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经济”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如何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合作共赢,推动兼容并蓄的创新性文明交流,促进全球的稳定增长,是人类共同的命题。作为贯穿欧亚大陆,连接东亚经济圈和欧洲经济圈的新型开放性经济合作体,“一带一路”为沿线国家提供了多层次,多维度的合作机制。“基础设施建设”是其核心战略之一。
中国企业出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微观上至关重要的一环。据统计,从2013至2016年,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已经超过了600亿美元,建立的合作区达56家,入区企业超过1000家,为当地创造就业岗位超过18万个。在这波企业出海一带一路浪潮中, 主是要中铁, 中核这样大型国有企业为主力, 集中在道路、交通、通讯等硬件基础设施建设的输出上。这种传统的重资产出海模式虽然为中国传统工业企业的发展创造了发展的重大机遇,但是也面临着耗资大,周期长,维护和运营成本高的挑战。
在身负重型装备的象群之中,来自浙江杭州的蚂蚁小微金融服务集团(以下简称蚂蚁金服)提供了一套以技术赋能为核心的出海模式:人员精简,出海队伍最庞大的时候也仅有100多人;兵贵神速,从2015年入驻第一站印度开始在短短两年间已经在泰国、菲律宾、印尼等东南亚全面开花;特立独行,不局限于一个基础设施提供者的身份,通过技术出海,服务出海,和风险控制能力出海,在深度参与印度,泰国,菲律宾和印尼的互联网金融支付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也输出并普及了移动支付行业的中国标准,构筑了一套全新的全球普惠金融模式,并通过金融的普惠,为当地经济发展赋能,营造出“商业互利,文化互信”的良好互动氛围。
蚂蚁金服脱胎于阿里集团,从电商的担保交易工具支付宝起步,至今已逐步演化成一个技术应用型的小微金融服务公司。从2004年“支付宝”独立至今,蚂蚁金服发展的每一步都紧扣市场客户的痛点,着力于降低交易成本。从传统行业标准来看,蚂蚁金服每一笔业务的数额都“微”不足道(i.e.,几毛钱的支付,几元钱的消费保险,几百元的贷款),但是由于触达客户的成本低,效率高,蚂蚁金服得以迅速覆盖广大欠发达地区的普通百姓,填补了传统金融机构的空白,同时通过便利的网络金融支付体系,降低交易成本,带动商贸,物流的发展,反过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中国的部分地区具有相似的要素禀赋:硬件基础设施条件较差,传统的金融和商业欠发达,但是劳动人口密集。这样的要素禀赋结构为移动互联网下的金融支付服务体系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从2015年开始,蚂蚁金服率先与全球人口第二大国的印度合作,与当地合作伙伴共同开发了印度版支付宝——PayTM,走出了出海尝试的第一步。
这是一次勇敢尝试,面对陌生的环境与全新的挑战,蚂蚁们不得不摸着石子过河。最紧迫的问题当属人才的紧缺。海外的工作环境和内容对工程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出海的工程师不仅需要业务熟练、专业过硬,还需要英语流利,且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和适应能力。此外,蚂蚁出海的战术与合作模式也长期处于摸索阶段。在2017年前,一般是由PayTM公司根据系统运营情况地向蚂蚁方发送各项技术支持请求后,蚂蚁才根据对方要求进行沟通和处理。但随着PayTM用户量爆炸式的增长,蚂蚁发现这种合作模式以现有出海工程师的数量和沟通能力难以为继,需要另觅新的途径。经过反复讨论和试验,最后才敲定了输出系统的合作方案。
经过两年的发展,PayTM已经成为仅次于支付宝和Paypal的世界第三大电子钱包,覆盖了2.2亿的印度居民和超过400万的印度小微商户。印度首战告捷之后,蚂蚁金服相继在一带一路沿线的泰国、菲律宾和印尼,通过同样的技术输出的方式,与当地的合作伙伴共同打造本地版支付宝。通过新技术为这些欠发达地区赋能,快速重建当地金融基础设施,帮助其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加速进入移动支付时代,进而促进当地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随着这些国家向无现金社会的快速转换,移动支付行业的中国标准也得以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