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维舟
维舟的观点、评论与文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德州日报  ·  已确认!当场击毙 ·  3 小时前  
德州日报  ·  已确认!当场击毙 ·  3 小时前  
军武次位面  ·  冲锋衣这种东西!100元和1000元差别有多大! ·  3 天前  
每日英语  ·  每日谚语 |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维舟

集采药争论:懂科学,但不懂中国

维舟  · 公众号  ·  · 2025-01-24 21:38

正文

在对集采药的一片声讨中,一位生物学博士独持异议,认为医生和患者对集采仿制药的质疑都是站不住脚的。
这位Y博的公众号我也读了很久,在那三年里尤其受益匪浅,被科普了不少知识。也是因此,我相信他之所以连发四篇力挺国产仿制药,并无私心,而确实是基于科学主义的立场。
为什么那么多人的切身体会都无法撼动他的认知?因为在他看来,那都是不值一提的“身边统计学”,个人的直观感受是很容易被误导的:“以很多人关心的集采仿制药质量为例,采用身边统计学,你想要什么结果,身边统计学就能给你弄出个什么结果。”
他说,你如果要质疑,就得有严谨的研究证明,笼统而个别的经验感受是不作数的:
说麻药不麻,哪一种麻药?丙泊酚?如果是丙泊酚,哪家仿制药企业做的丙泊酚有问题?是某个规格,还是所有规格?是一个批次,还是所有批次?
他呼吁,“不要忽视医保的进步”,“ 不要忽略了这样一个基本事实:正是以一致性评价过评为准入标准的集采, 开始让中国所有的公立医院进货标准有了极为必要的统一标准 考虑到 开什么药 很自由的以药养医时代里 普遍的医疗腐败,集采将 药品采购 规范化、集中化,可能也是最大范围保障医疗质量的最现实办法。”
在他看来,仿制药只要通过严格的程序,药效是完全可以得到保证的。 问题只在于如何挽救公众对 它的信心,而办法也很简单 最好的回应方式就是把集采药物一致性评价的过评结果全部公开 ,而 一些医保局官员在解释集采标准的时候,也可以考虑适当牺牲一点隐私,告诉公众, 自己是否在使用一些常见的仿制药
他说的这些有道理吗?说实话,简直太有道理了。
他所谈的,都是抽象的理论原则:仿制药也可以有药效,这是已经得到理论验证的,单凭经验性的个案不足以推翻这一点。只要通过一致性评价,遵循严格的流程,有好的监管机制,没有道理不能既有药效又能降低药价。
正因为立足于理论这一坚固的礁石之上,他顽固地无视医生和患者的反应,暗示他们只是被非理性地误导了: “一切基于科学数据、事实的讨论都值得鼓励,但不要把偏见与误解,演绎成勇于揭露真相。 ”他甚至揶揄,没想到自己读者里有那么多相信身边统计学的,“不知道是科普道路艰难而崎岖,还是洗粉的道路漫长而遥远。
这是什么?这是理性的傲慢。他讲的原则都对, 从理论上来说,仿制药确实可以有药效,印度就是,但 中国的现实不是这样。他懂科学,但看来不懂中国。
集采药降价80-90%,而集中采购又只看低价不管药效,仅此就足以击穿很多底线,很多难以想象的事都会发生。药企生存都成问题,还要坚持原则不降药效就太考验人性了,这样一来,正常逻辑都会被打破,“一致性评价”就成了“一次性评价”。
更何况,在国内社会,做不做、怎么做,常常也就是领导一句话。在完全合规的框架下原本是不可执行的,但领导偏要执行,那就必须执行,所有的流程都得为了执行这个大目标而扭曲,打上各种补丁乃至各种造假,那都不是什么稀罕事。
国内的现实,有时是正常思维无法理解的。多年前,我的新加坡老板新上任,得知客户拖欠我们公司数千万广告费,惊讶之极,她之前在新加坡六年,纽约四年,没听说过这种事,于是召集我们开会,问:“是我们做的有问题吗?如果我们没问题,客户还不付钱,那我们就把他们告上法庭。”会后,我一位同事向我苦笑:“要是像她说的这么简单就好了。”
说实话,我看完Y博那四篇之后的感觉也是这样:“要是像他说的这样就好了。”真的,我是多么希望那是中国的现实。他 可能在 美国 太多年了, 又在 象牙塔 里, 本来他 把这当学术问题来讨论也没事,但 他偏又觉得现实没道理不按他 那套原则来,却没想到现实不是理论,偏有那么多岂有此理的事。
反过来想,他为什么如此坚持科学主义的立场?这只是出于坚硬的理性吗?却也并不然。
说到底,他之所以这样力辩,其实也是在捍卫自己的信念,因为他相信标准化的集采,对反医疗腐败是一件好事,更关键的是,他相信中国药企的在达到药效标准上是完全没问题的,不理解为什么会出现品质不行。
他说得明白: “中国的药品制造行业明明具有全球影响力了”,他在美国多年,“我听说有人担心美国创新药体系被中国企业冲击,也听说有人担心会牵扯到地缘政治, 唯独没听说有人觉得药品制造太复杂了,中国企业造出来的药质量不稳定 ”:
为什么在一些人眼里如此艰难的药品生产,国产仿制药企业——哪怕是头部企业似乎永远做不好,欧美那么多在医药道上混的老油条,没人感同身受?相反,欧美更多的是担忧中国“逆向工程能力”太强,一不小心自己的创新会被逆向破解抄袭。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