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佛教建筑
佛教建筑相关的资料收集、学术研究、设计与施工、经典案例,以及与佛教建筑有关的艺术与创意。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佛教建筑

【推荐】一套书和一场中西建筑史的远征

佛教建筑  · 公众号  ·  · 2018-12-13 07:39

正文

小编按:了解建筑,不能不了解建筑史,了解中国建筑史,不能不参照世界建筑史,本期推文就请清华大学的王南老师介绍这套不可不读的建筑史诗。

读库 | 微视频 第九十七话《一场中西建筑史的远征》


读库 | 微视频 第九十八话《罗马,当然是罗马》


“建筑史诗”系列丛书的缘起,简单到令人难以置信。2013 年年初的一天,读库主编张立宪向我约稿,写一个“建筑史诗”系列连载,每篇谈一个历史上著名建筑的故事。我问有没有内容、字数方面的限制,他说什么限制都没有,“敞开来写”即可。



这可正合我意——说实话,听到“建筑史诗”四个字的时候,我眼前像是有一道闪电划过,多年来所学、所思,包括在课堂上所讲,全部被这四个字唤醒。不是说要“敞开来写”吗?我马上列出一个包括二十四篇文章的提纲,发给了张主编。结果他的回答是:“就按照您的规划慢慢写吧。”


我的理想规划,是把中西方的建筑历史交替呈现在读者面前,所以写这部“建筑史诗”,对我而言,如同一场中西方建筑史的远征。


这样的中西比较,这样的往复交替,单是想一想,已经让人心潮澎湃。


君不见——


万神庙的希腊神庙式门廊。


万神庙穹顶仰视。


万神殿堂》书影。


西方在古罗马时期达到第一次建筑高潮,古罗马工程技术和建筑艺术的顶峰是罗马万神庙,它拥有一个跨度达到四十三点二米的巨大穹顶,一直是古代世界之最;穹顶上留了一个圆洞,下面的空间震撼人心。


而彼时的中国正处在两汉时期,同样是无比辉煌的大帝国,可惜汉长安的未央宫也好,建章宫也罢,这些占地面积六七倍于北京故宫的大宫殿全都灰飞烟灭了。


《汉家陵阙》书影。


所幸在西安渭河北岸,西汉帝陵一字排开,形成李白笔下“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景色,无限壮美,使人发思古之幽情。每一座帝陵下面,都建造有深不可测的神秘地宫,引起一代代考古、建筑历史学者的兴趣。这些地宫仿佛是古代中国人给自己现实生活留下的一个“备份”。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印度佛教大规模影响中国建筑的时候,比如源自印度的石窟寺就一路东来,在中国形成了敦煌、云冈、龙门这样规制宏丽的石窟寺,而且中国工匠像翻译佛经一样,把佛像、菩萨像、金刚像都翻译成中国面孔,成为雕塑史上的无上妙品。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塔窟东来》书影。


不仅如此,印度的佛塔(窣堵波)更是被中国工匠与传统的木结构楼阁巧妙结合起来,造成中国特有的楼阁式佛塔,北魏洛阳永宁寺建起了一百三十三米高的通天巨塔,是世界历史上最高的木结构建筑。可惜这座巍巍木塔建成才十八年,就被一场大火烧成灰烬,杨衒之《洛阳伽蓝记》中记录了木塔烧毁时的惨烈情状。


圣索菲亚大教堂穹顶。


《金色天国》书影。


北魏洛阳永宁寺塔被烧毁之际,东罗马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建起了拜占庭建筑的代表作圣索菲亚大教堂,这座教堂像罗马万神庙一样,也有一个高高在上的穹顶,由于底部开了一圈天窗,整个穹顶好像飘浮在空中一般,用当时人的话说,像是“从天国轻盈飘下的金色穹窿”。拜占庭建筑中特有的马赛克镶嵌画圣像艺术,与中国石窟寺中的塑像、壁画交相辉映。


南北朝之后,中国进入最为鼎盛的唐朝,建筑发展也达于极盛。唐长安是整个古代世界最大的城市,面积达八十四平方公里,这一纪录直到十九世纪才被近代的伦敦赶超。


《六朝遗石》书影。


《梦回唐朝》书影。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


可惜唐长安的宫殿、寺庙、坊市、宅第全都片瓦不留,弄得鲁迅觉得长安“连天空都不像唐朝的天空”了,真是“长安不见使人愁”。幸好在1937年7月,梁思成与中国营造学社同仁在山西五台山发现了佛光寺东大殿。这座建于公元857年的佛殿,是中国最珍贵的唐代木结构建筑遗存,梁思成称其为中国“第一国宝”。


就在中国建筑达到辉煌顶峰时,西方却陷入最低谷,即中世纪的漫漫长夜之中。中世纪的苦行僧侣在他们的修道院里建起了罗曼式教堂,这些教堂有着厚重的墙壁、敦实的柱子,仅能开很小的窗洞,从这些小洞里透进的微光,就像是中世纪长夜快到黎明前的一线曙光。


修道院内景。


《修道圣所》书影。


两宋时期,中国依然站在世界文明的顶峰,宋、辽、金时代,一共在中华大地留下了上百座木结构建筑杰作,类型涵盖殿堂、厅堂、门屋、楼阁、佛塔等。尤其是山西应县木塔,高达六十七点三米,是现今世界上留存的最高木结构建筑。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北宋的建筑专著《营造法式》竟得以流传至今,成为以梁思成为代表的中国建筑史学者破译中国古建筑密码的宝典。


山西应县木塔。


哥特式大教堂。


《营造天书》书影。


西方也在中世纪晚期迎来了一轮建筑上的大爆发:以巴黎圣母院为代表的哥特式大教堂席卷整个欧洲,形成无比壮丽的哥特教堂大家族。由于高超的“尖拱”技术的运用,这些大教堂的中厅越建越高,那一重重尖拱顶形成的厅堂,以及绚烂夺目的彩色玻璃窗,对基督教的天堂做出了最完美的诠释。哥特大教堂的钟塔更是一座赛过一座,俨然中世纪的“摩天大楼”,与应县木塔遥相呼应。


元代的中国在蒙古统治下,成为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大帝国,首都就设在今天的北京,当时叫元大都,蒙古语为“汗八里”,即“大汗的都城”。许多西方人知道中国都是从这时开始的,因为马可·波罗在他著名的“行纪”里,号称自己到过汗八里,还和忽必烈关系甚佳,汗八里的宏伟壮丽令这个威尼斯人瞠目结舌。北京今天尚存一座白塔寺,寺内的大白塔是由尼泊尔匠师阿尼哥设计建造,相当于当时请“外国建筑师”设计的作品,元大都的国际化可见一斑。


西班牙阿尔罕布拉宫。


北京白塔寺。


此时的欧洲人正在和阿拉伯人进行旷日持久的战争,在这两大文明激烈冲突的边界线上,最典型者如西班牙南部的安达卢西亚地区,能够看到西方建筑和穆斯林建筑相互交融的情况,最有名的作品是格拉纳达的阿尔罕布拉宫,这是摩尔人的宫殿(后来又加入了西方文艺复兴式建筑),处处流露出西方人眼中的“异域风情”,就像在元大都看到尼泊尔人设计的白塔一样。


文艺复兴是西方世界的一桩大事,从建筑角度来看,最重要的标志性事件是佛罗伦萨圣母百花大教堂穹顶的建成,这座世界上最美丽的穹顶始建于1420年。


历史如此巧合,就在这一年,明代北京的紫禁城也落成了。紫禁城占地七十二万平方米,是现今世界上最大的皇宫,虽然它比不上中国历史上的汉代未央宫或者唐代大明宫,但依旧弥足珍贵。


1420年是中西建筑史最有默契的一年,中西方在这一年,同时创造着伟大而辉煌的杰作。


佛罗伦萨圣母百花大教堂。


北京紫禁城。


盛期文艺复兴的中心又一次回到了罗马,在伯拉孟特、拉斐尔、米开朗基罗等一系列大师前仆后继的努力下,梵蒂冈建起了全世界最大的教堂——圣彼得大教堂。


西方人在进行这项轰轰烈烈的工程之际,明朝的嘉靖皇帝则在北京建造了一系列祭祀天、地、日、月、山川神碉的坛庙,其中尤以天坛在建筑艺术上臻于完美境界。就像教堂是西方基督教精神的集中象征,坛庙则是中国古代独特信仰生活的载体。


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


北京天坛。


再看园林营建方面。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贵族喜欢在郊外的山坡地上建造“台地式”花园,喷泉和流水沿着阶台往下,声音清脆动听。其时中国江南的士大夫、文人墨客,则偏爱在自家的后花园营造一处“城市山林”,叠山、理水,创造一个缩微的自然或者一幅立体的山水画,当作他们心目中的桃花源。


以“太阳王”自居的法国皇帝路易十四,建造了西方宫殿与园林的集大成者凡尔赛宫花园。在这座花园里,几何、理性和笛卡尔式的哲学占据着主导地位,在这里,自然向人类的理性和几何秩序臣服了。


和路易十四同时期的是中国清代的康熙皇帝,康熙与他的继任者雍正、乾隆,先后在北京西北郊的海淀一带建起了“三山五园”,这些皇家园林充分继承江南私家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理念,与法国古典主义的几何花园形成鲜明对比——可能在造园这种特殊的艺术中,中国和西方对待自然的不同态度最明显不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