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守非
编辑:学长
作为一名不红的在学术类公众号圈里也算滚了几年的运营专员,我觉得也算是有资格回答这样一个问题。
我的本职是在某个金融机构工作,平时也比较忙,只能用业余时间来运营这个号,这个号也花了我所有的业余时间。因为对这份没有灵魂体现不出价值的工作的厌弃,在这个号上面寄托了很多。
很多人告诫我说,公号内容要想法设法变得有趣。其实我觉得说的是没错,有趣早已成为这个时代的政治正确。生活正越来越容易有趣,谁还愿意思考?顶着一个严肃的名字又怀着一颗不肯降低bigger的心,活该阅读量这么低。既然这样,那就乖乖搜集干货好好学习好了。至少,每当听到哪个大号抄袭谁,哪个大号被说成毒鸡汤,哪个大号为了商业利益可以毁三观时,可以先评论一番,再坚定下自己把人往高层次带的使命。
讲真,运营一个没人看的学术类公众号就这些好处了。做一份自我感觉有价值的事,虽然没有那么多关注的目光,但只要有些本事认真运营,不忽悠读者智商,还是会有学术圈里老师赞赏,会有读者留言“抱歉,关注晚了”“少有的良心号”,打开后台看到敬仰已久的某位学术大咖居然关注了自己的号,还是会被安慰继续做下去。
关键的关键,就是不必刻意去迎合任何人。看到一些学术号做大之后转型为鸡汤号,有时挺惋惜的。这也不是说鸡汤号不好,鸡汤中有朴素的道理,是普通人的依靠,只是现在这类号未免太多了点。
很多人跟我说,学术号必然小众,这我挺同意的。身边同类型的号并不少,但大多跟我是同样的命运,运营者还是比我博学且专业的多的学界精英。林毅夫张五常或许知道的人多点,余英时李泽厚知道的只会更少,谈李猛吴飞估计别人就一脸问号了。
但其实我还是努力希望这个号能从小众变得大众,至少变得不那么小众。前段时间看到一篇文章,一个公号居然能让一个没有盈利的书店活下来。在那之前从没想过一个公众号居然有这么大能力。这也是我的期望,希望有一天能摆脱雇佣关系,全职做这方面的事。
总之火有火的好处,不火,就好好在质量上下功夫。但也没必要刻意去追求小众,质与量之间的平衡也是对学术号的一个磨砺和考验。
就说这么多,与各个学术号共勉。
请各位扫下方二维码关注“学术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