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握好火候,有些问题是属于形象树立的,可以采取“不到火候不揭锅”的办法,等待时机成熟了再解决问题。
智者要能待时,可知道什么是'待时'?当年甘罗一十二岁拜相,姜子牙八十一岁受封,人生发达各有早晚,这都是机缘造化的结果。所以孔夫子说:“始乎故、长乎性、成乎命。”一个人的才华,开始形成的时候往往是偶然因素促成的,后来的发展壮大全靠个人努力,至于最后是不是有所成,则要看有没有机会。
在没有机会的时候就要学会“待时”。鬼谷子所说的“抵隙”之策就是讲的这个道理。天下万事都不是完美的,都有不足。当不足是很微小的时候,事物就会很平稳,很少发生变化,但是随着缝隙的逐渐扩大,变化就发生了。一旦有变化,就会有新的机会到来。所以“抵隙”之策对人来说,就是要把握所学,关注变化,任何一个问题点、矛盾点都可能变成自己的机会。等待时机的过程不能着急。
“德不孤,必有邻;才不隐,必有传。”有修养的人一定会遇到同样的人,彼此互相欣赏;有才华的人一定会遇到钦佩的人,广泛为他传名。人要有这份自信才行。这个就叫做智者不忧!
有才华的人往往面临两个考验,一个是要“待时”,需要的是“智者不忧”的自信和从容;另一个是要“守位”,就是要选择好自己应该扮演的角色,找准位置,需要的是“智者在侧”的敏锐与灵活。
“智者在侧”就是说一个智者要能隐蔽锋芒,学会做幕后工作。这个谋略来自于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刘邦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自己不如张良。可见,张良的过人才智是受到广泛肯定的。但是张良很聪明,从来不卖弄。他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不犯口、不犯手”。张良帮助刘邦出谋划策,想了很多好点子,但是他从来不说这是自己的开创,而是托于黄石公的传授,告诉大家自己的点子是老神仙传的,而且专门有一个神奇的故事在里边。这样,既增加了说服力,又减少了猜忌。大封功臣的时候,他主动放弃了特殊待遇,只要一个小小的留地,做了留侯。后来,刘邦要废太子而立赵王,吕后来求张良,张良授意太子去请商山四皓,借助他们四位说服了刘邦,而自己依然居于幕后没有出面。这样做既帮助了太子,也降低了政治风险。这些足以说明他的高明之处,值得后来人细细揣摩。有人说张良是多此一举,这就正如老子说的:“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在处理日常工作的时候,必须要保持“显”与“隐”的平衡。
古语说“智者无功”。为什么智慧的人反而不易立功呢?
春秋名医扁鹊有两位兄长,扁鹊经常给人说自己的两位哥哥医术比自己高明许多。可是众人都不相信,因为大家从来不知道扁鹊这两个哥哥的名声,只知道扁鹊。于是,扁鹊就给大家解释说,两位哥哥医术高超,一位能在疾病刚有倾向的时候就把疾病消于无形;一位在疾病刚刚有苗头的时候,就能把疾病根除于萌芽。而自己没有这个本事,只能在疾病严重的时候救死扶伤。
正因为这样,被两位哥哥医治的人外表看起来很正常,大家都没有想到问题的严重,也不觉得他俩的医术高明;而扁鹊自己,由于每次医治的都是病情严重的人,所以人们就认为他的作用更大,从而让他名扬天下。这就是智者无功的道理所在。连孙子也说:“善用兵者,无赫赫之功。”
不过,他们生活在一个靠印象决定一切的现实中。如果都是大智慧大技巧,把问题消于无形,那么肯定是一个扁鹊哥哥型的无名者,不会被大家认同的。所以,要把握好火候,有些问题是属于形象树立的,可以采取“不到火候不揭锅”的办法,等待时机成熟了再解决问题。这就是把握显与隐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