁行业有“吨铁吨钢”之说,也就是说,炼1吨钢要消耗铁水1000千克。得益于蔡焕堂的悉心指导,今年初以来,涟钢每吨钢的铁水消耗历史性地降低到900千克以下,连浇炉数也由四五炉变成十多炉,冶炼周期等技术指标也达到国内同行先进水平。
此前,华菱生产用电有一半需要外购,一年电费最多时需要30多亿元。而蔡焕堂极力倡导二次能源利用。为此,华菱充分利用炼铁炼钢的余热余温发电。如今,涟钢、湘钢的自发电率都已高于85%,在行业内处于领先水平。
“安米是世界上最优秀的钢铁制造商之一,蔡博士把最先进的钢铁技术和理念带到华菱,让我们找到了追赶跨越的方向。”涟钢总经理肖尊湖说。蔡焕堂带来的安米技术,让涟钢站到了“巨人的肩膀”上。“蔡博士让涟钢这个‘金鸡婆’开始下‘金蛋’了。”涟钢员工更喜欢以通俗的比喻夸奖蔡焕堂的功劳。
此外,涟钢的汽车板用钢生产体系,正是在蔡焕堂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2012年6月份,华菱安赛乐米塔尔汽车板有限公司(VAMA)启动建设。作为VAMA的上游基板供应商,涟钢由此开始了从普通板材迈向高端汽车板材的艰难攀登。
“这些年在安米的技术支持下,涟钢的汽车板基板质量已达世界先进水平。”蔡焕堂介绍,有了高质量的汽车板基板,今年初以来,VAMA持续盈利,已成功开发出系列高端汽车板,并顺利通过一汽大众、长安福特、菲亚特、德国本特勒等多家主流汽车主机厂及一级零部件供应商的认证审核。
7月26日晚,VAMA基板技术专题研讨周三例会,蔡焕堂照例第一个走进会议室。距离开湖南的日子还有1年,他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每周保持2次以上的技术讲座和案例分析,双休日都会参加公司的技术研讨会。去年大年三十,蔡焕堂才带队从法国考察回到长沙,然后转机回中国台湾与家人吃年夜饭。蔡焕堂还是中南大学的客座教授,经常到国内的高校、钢厂交流讲学。
“我愿将毕生所学贡献给湖南。”蔡焕堂多次这样表达。“蔡博士所做的一切远远不止于合约内容。”华菱涟钢总经理肖尊湖说。为了尽可能全面地接受安米的汽车板生产技术,涟钢专门成立了一个技术小组跟随蔡焕堂“贴身”学习,每年还安排了500多万元的技术培训费用。
一个尽心教,一个用心学,涟钢这个汽车板生产技术小组的“小学生”进步很快。“就像大学教授教小学生微积分,需要不厌其烦地‘手把手’教。”涟钢技术中心罗钢介绍。他回忆,蔡焕堂第一次到涟钢讲授汽车板相关技术时,全厂没有一个人听得懂。几年后蔡焕堂拿出同样的PPT再次讲解,大家才觉得豁然开朗。大到整个汽车板用钢生产体系的建立,小到一个表格、一个报告,他都不遗余力地传授、把关。涟钢技术中心的赵如,因为同一个取样方法,曾请教过蔡焕堂3次,每一次蔡焕堂都同样耐心。
蔡焕堂是毫无保留的,办公室和家,随时向所有技术人员敞开。他电脑里的文件,可以直接拿U盘拷贝走。涟钢人说,这些都是“有钱也买不到的宝贝”。
除了技术的传授,还有作风的影响。涟钢技术中心邓必荣还记得2010年第一次见到蔡焕堂的场景。那天,他被派去办公楼门口迎接刚刚到任的蔡焕堂,左等右等,都没有接到人,询问同事后才知道专家早已直接去了设备维修现场。“有问题,第一时间到现场。”这是蔡焕堂的工作原则,也渐渐成了涟钢所有技术人员的工作守则。
在华菱服务7年,蔡焕堂记了数十本笔记。他做的PPT简洁严谨,笔记图文并茂,带有鲜明的“蔡氏”风格,已成为涟钢人学习的范本。
210转炉厂技术科长周军军,大学毕业进入涟钢成为一名炉前工。有一次随蔡焕堂去法方钢厂参观访问,进厂之前,外方有一个安全生产理念的介绍,周军军觉得这不是什么高新技术,却瞥见蔡焕堂拿着笔记本,已记了满满一页。从那之后,无论何时,周军军都养成了认真记笔记的习惯。
一日三餐,蔡焕堂几乎都在涟钢的员工餐厅用餐。他说,“食堂的饭菜做得很不错。”
在美国生活多年,他始终只习惯吃米饭,除了“三合汤”实在太辣了以外,湖南的食物很合他的胃口。“我是个百分之百的中国人。”他对记者说。从胃到心,从内到外,蔡焕堂都是“中式”的。
出身于中国台湾农家,蔡焕堂有着中国人的勤奋,靠自己的努力,考入中国台湾最好的高中和大学,后来拿下美国硕士、博士学位,成为全球最大钢企之一的高管。如今他的做派仍像最朴实勤劳的中国老农,他喜欢说的一句话是:“我们农村人不怕吃苦。”
1993年,蔡焕堂主动争取到一个机会,第一次访问中国,参加一个技术研讨会。随后几年,这个会讲中文的美国人,成为当时冶金部和中国各地钢企的“红人”,每年都要到传授“转炉溅渣护炉技术”,该技术使我国钢铁企业吨钢成本节省4元左右;以2016年全国钢铁产量计算,年可节省炼钢成本30亿元。1999年,蔡焕堂获得国务院颁给外国专家的最高奖项———“友谊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