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财经十一人
本号由十一位专业财经记者创建,专注深度分析、独家报道,研讨企业兴衰,推动阳光商业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无冕财经  ·  昔日“股王”,又一次疯狂 || 深度 ·  12 小时前  
第一财经  ·  冲高回落...... ·  13 小时前  
21世纪经济报道  ·  突发!两架飞机在美国相撞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财经十一人

从开源软件历史看华为操作系统未来

财经十一人  · 公众号  · 财经  · 2019-06-14 17:36

正文

战胜一家公司容易,战胜一个“开源”体系太难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量子学派(ID: quantumschool

作者:德不罗意




1

“鸿蒙”初辟,其路漫漫


在特朗普政府压力下,谷歌暂停华为Android部分服务,华为自研系统“鸿蒙”走上台前。


有些人认为这是民族企业的“深谋远虑”,华为的反击战打得非常漂亮。


还有一些人认为“鸿蒙”将改变Android系统和iOS系统二强争霸格局,开启操作系统“三足鼎立”时代。


乐观是好事,但事情并不简单,太多人还不理解这后面的“战争”逻辑。


华为可以做出最好的硬件,可以写出比Android更好的代码,但要建立Android系统这样完善的“软件生态”,要让全世界开发者觉得“鸿蒙”是可靠的基础设施,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因为一个完整开源“生态”的建立, 不仅仅是技术的问题,还涉及到历史、文化、法律甚至价值观的问题


技术的后面是标准;

标准的后面是协议;

协议的后面是共识;

共识的后面是开源;

开源的后面是价值观;

价值观的后面是文明。


撼公司易,撼“开源”体系难,因为你是在与全世界作战,甚至包括自己。


鸿蒙初辟,其路漫漫。



2

什么是“开源”运动?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微软已经成为互联网世界的“巨无霸” ,它的Windows操作系统几乎垄断了所有PC电脑。


在“自由主义教皇”、“Linux之父”托瓦兹看来,微软是互联网世界最大的敌人——互联网不是封闭的,微软违背了互联网的基本精神,也背弃了“万维网之父”Tim Berners-Lee的基本理念。


托瓦兹打算对抗整个微软帝国,但仅仅依靠一己之力是不够的。 1991年,托瓦兹发起史上最伟大的“开源运动”,他构建了一个基本框架,然后让所有程序员都能够参与进来。 1991年,Linux v0.01版本发布,开始了它伟大的“开源”之旅。托瓦兹对所有使用者说:“你可以随意使用Linux,但你必须将同样的自由传递下去,而且必须免费公开你修改后的代码。” 托瓦兹开创了计算机世界开放源代码运动的自由主义精神。


这一创举颠覆了以Windows为代表的商业模式,微软的高管们对此咬牙切齿,而人们却几乎像看待神明一样对托瓦兹顶礼膜拜。 成千上万的程序员不计得失地为Linux增补、修改,并随之将开源运动的自由主义精神传扬下去。 这就是“开源”运动,它以“共享和自由”作为运动的旗帜,以“对抗强权”作为运动的目标,以“开放代码”作为运动的手段,以“技术无界”作为价值追求,以“为人民服务”作为终极目的。


一个成功的“开源”体系,它清楚地告诉程序员们:这是一个“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世界,这样一个充满高贵情操和牺牲精神的世界,很难有人能够打败它。


最终,Linux成为全球最流行的操作系统,而托瓦兹成为千万程序员眼中的“极客之王”。



3

谷歌Android的“开源”战事


2007年6月,乔布斯发布第一款iPhone智能手机,触摸屏、无物理键盘 、可在Apple store里下载智能应用,从软件到硬件全部在苹果完成,形成一个完美闭环。


iPhone 发布消息之时,Android之父Andy Rubin正在私家车上埋怨谷歌股票涨得太快,iPhone消息传来后他迅速做了两件事:


❶让司机在路边停车长达两个小时;

❷构想第一台 Android 手机究竟应该什么样子?


苹果iPhone横空出世后,它在2008年就开始引领了整个智能手机市场,天才的乔布斯让所有竞争者望而生畏,这位疯狂的“硅谷教父”以无与伦比想像力和执行力创造一个新时代,就算强如Andy Rubin也对打败乔布斯构建的移动世界有心无力,这是一个难以战胜的神话。


与苹果这样的强者对抗的办法,只有学习Linux之父托瓦兹, 借助开源的力量,这也是个人英雄主义者主义者乔布斯唯一弱点,借助众人之力,才有可能击败苹果的IOS系统


2007年的秋天,谷歌组建了手机开放联盟,邀请HTC、LG、三星等手机厂商,一起完善Android的生态, 2008年华为也开心的加入了组织


那时候的Android就像屠龙少年,向以“苹果”为首的封闭势力诺基亚、黑莓、Palm等发起挑战, 没有人怀疑Android的“免费午餐”是裹着糖霜的诱饵


自诩“不作恶”的谷歌将Android系统开源,此举引来各大手机厂商的力捧,时至今日成为全球第一大移动操作系统,与苹果IOS系统二分天下。


互联网世界最伟大的两次战争,参与者近百万人员,所涉金额万亿美金, 第一次是Linux与微软Windows的战争,第二次是Android和苹果IOS之争,回首看来,这两次战争都是“开源”与“闭源”的战争




4

美国,全球“开源堡垒”


毫无疑问,美国是“开源世界”的中心。


开源软件最重要的发起者并不是美国人,但这些组织将基金会设在美国,他们仍然将美国视为开源世界的“堡垒”。


Linux的发起人托瓦兹是芬兰人,

C++之父本贾尼·斯特劳斯特卢普是丹麦人,

Java之父詹姆斯·高斯林是加拿大人,

Python作者吉多·范罗苏姆是荷兰人

……


这些人都是自由世界的推动者,他们相信软件源代码应该天生自由,而美国曾经声明,软件源代码受宪法第一修正案保护。当然,过去美国之所以成为全球“开源堡垒”,还有很多重要因素:


❶ 美国二战以后一直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将数据放在这里是相对安全的;


❷ 美国政府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动,不能肆无忌惮、为所欲为;


❸ 美国有许多强大的技术公司,这有利于开源技术的实现;


❹ 美国有数量庞大的优秀程序员,这些人本身就是“开源运动”的参与者;


❺ 美国有一种强大的文化自信,能够吸引更多优秀人才;


…………


所以,今天的特朗普政府许多行为,对于热爱“开源运动”的人会产生心理阴影。 近日美国的很多科技企业已经开始反抗,硅谷的很多公司已经在警告特朗普正在伤害美国。


如果美国失去了“开源运动”,那就没有Linux,没有GitHub,没有Android……甚至没有万维网,没有TCP/IP,美国就不再是互联网之根,也不可能让华为这样的企业战战兢兢。


企业可以硬刚,但“开源”难以战胜,因为“开源”是一个世界系统,大部分人都是建设者,这才是美国的强大之处。


5

中国没有“开源”运动


中国有全世界数量最多的程序员,有众多的互联网公司,有无数为“开源运动”作出贡献的技术力量, 那么中国自己为什么没有一次真正的“开源运动”,没有一个强大的“开源项目”,没有一个全球或者中国企业自己合作的“开源系统”?


这么多年来,为什么这么多手机企业都在给Android打工,都在为GitHub贡献代码,都在给EOS这样的项目摇旗呐喊,而我们这样一个 海量市场,这么庞大的经济规模,用的却都是国外的标准和共识


开源运动是世界性的,它并不歧视某一个国家或民族。 只是在中国,很多时候开源运动更像是一门生意而不是一项事业。 发生过无数案例,例如OMS只是改头换面的Android,买个国外芯片将LOGO换成自家的,把国外开源成果拿回来改几个代码,就宣传是自己的成果然后去骗取经费……这样的事情很多,中国之所以很难形成自己的“开源运动”主要有以下原因:


❶ 我们对技术底层的原创思考,没有太大兴趣;


❷ 只希望在短的时间内取得经济效益,而不是花更长时间去聚集共识;


❸ 汉语体系仍然不是世界生态,这也妨碍“开源运动”的发展;


❹ 中国的公司并不团结,就算有好的“开源技术”也不积极支持;


❺ 没有伟大的奉献精神,商业化主宰太多企业的发展节奏;


❻ 没有足够的文化自信,站在世界中央领导“开源运动”;

……


就以Android操作系统为例。其中,中国五大手机厂商,OPPO、vivo、华为、小米和联想,占了Android帝国半壁江山, 这些手机企业完全可以支撑起一个世界级的“开源系统”,可如今这些Android生态的抱薪者,却得全部看谷歌的脸色行事



6

需要一个更“开源”的世界


开源一开始是自由的,但我们不能迷信它永远自由,谷歌的Android就是沾着蜜糖的诱饵;


开源一开始是美好的,但它也可能变得龌龊肮脏,成为特朗普政府“长臂管辖”的野蛮力量。


这世界最难挑战的对手,就是一个成熟的“开源”体系。


因为从一开始,它就站在道德的高度,属于更高维度的文明,在为全世界所有人服务。你不是在与一个有形的实体作战,而是与一个“无形”的对手抗争。


如果要想在这样的战争中赢得胜利,只有自己成为“开源世界”。


而要建立一个“开源世界”:

需要更好的技术积累;

需要建立更好的法律保护机制;

需要更加开放的包容体系;

需要对原创知识产权的虔诚尊重;

需要更长时间的文明沉淀;

需要在价值观上成为“世界中心”

……

感谢所有伟大的“开源运动”,它们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


鸿蒙开辟,实属不易,希望这是一个新的起点。


唯一能够战胜开源的,就是中国有更好的开源。


本文转自公众号 量子学派——专注于自然科学领域(数理哲)的教育平台”,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企业数字化转型专刊往期精彩回顾

数字化转型清明上河图 | 《财经》封面

数字化转型指南

百度智能云:AI开路,伙伴架桥 | 数字原生代

数字化市场,华为的角色和边界 | 数字原生代

神州数码:在最后一公里做云 | 数字原生代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