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987私家车广播
这里是全国广播媒体民生影响力十强!全国私家车广播的标杆!100万+私家车主的共同选择,你关注了吗?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南城发布  ·  明确了!可放宽至70周岁 ·  昨天  
南城发布  ·  明确了!可放宽至70周岁 ·  昨天  
楼主说楼市  ·  曾经以为在做梦,现在真的来了 ·  2 天前  
楼主说楼市  ·  曾经以为在做梦,现在真的来了 ·  2 天前  
营销之美  ·  DeepSeek使用图鉴:人类和AI谁在玩弄谁? ·  3 天前  
营销之美  ·  DeepSeek使用图鉴:人类和AI谁在玩弄谁? ·  3 天前  
平安宁夏  ·  公安部公布5起证券交易犯罪典型案例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987私家车广播

林超贤:《蛟龙行动》造“潜艇”、研究战术都玩“真”的

987私家车广播  · 公众号  ·  · 2025-01-29 23:06

正文


1 29 日大年初一, 中国第一部展现潜艇大战的军事动作电影《蛟龙行动》 在全国上映。

《蛟龙行动》影迷手绘版海报。


作为《红海行动》的续集,《蛟龙行动》在题材和类型上都做了升级,为未来军事题材电影开辟了新的创作路径。影片将故事聚焦在深海,采用了双线并行的叙事结构,一方面,蛟龙小队深入敌后执行危险任务;另一方面,“龙鲸号”上的潜艇小队则在深海中与敌人展开生死对决。鱼雷战、实战肉搏、深海恐惧等元素交织在一起,让观众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视觉体验。


而对于导演林超贤来说,这次创作也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拍摄前需要“造”好几艘潜艇,体积最大的“龙鲸号”潜艇,长120米、宽11米、高16米,整个搭建过程就像做一次科研。水下拍摄又是另一个难题,林超贤说,“全中国都没人做过海底(镜头),我们基本上是摸着石头过河,碰壁碰了好几次,不成功就重新开始。所以这一次的资源真的花在了很多开创性的事情上。”新京报采访出品人、总制片人于冬以及导演林超贤,请他们讲述影片创作的幕后故事。


━━━━━

每个大国都应有一部自己的潜艇电影


2018年春节档,林超贤执导的《红海行动》上映,最终拿下36.52亿票房,成为当年票房冠军,也收获了诸多荣誉,不少观众留言,希望再看到一部关于我国海军题材的电影。制片人于冬就跟林超贤导演说,要不要拍《红海行动2》。林超贤觉得,《红海行动》已经拍到那个程度了,还能怎么拍,故事延续性上很难去做,不如想一个其他故事。


‌海军有五大兵种,包括海军舰艇部队、海军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部队、海军陆战队和海军岸防部队。海军方面的首长说,可以想一想潜艇的故事。于冬和林超贤也认为,每个大国都应该有一部属于自己的潜艇电影,于是就沿着这个思路开始去筹备。


于冬透露,在创作初期,林超贤导演还提过想拍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的故事。1959年,毛主席提出“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之后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的黄旭华带领团队自主研发出中国第一艘核潜艇,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四年后,这艘核潜艇命名为“长征1号”,正式编入海军战斗序列,隶属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北海舰队。不过,因为找不到太多公开资料,这个故事方向被否了,而将故事背景设定在未来某日发生的一场深海决战。于冬告诉新京报记者,之所以故事设定在近未来,是听取了海军专家的意见,“在我们的部队,明天就是未来,战备从来没有停息过”。


当时海军方面给林超贤团队介绍了很多军事专家,尤其是离退休的潜艇专家,团队一边采访调研、搜集资料,一边创作剧本。片中有大量军事专业术语,都经过专家考证过。


在片中饰演“龙鲸号”艇长赵启航的张涵予说,这部片子是他从影以来,台词压力最大的一部戏。导演林超贤解释道,在一个几十秒的作战时间里,每一个岗位讲的话都是一句接一句,台词不能有慢下来的情况。并且,这不是纪录片,而是一部商业剧情片,要把真实性和商业性结合好,控制好叙事节奏。


▲王俊凯饰演被视为潜艇的眼睛和耳朵的声呐兵。


影片还为观众呈现了之前电影中少有的银幕形象——声呐兵。声呐兵被视为潜艇的眼睛和耳朵,在作战中,一个优秀的声呐兵可以及早发现目标,对自我防御、主动攻击、掌握作战的主动权,从而为己方争取战机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片中有一个镜头,王俊凯饰演的声呐兵在数据分析中心,在电吉他的启发下找到了潜艇螺旋桨的声音,从而辨别出敌方潜艇。


在于冬看来,王俊凯这次一改以往的形象,完全把自己变成一个专业的技术兵种,也代表了95后、00后等一批年轻国防力量的样子。


━━━━━

实景打造一艘潜艇是电影的最大难题


在林超贤看来,拍摄《蛟龙行动》最大的难点在于,不管以前拍了多少作品,对这部电影来说,都没有什么直接经验上的帮助。


潜艇在电影中是一个重要角色,但对于这些潜艇的制式等信息都没有,最开始林超贤都不知道从何入手剧本。如果拿一个真的潜艇来拍,基本没有可能性,就算有可能,真潜艇空间非常狭窄,摄影机无法自如运动。林超贤也曾考虑过用特效“造”一艘潜艇,但始终觉得不如“真”潜艇实在,“如果‘真’的潜艇在众人眼前出现的话,它是一个力量(象征),是这部戏的精神,是对演员表演最大的推动力,同时也让观众感受到我们对电影创作的认真态度”。


“要实景搭建一艘潜艇,是拍摄这部电影的最大难题”,林超贤说,剧组要在青岛打造一艘120米长、11米宽、16米高的潜艇,不是木头的,而是真的用钢铁来做,过程中遇到了很多挑战。



因为搭建的潜艇体型巨大,以至于青岛所有的室内摄影棚都装不下,剧组只好将搭建场地选在室外的海边。青岛的冬天格外冷,吹着海风,海边的腐蚀性又很高,有时候做完之后,艇体裂开,要重新做。这种重复返工,让林超贤苦不堪言,在选材上用了很多不同的材料,“真的是一次科研”。林超贤说,电影从筹备起,潜艇就开始搭景,有些地方出现了问题,就先拍甲板的戏,一边拍,一边搭,直到杀青最后一天还在搭景。


至于潜艇的外形、内部结构,剧组并没有任何一个参考原型,只有借助逻辑理论。比如指挥舱里面,左边是什么,右边是什么,中间座位上那台电脑是做什么的,全都是根据资料搭建出来的。片中潜艇内的屏幕,也不是后期做上去的,前期团队就已经研究得很清楚,每一个屏幕里呈现什么画面,让演员可以清楚看到,而不是通过绿幕去演戏。


于冬第一次进入到搭建好的“龙鲸号”时,就被深深震撼,“全都用的真材实料,门把手都是有重量的感觉,所有的舱门也都是咬合住的,包括大大小小的屏幕,得有几百块,我还跟监制开玩笑说,要不要这样‘浪费’”。于冬觉得,导演就是想要一个真实的环境,但这样狭小的空间,机位怎么摆,摄影师躲在哪,灯怎么打,这些技术问题都是挺难解决的。


片中有一个一镜到底的长镜头极具挑战性,镜头随着潜艇兵进入到“龙鲸号”的生活舱、指挥舱、反制武器舱、指挥中心等空间,展现了“龙鲸号”潜艇的内部结构空间。这一个镜头,林超贤导演拍了10天,排练了两周。在没有演员实拍之前,摄影师自己先排练了很长时间,比如摄影师要过每个舱门,下一个摄影师要接过摄影机,还不能让观众感觉到,灯光也不能出问题。等演员就位时,每个人的走位也要配合得非常好,一旦出现问题,就要从头来过,无论对于镜头调度还是演员表演,都堪称巨大考验。


在林超贤看来,中国要拍一部潜艇电影,不但要与国外的同题材电影对比,还要超越它们。《蛟龙行动》中呈现的很多元素,基本上在外国电影中都很少见。比如潜艇作战,除了声呐之外,还要跟海底地形相结合,只有对附近地形了解,才可以利用地形去跟对方作战。


“之前很少有影片呈现过海底是什么模样,一般我们看潜艇电影,海底都是黑漆漆的,什么都看不到,这一次你会看到海底的情况是怎么样”,林超贤说,团队在做资料的时候,光是在各种海底地形上的研究,就花了大量时间,建了很多模型去演练,然后跟特效团队也探讨了很多遍。


电影最后的潜艇大战,拍得扣人心弦、紧张刺激,在之前华语电影中没有出现过。林超贤说,之前的电影很少呈现这种战术性的表演,他个人比较追求这种风格,比如前雷佯攻、后雷打击,基本上都是真实的战术。


━━━━━

几位演员拍摄前已拿到潜水救援级别证书


除了实景打造潜艇之外,水下拍摄是林超贤和团队面临的另一大难题。


为了将搭建的潜艇放进水里,剧组在青岛海边挖了一个17米深的水池。于冬说,“最开始我说,别挖了,用绿幕做特效也是可以的”,但林超贤觉得特效太没有把握,特效一天没做完,就不知道效果是什么样,还是坚持要真实的水下拍摄。剧组只好在确保施工安全的要求下打造了这个深坑,对于多层结构的潜艇来说,以至于水面下能没入潜艇的三层。


很多《蛟龙行动》的演员在拍摄前已经拿到了较高级别的潜水证。


开机前,演员都进行了潜水训练,比如在水中将他们的氧气面罩摘掉,让他们在黑暗中自己打手棒灯,找到氧气面罩再戴上。于冬说,这是为了让他们在水下学会自救,因为实拍时在水下空间小,会面临各种问题。于冬透露,因为拍摄前演员经过几个月的潜水训练,包括于适、杜江在内的很多演员,都拿到了较高级别的潜水证。


拍摄水下戏,在水池还没有灌水前,林超贤会带演员在水池下面排练几遍,了解下面的情况是怎么样,表演的地方在哪里。等水池放水之后,林超贤会在地上画一个平面图,让演员在陆地上先走一遍,然后再下水。林超贤随后强调,“但一下去什么都不一样了,因为下面水的能见度很低,光线很差,所有东西都被冲得乱七八糟,后背瓶都不知道去哪里,所以在水下大家都依靠判断。”


林超贤导演拍戏有种“拼命三郎”精神,很多事情都亲力亲为,水下戏拍摄大部分他都会亲自掌机,和演员一起下水。其实林超贤之前没有任何潜水经验,为了拍这部戏,他也只能从零学起。


林超贤导演(图右)拍摄很多水下镜头时都会亲自掌机,和演员一起下水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