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文明四川
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官方平台,以“观巴蜀文明,传向善力量”为宗旨,与您一起共建文明四川,传播文明新风尚。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机智猫  ·  困扰iPhone用户多年的信号问题,这次真的 ... ·  7 小时前  
机智猫  ·  困扰iPhone用户多年的信号问题,这次真的 ... ·  7 小时前  
闽南日报  ·  漳州“千亿双雄”,“来电了” ·  昨天  
闽南日报  ·  漳州“千亿双雄”,“来电了” ·  昨天  
创业家  ·  杭州,批量制造“首富” ·  2 天前  
德州日报  ·  刚刚!苹果服务故障! ·  3 天前  
德州日报  ·  刚刚!苹果服务故障!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文明四川

小行星8年后撞地球?天文专家:别慌!中国已开始行动!

文明四川  · 公众号  · 科技创业 科技自媒体  · 2025-02-19 17:30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主要报道了一颗直径约100米的小行星2024 YR4可能于2032年撞击地球的消息,引发了全球关注。科学家们正在持续观测这颗小行星,以获取更多数据并评估其撞击概率。同时,介绍了人类应对小行星撞击的风险和挑战,包括监测系统的建立、防御方法的探讨等。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小行星2024 YR4可能引起全球关注

近日发现的小行星2024 YR4因其可能的撞击地球风险引起了全球关注。科学家们正在持续观测这颗小行星,评估其轨道和撞击概率。

关键观点2: 小行星撞击概率存在变化

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概率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包括轨道计算误差、光照和大天体引力等。因此,预测概率会随时间发生变化。

关键观点3: 人类拥有应对小行星撞击的能力

人类已经形成了对小行星撞击风险的研判和预测能力,并正在策划实施首次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目前最有效的防御方法是通过航天器撞击改变小行星轨道。

关键观点4: 媒体存在不实报道

一些媒体报道中存在不实信息,如夸大小行星的威胁程度、误称联合国启动了《行星安全协议》等。实际上,目前讨论如何防御2024 YR4为时尚早,当务之急是全球天文学家开展持续观测和轨道测算工作。

关键观点5: 全球科学家密切追踪小行星

全球科学家正在密切追踪这颗小行星的动向,包括观测其形状、密度、材质等数据,以评估其可能的破坏力和制定有效的防御措施。


正文



千万年前

一颗小行星袭来

狂风骤起、海啸翻滚、

统治地球一亿多年的生物恐龙遭到灭亡

…………

这样的故事会发生在人类身上吗?


近日,一则新闻

让不少网友直呼

“地球危险了!”


有研究发现,一颗直径约100米的小行星2024 YR4,正在往地球奔来。科学家们预计,它将可能于2032年12月与地球相撞。同时,联合国首次启动《行星安全协议》,加速构建行星防御体系,让人们更加焦虑。


NASA提供的2024 YR4小行星图片。


太空威胁来袭

七年倒计时启动?

这颗小行星真的会撞地球吗?


这颗小行星是什么来头?


据《中国科学报》报道,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李明涛介绍,2024 YR4是2024年12月27日,美国夏威夷大学的阿特拉斯望远镜系统在巡天观测时发现的小行星。它的轨道比较奇特,绕太阳一圈需要4个地球年。其近日点在地球轨道以内,远日点在地球轨道以外且接近木星,所以它在从外向内运行的过程中会穿越地球轨道,而穿越地球轨道的周期大约是4年一次。


资料图。


据悉,2024 YR4小行星直径在40米至100米之间,面积相当于一个足球场,最初于去年12月被NASA的空间望远镜发现。科学家们分析,2024 YR4或在2032年12月22日在距地球约127699公里处掠过。


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概率有多大?


据《参考消息》援引《西班牙人报》网站2月4日报道,在发现2024 YR4小行星之后,专家最初估计的撞击概率为1%。后来在欧洲航天局发布一系列计算结果后,这一概率升至1.6%。在公布这一概率的同时,欧洲航天局还公布了潜在撞击的估算日期,即2032年12月22日。联合国空间任务规划咨询小组将继续负责监测这颗小行星的动态,定期更新撞击概率。


李明涛表示:“我们在做的就是继续观测,掌握它的行踪。到4月份观测结束时,我们会有更多数据,而到2028年新的观测窗口到来时,我们将能更清晰地判断它撞击地球的概率。届时,联合国会再组织讨论,决定要不要设计防御方案。”


在发现2024 YR4小行星之后,专家最初估计的撞击概率为1%。后来这一概率升至1.8%,截至2025年2月,NASA的最新预测概率为1.9%。 “之所以预测概率会有变化,是因为小行星撞击地球概率的计算方法会受到轨道计算误差、光照和大天体引力等因素的影响。”天文领域科普专家、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曹林告诉记者,“这和天气预报类似,时间越临近,预测的也就越准确。”


图片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在云南姚安曾进行过人类第11次成功预警小行星撞击的观测,图为观测图像。


世界毁灭倒计时?
专家:不要担心

小行星撞击地球“威力”几何? 对此, 曹林让大家放心,宇宙很大,人们遭遇这种“天劫”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普通人无需惊慌,撞击概率极小。


“实际上,小天体来地球,这件事几乎每个月都会发生。”曹林举例,比如我们常说的流星雨,就是小行星在大气层中燃烧时候产生的光。人们经常可以买到的陨石,也是外来天体撞击地球掉落的物质。


“这类事件一般不会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危害,但随着网络通信发达等原因,会引发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曹林表示。


同时,生活在地球的人类已经拥有了一层天然的“金钟罩”。他告诉记者, 厚厚的大气层能够有效防御大部分小天体的“袭击”。


当小行星以极高速度进入大气,高温高压冲击波会使结构疏松的解体成碎块,在第一关就燃烧殆尽。只有那些个头足够大、密度足够高的天体才有可能突破大气层的防御,对地球上的生物体形成威胁。“但也不要太掉以轻心。”曹林说, 小行星对天上的空间站和航天器还是有可能造成毁灭性的伤害。 世界上第一个大型模块化空间站,俄罗斯的和平号空间站就曾经被星际尘埃撞上,并在表面留下了痕迹。


上海天文馆网络科普部部长、上海市天文学会副理事长施韡也表示,“如果它直接撞击地球,破坏力还是很大的,可能相当于上百颗原子弹爆炸,波及方圆几十至上百公里的区域。但是,小行星进入地球大气层后,剧烈的空气摩擦很可能导致空爆,使它分裂成许多碎片,形成陨石雨, 这样就会大幅减小撞击地球的破坏力 。”


小行星来了
地球准备好了吗?


相较6600万年前的恐龙家族,人类的优势就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武器”。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监测小行星其实已经是全球各个国家历经多年发展的传统项目。”曹林介绍, 人类目前已经形成了对小行星撞击风险的研判和预测能力,在各国都建设有小行星监测系统,通过地基光学望远镜等,可以探测追踪危险小行星,对撞击时间、落点、危害程度进行提前预报,采取有效处置手段,最大限度降低风险。


2024年9月,第二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上曾传出消息,我国正在策划实施首次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并发布了首次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方案设想。


图片

人类第11次成功预警小行星撞击。


“改变小行星威胁的方式就很多种,”曹林表示,“尽管人类目前完全没有实施过这些计划,目前来看,技术难度还没有达到从0到1的程度。”比如,人类可以对小行星进行撞击。“此前,NASA的‘深度撞击’任务就曾向彗星Tempel 1发射了一个撞击器,从而成功地在彗星表面制造了一个巨大的坑洞。 而这次的小行星比彗星要小得多 。”再比如,人类也能通过发射飞船对小行星进行重力牵引,改变它飞行的轨道。“这种方式比较安全可靠,控制难度也较小。”“所以退一万步讲,就算小行星真的奔赴地球,我们也应该相信科学的力量,不过分焦虑,多考究官方信源,过好每一天。”曹林说道。


如果各国天文学家未来达成共识:小行星2024 YR4对人类构成了明确威胁,那么防御方法有很多,目前最有效的是通过航天器撞击改变小行星轨道。2022年,美国航空航天局开展了相关试验,DART(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航天器以每秒6.6公里的速度成功撞击围绕小行星“迪迪莫斯”运行的小卫星“迪莫弗斯”,使其轨道周期缩短33分钟,验证了这一小行星防御方法的可行性。


因此,公众大可不必为此事焦虑和恐慌。 有自媒体文章将这颗小行星的威胁与灭绝恐龙的“希克苏鲁伯撞击事件”作比较,是危言耸听,因为据推测,形成希克苏鲁伯陨石坑的那颗小行星直径达到10公里左右,与直径不超过100米的小行星2024 YR4完全不是一个量级。


联合国并非首次
重视小行星撞击

除了灭绝物种风险这一自媒体不实信息,施韡表示,主流媒体报道中也有两处“以讹传讹”。一是“联合国首次就可能撞击地球的小行星启动《行星安全协议》”。这个信息源自外媒报道,其实,联合国并没有《行星安全协议》,只有防御近地天体撞击的行动标准和相关报告。而且,“首次启动”这一说法也不属实,因为近年来撞击概率超过2%的小行星并非只有2024 YR4。2004年6月,天文学家发现一颗名为“阿波菲斯”的小行星(也称毁神星)在2029年有光临地球的可能性,概率最高达到2.7%。对此,联合国高度重视,将2029年定为“国际小行星警惕与防御年”。然而经过持续观测和精确计算,这种可能性已被排除。


由此可见,目前讨论如何防御2024 YR4为时尚早,当务之急是全球天文学家开展持续观测和轨道测算工作。在观测方面,除了采集轨道数据,还要采集这颗小行星的形状、密度、材质等数据,以研判其万一进入地球大气层,将产生怎样的破坏力,以及如何先发制人,采取有效的防御措施。


可以预见,联合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委员会未来将召开更多会议,根据各国科研机构的持续观测结果进行讨论,决定下一步将采取什么行动。 在这个关乎人类生命安全的问题上,中国科研机构也将发挥重要作用,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墨子巡天”望远镜都在开展小行星观测项目。 施韡介绍:“我国已参与国际小行星监测预警网(IAWN)和空间任务规划咨询组(SMPAG)等相关工作。例如在去年底2024 XA1小行星撞击地球事件中,国内多台望远镜开展了联合观测,为国际应对贡献了中国力量。” 未来,中国将逐步建设完善天基、地基监测设备,不断提升近地天体监测预警能力。


媒体报道中的另一个不实信息是:2028年将是观测小行星2024 YR4的最佳年份,届时可获得它的精确轨道数据。施韡解释,小行星观测效果主要取决于它的亮度,近期这颗小行星的亮度为20等左右,远高于它距离地球最远时的30等,所以是观测它的最佳时期之一。而到了2028年,是其又一次与地球相对较近,但亮度只有25等,观测条件不如现在。“即使这颗小行星很暗,地面大口径光学望远镜和空间望远镜依然能进行持续观测,为人类保驾护航。”


小行星来袭可以预警吗?


去年12月4日0时15分左右,一颗来自太空的小行星如期而至,在西伯利亚上空进入大气层,在夜空中化为一颗火流星。全球科学家密切追踪,我国也展开多站点组网观测。这是人类第11次成功预警小行星撞击,也是2024年第4次小行星撞击成功预警。据了解,这颗小行星直径约0.75~1米。撞击发生2小时后,国际小行星中心共计收到全球64个观测数据,发布正式公告给这颗小行星编号为2024 XA1。


墨子巡天望远镜观测图像。 图片来自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


人类首次准确预测小行星撞击地球是在2008年,时年10月6日,美国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和美国宇航局宣布,格林尼治时间10月7日2时46分,一颗编号为2008TC3的小行星由苏丹北部上空进入地球大气层并发生燃烧。事后观测表明,预计出的撞击时间误差只有15秒。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