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七月与安生》上映前夕,马思纯和周冬雨就大秀闺密情。她们坦言,这部戏最大的收获,是遇见彼此。
文◈李天骄
11月26日,第53届金马奖颁奖典礼在台北落下帷幕。在《七月与安生》中饰演七月的马思纯,和饰演安生的周冬雨,爆冷双女主,力压夺奖热门范冰冰,这也是金马奖历史上首次双影后。
在颁发最佳女主角时出现小插曲,冯小刚作为颁奖嘉宾,公布周冬雨的名字后,马思纯名字尚未说出,全场已经沸腾,后又神转折,宣布马思纯同为影后。一波三折,众望所归。
周冬雨作为90后小花旦,以谋女郎的高起点跳入娱乐圈,但一路评价褒贬不一,在参演《七月与安生》前,连续几部电影反响平平。她甚至自嘲,“如果《七月与安生》成绩不好,自己真的成了票房毒药了。”上台讲获奖感言,她也难改大大咧咧的形象,“我们家没有一个做电影的,我觉得特别光宗耀祖,特别感谢我的经纪人,他们肯定激动得要死了。”
相比刚得知获奖时的激动甚至落泪,站在领奖台上的马思纯已经平复了心情,“这是给我们最圆满的结局,因为七月与安生本来就是同一个人。一开始挺失落的,我们入围了很多奖,一个都没拿到。这也算是个破例吗?两个人一起。谢谢冬雨,有个好的对手才有我站在这里,没有你我就不会站在这。”
去年金马奖,马思纯因《左耳》里的黎吧啦一角获得最佳女配角的提名,最后不敌吕雪凤错失奖项,今年用更大的认可弥补了遗憾。一直顶着蒋雯丽外甥女光环的马思纯,终于可以褪掉这个标签,蒋雯丽也在事后调侃自己是“马思纯小姨”。
马思纯和周冬雨也将电影中的闺蜜情延续到戏外,成了娱乐圈的好闺蜜。在《七月与安生》上映前夕,马思纯和周冬雨告诉南都周刊记者,这部戏最大的收获,是遇见彼此。
两人互补的性格和默契的配合,监制陈可辛都看在眼里,“外露的周冬雨,更需要内敛的马思纯Hold住。不管周冬雨怎么抢戏怎么外露,马思纯都能稳住,所以这两个人的配合非常难得c”
有趣的是,马思纯说,“虽然我很像七月,但是我更羡慕安生的生活。”周冬雨反而觉得自己“内心是从安生向七月转变。”
七月与安生,或许正如安妮宝贝所说,是一个人心中的两个自我,是自我的对抗与和解。回头看,那一切是过往,是你与我走过的曾经。
马思纯。摄影◈刘浚
她是七月:倔強突如其來
“天光初亮,景物均是苍白的,但是轮廓清晰,人心是一种空明,万念皆休的宁静。”1987年,作家王安忆笔下的小城蚌埠含蓄而克制,在此出生的马思纯,具备了与故乡环境无缝契合的气质,不争不抢,表面文静,却倔强得要命。
在蚌埠,节奏缓慢,生活安逸,邻里间抬个桌子便在临街打起麻将,路过的人零零散散地驻足观摩,一支烟的时间,便又无声无息地离开,这也许就是王安忆笔下“万念皆休的宁静”。时至今日,马思纯也经常重回故乡“找回自己”,“在那里,才会脱掉自己的外壳,看到最初那个弱小的自己,思考自己的经历。”
童年安稳平静的生活,让马思纯在饰演七月时,多了一份熟悉和游刃有余,“我觉得七月的成长就是我,家庭生活温馨,自己规规矩矩很听话,我从小到大的经历,似乎都是在为这个角色准备。”
马思纯生于文艺之家,从小就被姥爷要求看书、读名曲。直到现在,每年过生日时,姥爷都会送马思纯十本书并写上寄语,“他经常和我聊历史政治,对于我的精神世界,是很大的一笔财富。”
爱的裹挟有时也会成为一种甜蜜的负担。在马思纯的人生轨迹中,事无巨细全部被安排妥当,“大学选择播音主持专业也是我妈的想法,我就是按照他们的意思老老实实去做。”
人生中的第一次“有主见的选择”是在大二时,马思纯偶然被选中搭档郭晓冬,出演《恋人》女一号,从这部戏开始,马思纯认真的思考起自己的人生,“我觉得我更感性,适合做演员,不能像主持人那样理性的评论。”在执拗的选择演员之路时,她得到了全家人的支持。“家人给我营造了很好的氛围,永远都是满怀爱意地疼爱我。我觉得很幸福很甜蜜。”
图片来自《七月与安生》剧照
从小温馨的生活,让马思纯比同龄人更成熟,更会照顾人。周冬雨回忆起第一次见到马思纯的情形,“开始特烦她,开机前一周我都没和她说话,觉得怎么可能有这么装淑女的人。”马思纯主动打破了僵局,“她送我一杯奶茶,我想我也别绷着了。”拍戏数月的接触,周冬雨渐渐喜欢上马思纯,“很会照顾人,特别成熟,在她身上学到了很多,至少我不像以前那么爱犯二了。”马思纯也成为周冬雨为数不多的女性朋友。
马思纯最想饰演的角色,类似《廊桥遗梦》的弗朗西斯卡,“很想体会那种只有四天,但是一生挚爱的感觉,既幸运又残酷。”这个答案十分符合她的人设,内心充满爱且向往爱情。朋友牛超眼中,马思纯“拼命地爱着她的家人,她的朋友,她的爱情,爱着每一丝和爱有关的感受,就好像每一次,都是第一次。”
“爱之于我,不是肌肤之亲,不是一饭一蔬,它是一种不死的欲望,是疲惫生活中的英雄梦想。”杜拉斯的这句话,被马思纯收录在自己的图文随笔中,她也把这句话,一字一句地刺在了身上。
虽然成长之路温馨幸福,没有太大的波澜,但马思纯身上出其不意的爆发力,也惊得旁人为之一振。在《左耳》中,马思纯饰演了与自己反差极大的小太妹黎吧啦,这也让她获得金马奖最佳女配角的提名。
然而,马思纯曾险些与黎吧啦失之交臂。第一次试镜时,被片方嫌弃太胖,二十天后第二次试镜,也是最后一次试镜,马思纯狂瘦15斤,“最高纪录连着七天不吃不喝。”她对黎吧啦地喜爱像着了魔一样,“黎吧啦经历的一切,是我在现实生活中想做又不敢做的。”
为此她还给原著饶雪漫写了一封长长的信,讲述自己的经历和对黎吧啦的理解。“那会儿除了雪漫姐,没人觉得我能演好,连我妈都说,咱不能演就算了。”
后来,马思纯偶然得知,香港金像奖影后得主春夏也曾来剧组试镜黎吧啦一角,也给饶雪漫写过一封长长的信。“我十分感谢雪漫姐给我这个机会,演黎吧啦是我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黎吧啦带来的好评纷至沓来,马思纯却没有更大的野心,“我始终认为人的欲望不该太大,水满则溢,懂得满足与感恩才可以得到更多的快乐。”每年拍两三部戏,饰演自己喜欢的角色,“希望自己非常纯粹地演戏,不是像商人一样运营自己,不希望自己制造话题迎合市场。”
“不精明,不好斗,有时候甚至可以说软弱无助,带有天生的钝感力,是众多朋友中脾气最稳健的一个。”好友岑大业如此评价马思纯。
这种安贫乐道下出其不意的爆发力,是陈可辛认为马思纯能够演好七月的重要特质。“七月很多时候都是不争不抢的,但是在自己在意的事情上,又很坚持和隐忍。”马思纯说。
图片来自《七月与安生》剧照。
在浴室里,七月与安生争吵的那场戏,给马思纯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七月从一点点啜泣到蹲在地上抱头痛哭,那种撕心裂肺的疼痛,让马思纯有一种十分真切的感觉,整场戏的台词没有按照剧本来,基本都是马思纯和周冬雨临场发挥出,“好像真的和朋友发生了争吵。”
如果闺蜜爱上了自己的男朋友,该怎么办?面对这个狗血的问题,马思纯想了想,“十几岁时我选择都原谅,因为年少无知,犯错误难免。但现在,两个人我都会放弃吧,还是应该有点原则。”而在她眼中,“闺蜜的男朋友不是男人,是第三种性别,不会触碰。”
杀青那天,马思纯有些伤感,短短几个月就这么结束了。透过七月,马思纯觉得“离自己的内心更近了”,从人物中久久无法抽离。那种友情和爱情带来的纠缠,像麻药过后,手术刀一下下划在肉体上。习惯了麻木后忽然撕心裂肺的疼痛,虽然让她身心俱疲,但心里也有一丝丝得不舍,放佛失去了知己,无奈又无助。
作为上升期的女艺人,马思纯的兴趣不仅仅局限在演戏上,“我人生中的三大目标是做导演,出书,嫁人。”她把对未来的期待都放在了家庭和生活上,“我是一个家庭感很强的人,也期待一段真挚的爱情。”
这让马思纯想到了七月对爱情的隐忍和克制,虽然让她又爱又恨,“不过和我自己还挺像的。”她认为,或许只有这样,才能让爱情从须臾变成永恒。
这让她想起了《廊桥遗梦》中的那个场景——弗朗西斯卡在庭院门口伫立片刻,然后走到小巷口。事隔二十二年之后她仍能看见他在近黄昏的午后走出卡车来问路,她还能看见汽车颠簸着驶向乡间公路然后停下——罗伯特•金凯站在踏板上,回头望着小巷。
图片来自《七月与安生》剧照,周冬雨饰演安生。
她是安生:叛逆似曾相識
周冬雨的明星路开局漂亮。出道就是谋女郎,没经过从群演到主角的苦熬。“我到现在好像都没演过女三号。”如此高起点,周冬雨的片约不断,工作安排密集。
和南都周刊记者见面前一天,周冬雨在上海片场拍戏,次日早班机到北京,一天的奔波后,我们的采访只能安排在深夜去机场的路途中,周冬雨毫无疲态,“我精力挺充沛的。”
《山楂树之恋》之前,如果你没有闯入周冬雨的生活,也能大体上描绘出她生活的轮廓,素面朝天,每天两点一线在家和学校间徘徊。她甚至和学校里大多数女同学一样,低调且没有识别度。但18岁那年,一个和她一样普通的“静秋”,改变了她的生活轨迹。
也许是对表演有天赋,没有任何表演基础的周冬雨,首部作品就得到了张艺谋极高的认可,“冬雨的悟性很高,很多东西都出乎我的意料。如果有人说她不会演戏,我第一个不同意,要么是恶意,要么是成见。”
但任何艺人的星途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在拍摄《少年班》时直呼孙红雷大名而被网友批评,后来在参加《极限挑战》时,她又因拒绝与前辈王迅合影、嫌弃王迅衣服脏等行为备受争议。有人直接总结说周冬雨年少成名太傲气。
对于网友的质疑,周冬雨自己很坦然淡定,“很多时候媒体都是为了营造效果,其实私下我们都是很好的朋友,我自己的日子自己过,全国那么多人的评价,我真整不了。”相比周冬雨的满不在乎,经纪人有点睡不着觉,“她心里挺上火的,我自己跟没事人儿似的。”
对于周冬雨鲜明的个性,马思纯非常欣赏,“冬雨出名很早,也是一炮而红。对于这一类明星来说,他们会很害怕失去自己现在拥有的地位和名气,会很小小心保护自己的事业,但是对于冬雨来说,她就是要活出自己高兴的样子。她的直言不讳和坦荡荡,我很喜欢。”
在和马思纯相处的过程中,周冬雨也渐渐被她的成熟吸引。“演员是个很被动的职业,被人挑来挑去,很多事情很无奈。但是马思纯经常开导我,我挺感动的。我俩挺互补的,她很小心翼翼,我很大大咧咧,我俩很像七月和安生。”
摄影◈刘浚
在《七月与安生》中,周冬雨饰演性格不羁,挑战权威的安生。这和以往屏幕上的形象反差很大,“演起来挺紧张。”但事实上,周冬雨的性格和安生很相像,不循规蹈矩,爱寻求刺激,“在南京拍戏的时候,我和朋友半夜去中山陵遛弯,我也特喜欢半夜去爬山,既刺激也有利于思考。”
整部电影情感戏很多,周冬雨倍感心累,“感觉每一场戏都要把自己掏空。”安生每一次情感的爆发,让周冬雨都觉得特别真切。好似王朔笔下那个凶猛的野兽,对人对事的感情,不像是标好了刻度的咳嗽糖浆易于掌握流量,常常对微不足道的小事反应过分,要么无动于衷,要么摧肝裂胆,其间隙间不容发。
周冬雨对角色的拿捏,也让她在表演上获得了很多“特权”,监制陈可辛直言,“周冬雨有一套自己很独特的东西,我们一直鼓励她,让她想怎么改词就怎么改,为了她能放开表演,我们连整个剧本都可以改。”
出道六年,周冬雨并没有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她反复强调“平平淡淡才是真”。随着年龄的增长,她慢慢觉得自己身上叛逆的一面越来越少,“自己越来越像七月,安生的部分被慢慢隐藏起来。”
如果当初没有“误入”演员的行当,周冬雨会一直练着体操,然后从体操助教做到教练。“我其实是个随波逐流的人,没什么远大目标。”然而命运一个响指,给她的人生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我觉得我挺幸运的。”周冬雨坦言。
回想起刚出道时的压力和对娱乐圈的恐惧,周冬雨依然记忆犹新,“以前我经常梳齐刘海,其实挺自卑,担心别人说自己丑。小城市出来的,特别害怕,每天想很多很多事。现在想开了,觉得自己开心才是真。”
整个采访中,24岁的周冬雨并不掩饰,“我特别害怕别人问我,最深刻的戏是什么,最大的改变是什么,我不知道说该怎么说。”
毕竟她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