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青岛日报
原创的力量,更大的影响。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巴比特资讯  ·  被 DeepSeek ... ·  15 小时前  
巴比特资讯  ·  为什么中国只有一个 DeepSeek? ·  15 小时前  
51好读  ›  专栏  ›  青岛日报

65岁老人去朋友家串门后,反复高烧不退被送ICU,原因竟是……

青岛日报  · 公众号  ·  · 2025-01-23 06:02

正文


媒体报道,杭州市中医院最近收治了一位 65岁的阿姨,反复发烧,并不停地咳嗽。 医生为其进行了时下大流行的各类传染性疾病病原体检测, 结果却均为阴性。 除了甲乙流、支原体感染,还会有谁在作怪呢?


反复高热不退,

到底是什么原因?


苏阿姨几天前着凉后出现发热, 体温最高39.1℃;咳嗽,痰白,质粘,量少;后续还出现了畏寒、发冷、头痛得厉害, 自行服药后,3天来体温仍旧反反复复。


在家人陪同下,苏阿姨来到杭州市中医院发热门诊。一查吓一跳,多项指标异常:C-反应蛋白高达215.1mg/L(正常值0—10.0mg/L); 肺部CT:右肺上叶及中叶炎症,考虑为肺炎,需要立即收进住院治疗,并使用呼吸机。


入院后积极予以补液,退热、抗感染、化痰等对症治疗,进一步排查病原体。然而, 肺炎支原体检测、新冠核酸检测、甲乙流核酸检测、呼吸道病毒核酸6重联检等各大时下流行的病原体检测结果均提示为阴性。


此时,苏阿姨还出现了呼吸急促,末梢氧饱和度下降,血气提示P/F<200mmHg,I型呼吸衰竭,复查肺部CT提示右肺渗出较前明显进展,考虑目前病原菌不明确,肺部渗出进展快,紧急转入ICU监护治疗。第二天, 检查结果提示为“鹦鹉热衣原体感染”,确诊为“鹦鹉热”。


医生随即联系患者家属询问是否有接触过禽类、鸟类等,家人回想起苏阿姨生病前去一个老朋友家里串门,这个老朋友的一大爱好就是养鸟, 家里养了不少鹦鹉当宠物。 这下苏阿姨高热、重症肺炎的原因可算是找到了。目前苏阿姨在ICU稳步对症治疗中。


呼吸就能“中招”

严重可危及生命


“鹦鹉热”是一种由鹦鹉热衣原体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 鹦鹉热衣原体不只鹦鹉身上有,鸽子、鸡、鸭等190余种鸟类和禽类,以及野生动物均可携带。最初这种病在鹦鹉爱好者中比较多见,所以叫“鹦鹉热”。


人在被携带衣原体的鸟禽类啄伤、抓伤或者屠宰拔毛时, 可能通过呼吸道感染。 即使没有主动直接接触,居住或工作的环境旁有很多鸟禽类,吸入了病鸟的干燥粪便、羽毛或呼吸道分泌物的气溶胶,也有可能“中招”。


ICU副主任医师陈辉珍提醒: 一些病情严重的患者,多严重咳嗽,衣原体随咳嗽排出形成气溶胶,还可能造成周围人员的感染。


以肺炎为主要表现,

容易误诊


同时,也特别提醒, 与其他细菌性肺炎相比,鹦鹉热肺炎发展较快。 如果早期没使用有效抗感染治疗,部分“鹦鹉热”患者病情进展快, 容易转变为重症,甚至出现为“白肺”。


“鹦鹉热”潜伏期通常约5—21天,最短3天,最长45天,其流行没有明显季节性。


什么人群容易感染?


“鹦鹉热”多发生于经常接触家禽或鸟类的人群,最常见于活禽市场及其养殖场、宰杀车间、羽绒加工厂、鸟类集散地点等场所摊贩从业人员、鸟类爱好者和养鸟人士等。由于感染“鹦鹉热”后不能获得稳定的免疫力,所以 人群普遍易感。


“鹦鹉热”患者有哪些症状?


1、鹦鹉热的潜伏期最长45天。 没有明显季节性,潜伏期一般1-2周,最长能有45天。所有患者在病程中均有发热,且以超过39℃的高热多见,但绝大多数患者没有畏冷、寒战;


2、肺外表现出现比例高且表现多样, 例如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头痛、谵妄)和消化道症状(呕吐、腹痛),这些病例中有些是出现在发热之前,有些是与发热同时发生;


3、病程进展快,重症比例高, 有近50%的患者可出现呼吸衰竭,需要进行高流量吸氧甚至是人工通气,但是休克发生比例低。


重症“鹦鹉热”肺炎非常容易误诊,以致死亡率很高。 所以患者如有接触活禽、饲养鸟类等经历,务必及时告知医生。


青报君提醒,

年关将近,

如果去采购活禽等年货,

建议佩戴好口罩,

回家后及时洗手。


青岛日报微信公众号送福利啦~


第六期福利奖品为
文创礼包一份

“青岛晚报”全年报卡一份!


奖品获得方法:

①关注“青岛日报”微信公众号。


②在本公众号推送的 每篇文章下面点“赞”和“分享”

“点赞”量前5名 网友可获得文创礼包一份,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