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京报书评周刊
新京报书评周刊2003年创刊,每周六出版发行,口号是“阅读需要主张”。书评周刊气质是严肃而有趣,主要评价国内外出版的大众类优秀图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上海书评  ·  石新雨|得让大卫·林奇活着 ·  4 天前  
单向街书店  ·  单向空间书店&十三邀小酒馆:过年也能相见 ·  2 天前  
经典短篇阅读小组  ·  我们应该让自己始终有一颗童心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京报书评周刊

欧美版《摆渡人》也同样“玛丽苏”?|霉书单

新京报书评周刊  · 公众号  · 读书  · 2017-04-06 08:53

正文


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各位爱读书的小伙伴,肯定都有读到一本书,感到不满意甚至很失望的时候。


书评君推出的小栏目——“霉土豆”,专门用于吐槽那些我们读到的失望之书。读到“霉土豆”的你,自然想要不吐不快,对于其它爱书人,你的意见,也是他们重要的“防雷”参考。





三月份我们推出了四期“霉土豆”书单,《从你的全世界路过》以1157高票当选为三月份的“霉土豆”书籍。


四月份的第一期“霉土豆”,同样来自读书人的吐槽。如果你想参与不吐不快的“霉土豆”,可以点击文末的“阅读原文”按钮,将你读到的“失望之书”告诉我们。


《摆渡人》


提名者:尘埃之海、Givish、晚山(书评读者)


《摆渡人》

作者:  克莱儿·麦克福尔 

译者:  付强

版本: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15年6月


在出版方的宣传中,这是一本畅销世界的“心灵治愈系”小说。故事讲述的是15岁的单亲女孩迪伦寻找生父的故事。在寻父途中,她遇上突发交通事故,并与一名神秘男孩“摆渡人”相遇,演绎了一段救赎心灵的故事。作者克莱儿•麦克福尔是英国文坛备受瞩目的作家,这本《摆渡人》则是她最著名的作品,出版后曾一举摘得五项世界文学大奖,版权销售33个国家。


个人觉得这本书完全是营销骗局。毫无想象力的情节,平板苍白的人物塑造,无聊的对话,通篇我只看到一对小儿女打情骂俏……我为看了这本书而浪费自己的时间感到难过……


说实话,这本书无论是情节还是描写,在我看来大概与初中生的水平差不多。而且内容毫无深度,不知众多评价此书治愈灵魂、震撼心灵的人是不是从来没有读过书。我对这本书的印象就是玛丽苏,而且“玛丽俗”,相比之下,我还更愿意看《霸道总裁爱上我》这样一看就是玛丽苏的小说,而不是一部打着好书之名,到处招摇撞骗的失望之书。


这个西方版本,集穿越、重生、修仙、玄幻、青春、纯爱、的玛丽苏言情故事翻译成33个语言,获得五项大奖文以载道,牛的炸烂了半个地球。但是,语言上,味同嚼蜡,废话太多,六百页根本没必要,直接对半砍都不影响,极简主义的就别看这书了简直要命。剧情上,莫名其妙,毫无逻辑,随心所欲,简直到了无法无天的地步,详见玩具熊爱格伯特和那个破耳钉,最后我就是看作者还能编出什么幺蛾子来。内涵上,所有的爱情,人性,救赎,本来埋在小说里等待发掘的内涵,被大摇大摆的展示在这个十分有创意的设定里,非常惊艳,可惜没有得到统一。这些关于生命,死亡,爱情的直指人心的所有的所有,无法统一在一个,作者一手建造,又一脚踩踏的世界里。总的来说识字的看这本书都会受到伤害。



《山楂树之恋》


提名者:mxu(书评读者)


《山楂树之恋》

作者:  艾米 
版本: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7年9月


《山楂树之恋》讲述了一段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的纯真爱情故事。故事中的男女主角静秋与老三相爱至深,但终因老三得白血病去世而天人两隔。这本畅销小说曾在2010年被著名导演张艺谋搬上大银幕。这本小说最初被作者艾米放在海外文学论坛上,在网络上聚集起一大批粉丝,随后出版纸质版小说,上市一个月即售出50万册。


不论对于时代背景或者人物刻画情感描写都极其肤肤浅,极尽廉价煽情。我被各种好评满满的书评推荐去看,结果看了一半果断放弃。



《遇见未知的自己》



提名者:多看多想少说(书评读者)



《遇见未知的自己》

作者:  张德芬 
版本: 华夏出版社  2008年1月


《遇见未知的自己》是台湾作家张德芬创作的一本以小说为体裁,以心灵修行为主题的书籍。故事从“冬天雨夜,荒郊野外的山区,一个没有手机、没有汽油的孤单女人”开始。名校毕业的女白领若菱看似生活安稳幸福,但心中却不时自问:为什么我不能拥有想要的生活?为什么我不快乐?我该如何当自己生命的主人?张德芬通过记录若菱生活的起伏以及与老人的对话,借此来表达对人生课题与智慧的理解。这本书最初于2008年在中国大陆地区发行,后多次再版,畅销至今,创造了华语出版界的一个畅销奇迹。


近几年很受关注的一种思维模式。作者对此有所感悟,之后通过几个自编的故事讲起道理。肤浅、无力,哄哄那些遇到挫折不经常读书的人还行。 



《万物的签名》



提名者:辅修种树(书评读者)



《万物的签名》

作者:  伊丽莎白·吉尔伯特 

译者:  何佩桦

版本: 中信出版社 2015年2月


这本书与超级畅销书《美食,祈祷和恋爱》出自同一位作家的手笔。2006年出版的《美食,祈祷和恋爱》是伊丽莎白·吉尔伯特 最受瞩目的作品,全球共有三十多种语言版本。这本《万物的签名》被万千读者引颈期盼,2013年秋天出版了英文版,2015年引进了中译版。据说作家为写作本书搜集大量资料,耗费七年时间做功课。书中讲述的是一位19世纪雄心勃勃的女植物学家的故事,其中既有爱情、亲情,也充满大量植物学、人类学、地理学背景,是本格局浩大的小说。本书在欧美书评媒体及读者中反响不错,但也有评论质疑其中所宣称的“女性觉醒”并不具备足够的说服力。


小说虚构的是19世纪女植物学家的一生。这个本应该因「地理大发现」以及科学的蓬勃兴起等等而色彩纷呈的时代背景,在作者的笔下,却仅仅只有开头的女主角父亲的经历让人感到一些时代与命运交织的的壮阔感,而后则逐渐滑入三流电视剧的情节。在后半部分终于出现的,指向「万物的签名」这个神秘主义理论的讨论,又沦为了女主角失败的婚姻和爱情的陪衬。即使这本书打着「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旗号,也感觉没有看到任何新意或是振奋人心。



《他们以为他们是自由的》



提名者:阳光烃(书评读者)


《他们以为他们是自由的: 1933—1945年间的德国人

作者:  米尔顿·迈耶 

译者:  王岽兴 / 张蓉

版本: 三辉图书/商务印书馆 2013年11月


本书采访了十位曾在纳粹时期生活过的普通人。在他们的讲述下,纳粹主义不仅是一种政治体制或意识形态,更成为适合一战后德国人气质和心态的世界观。纳粹体制如何在普通德国人的层面以及德国社会内部发生作用?这正是这本书试图解答的关键问题。作者米尔顿·迈耶,德裔美国犹太人,是著名记者和专栏作家,他曾精辟地概括:纳粹主义能发挥作用,正因为“小人物变疯了”。本书在大型读书网站goodreads上评分很高,可见原作应当不错。但有书评读者提出本书的翻译不尽如人意,如果有同样读罢此书的读者,不妨来分享你的看法。


书本身内容还好,走纪实文学风,但是实在受不了翻译。两个历史学博士请不要随便来凑热闹好么,不要以为看得懂英文就等于会翻译,那要翻译学干嘛。




这一期的“霉土豆”书单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以上这些书籍中,有没有一本书也恰是你心目中的“霉土豆”候选者?



欢迎各位小伙伴们继续提名。你读过哪些令你感觉失望忍不住吐槽的书?你可以点击“阅读原文”按钮,通过填写问卷的方式把你的“霉土豆”候选书单告诉书评君。


下期“霉土豆”,期待听到你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