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边有没有嗜书如命的人?一个人痴迷于书籍可以到什么程度?我们今天故事的主角是一个蜗居30多平米斗室,藏书却价值千万,写的第一本书就获中国“最美的书”称号的人。他的藏书是金字塔顶尖的书中极品,他写的书叫《书之极》,他本人则做到了藏书人中的极致。
“如果你有一台二十万的车十年没换,一套三十多平米的房子十四年没换,多少都会有一点闲钱去买一些心爱之物吧。
”伴随着这番颇有些“凡学”意味的开场白,王骥向我们讲述了他“入坑”艺术家手作书并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的经历。
艺术家手作书,纸上的喜马拉雅群峰
十几年前,在一个意大利艺术展上,王骥被一本安安静静躺在角落里的书所吸引,鬼使神差一般,他向画廊经营者提出了要看这本书的请求,戴上白手套翻开书的一霎那,他就被“匠心独运的装帧方式,粗糙厚重的毛边手工纸,书中版画精妙的色彩搭配”所俘获,认定这不只是一本书,更是艺术品中的至高杰作。
画廊经理告诉他,这是一本
Artist’s Book(艺术家手作书),
“每一本
Artist’s Book,都在等着它的主人出现。
”在这句难以抗拒的“情话”鼓舞之下,王骥以
超过3000本普通书籍的高价买下
了这本书,从此入了艺术家手作书这个深不见底的“坑”。
搜寻、发现、猎取、欣赏、研读、分享......在日常工作之外,艺术家手作书占据了他几乎全部的业余时间。
十多年间他前前后后收集了200多本艺术家手作书,价值近千万。
对于王骥来说,这样的代价却并不算高昂,因为这些书由常玉、赵无极、夏加尔、亨利·马蒂斯、达利、安迪·沃霍尔等艺术大师亲自参与制作,每一本都是一个私人定制的艺术展览,对于无力收藏作品真迹的王骥来说,艺术家手作书让他可以无限亲近这些伟大的灵魂。
由艺术家与诗人、设计师、装订印刷技师等合作完成的艺术家手作书,
综合了版画、文学、印刷、纸艺、字体设计等多种工艺,不仅是一间间纸上美术馆,更是时间和空间交融的艺术,称之为书中“极品”也毫不为过。
这些书是已臻化境的艺术家忽然迸发又无处搁置的灵感琥珀,凝聚了艺术家本人、做书匠人的大量心血,工作量庞大,工艺繁复,最终的版本数量却如此稀少,从美学价值上来看完全无异于艺术作品。对于王骥来说,“艺术家手作书
是书之美学的极致,是纸上的喜马拉雅群峰。
”
每每翻阅艺术家手作书,王骥都有一种错觉,似乎亲眼目睹了一些艺术家在纸张之上创造时的极致时刻。
常玉《陶潜诗集》
在艺术家手作书中,常玉难得一见地显露他对于南宋山水构图
的精研,安迪沃霍尔曝光了自己焦虑又神经质的内心,亨利·马蒂斯将暮年的返璞归真赋予炭笔手绘的简单线条,君特·格拉斯把小说装不下的情绪留给狂放不羁的情色插画……
在纸上空间宣泄无处安放的表达欲的同时,艺术家们也拓展了书籍设计的可能性边界。
意大利国宝级雕塑家
阿尔纳多·波莫多罗
将雕塑艺术引入书籍设计中,凸印铜版画工艺让一件件雕塑作品从纸面上呼之欲出,如果上手
触摸,会感到尖锐、硬朗,强烈的金石质感。安迪沃霍尔早在五十多年前,就在艺术家手作书中设计了11处立体场景,开了日后立体书的先河。
一位年轻艺术家则用一块枣红色小羊皮装订的红砖,完成了对空洞、无味的僵
化出版物的反讽。
正如我们书架上的藏书标记了一段段人生旅途一样,这200本艺术家手作书也与王骥的生命历程交织在一起。以书为媒,他得以从15处签名中重新认识安迪
·
沃霍尔这个“签名狂魔”,收获了一段忘年友谊以及一瓶价格过10万的绝版茅台,从意大利米兰一路开车北上至法国尼斯,只是为了看一眼马蒂斯挚爱的城市。
安琪拉·欧其宾迪《版(板)》
虽然自比为置身宝藏洞穴的阿里巴巴,自命为大英图书馆馆长,但王骥却不吝慷慨展示一屋琳琅的宝物,
恨不得把它们身上的所有细节、特点、甚至瑕疵,照单全收并向世人炫耀。
他先后邀请张向东、熊亮、张立宪、沈颢、令狐磊、范致行、万能青年旅店乐队等“爱书人”来家参观,来的人无不大惊失色,感叹世界上还有这么牛逼的东西。好友张向东撺掇他:这是书里金字塔式的存在,一万个人中也不一定有一个人知道,你应该写一本书让更多的爱书人了解。
24本艺术家手作书的故事,一本书籍设计鉴赏指南
在朋友几次三番的鼓励之下,王骥2019年初把公司托付给同事,开始闭关写作《书之极》。他从收藏的
200多本艺术家手作书中,选出了常玉、安迪·沃霍尔、亨利·马蒂斯、萨尔瓦多·达利、君特·格拉斯、马克·夏加尔、赵无极等24位艺术家的手作书作品,逐一讲述它们的故事
。
他不想只简单写一本艺术家手作书图录,他要写出这些书如何机缘巧合地出现在自己的生命里,它们在艺术家生涯中的坐标,这些“琥珀”惊心动魄的美之所在,以及其中酣畅淋漓展示的艺术灵魂。
通过这本书,他想把自己翻阅艺术家手作书时的直观感受、美的震颤传递给你,邀你进入他的宝藏洞穴,一边摩挲把玩一边将精妙之处一一指给你看,不知洞穴外今夕是何夕。
点击以下图片即可购买《书之极》
为了得到第一手的资料,他跑遍图书馆查阅纸质文献,为一个名词翻遍维基百科,还找到了多位意大利艺术家、策展人、艺术史教授,从不同方位去了解艺术家不为人知的秘辛。
除了文字部分八易其稿、反复打磨之外,为了通过图像最大可能地还原艺术家手作书的魅力,王骥前后更换了三位摄影师,最后才确定由前《新周刊》王牌摄影师闫实负责24本书的拍摄。
为了达到最好的拍摄效果,他在自家地下车库搭建了一个专业级摄影棚,为了尽量俯拍一本书的全貌,他买了一架4米高的梯子,还土法炮制了许多固定装置(比如使书页尽量摊平的鱼线与秤砣)来完成拍摄。
为了用设计体现这些“书之极品”的精妙之处,王骥请来了两次摘得“世界最美的书”、十一次获得中国“最美的书”奖项的著名设计师潘焰荣。
“最美的书”是怎样练成的?
他把潘焰荣请到家中,将24本大大小小的艺术家手作书摊满了一地。“把一半书放在白色背
景上,一半放在黑色背景上。”在第四期「LIVE!制书实话」北京现场,
潘焰荣表示看到这些书的第一场景,就想到了这样编排书籍图片的方式。
如“最美的书”评语所说:
这种黑白相间的呈现方式,构建起了清晰的阅读层次。
这也使得书籍的天头、地脚、书口呈现出黑白交错的层次美感。
除此之外,其他花哨的设计想法都被潘焰荣抛弃了,他觉得书籍内容本身已经足够好,不需要张扬的设计喧宾夺主:“我需要做的只是把它安静地呈现给读者,希望它能轻松点。”
据公众号
Artron雅昌介绍
,《书之极》“整本书的装订使用的是线装的骑订套贴形式,让书口呈现出自然爬坡的形态,黑白背景下拍摄的书籍就这样交替呈现,产生了独特美感。书中
多处留有黑白全空页,让读者在阅读期间得到停顿、回想的机会。
同时,中英文均使用了无衬线体使之协调排布,最终使得字的体量感得到了统一。”
纸张材料上,王骥不惜工本地分别从台湾、日本、德国订制了6种不同类型的纸张,它们被应用于书中不同手作书的呈现里。比如第3-13帖为60g特度彼岸樱花短纹纸,而第14-74帖使用的是80g特度德国melo纸等。
王骥还找到了
中国印刷质量最高的机构雅昌负责《书之极》的
印制,
使全书的图像印制精致度极高。
一些特殊部分还应用了异质纸印
刷粘贴,使书的翻阅产生了一种瞬间的节奏触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