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共读精华领读」栏目开启5年了,未来我们会在持续提炼人物传记精华内容的同时,新增心理、影视原著、社科、现代文学等多领域共读书目,为你带来更加新颖、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激发你对人生的深度思考。这一次我们读的是《古代女子的日常》,作者靳中原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带领读者沉浸式体验古人的生活——没有手机没有电,没有通勤没有内卷;住闺阁,通信笺; 围炉博古,杨柳荡千;闲亭对弈,吃茶聊天。这样的生活,要不要来上几天?让我们共同阅读这本书,穿越历史,体验百味人生。欢迎大家每天坚持阅读,与我们积极互动。阅读,既是一种陪伴,也是为了更好的成长。十点人物志出品
昨天,我们读到的是古代女子的购物日常和夜生活。喜欢购物是她们的日常,也是中国历史的传统,每个朝代的市场各具规模,货品种类繁多。她们的夜生活并非我们想象中那样枯燥,而是丰富多彩,并且带有一种古典的味道。
为什么古代的单身人士比较少?古代女子从事的职业有哪些选择?
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共读吧。
大龄女子的归宿
随着时代发展,女人可以出门挣钱养活自己,依靠男人不再是唯一的活路。因为经济独立,大龄单身女性随之变多。
而在古代,女人单身是有罪的。
古时候经常发生战乱,导致人口锐减,历朝历代的执政者为了繁衍生息,增强国力,会对多生多育的家庭给予奖励,并对适龄而不婚的女子立法处罚。
早在上古时期,中国就有了官方主办的相亲大会。《周礼》中记载:“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
这里的“奔”,是指男女相聚。也就是说,春暖花开的季节,官方会举办相亲大会,鼓励适婚的单身男女踊跃参加,无故不参加者,还会受到处罚。
那时候,大龄女性不想嫁人,也不是绝对不行,前提条件是家里有钱。
周朝设置了专门管理男婚女嫁事宜的政府官员“媒官”,也称为“媒氏”“媒互人”,相当于现在的民政局人员。
媒官不但为年轻人安排婚姻,还负责帮助鳏夫寡妇重新组织家庭,协调合理分配双方的田地和财产。
西汉孝惠帝在位时期,对男婚女嫁事宜颁布新规,谁家有女儿到了三十岁还没嫁人,家人会遭受“五算”处罚,也就是缴纳正常赋税五倍的钱。这笔钱可以买七八石粮食,相当于一个成年人一年的口粮。
西晋时期,如果女性到了十七岁父母还未为其选择夫婿,媒官就会进行干预,为该女子配给丈夫。
到了南北朝,如果家里有适婚女子却不出嫁的,家里人会被拉去坐牢。《宋书》中记载:“女子十五不嫁,家人坐之。”
北宋时,司马光在《书仪》中规定了男女的婚龄:“男不过三十,女不过二十尔。”男性超过三十不娶、女性超过二十不嫁,都属于“失时”。
长孙皇后嫁给唐太宗时只有十三岁;孝庄皇后嫁给皇太极时也只有十三岁;佟佳氏生康熙时只有十五岁;汉文帝十一岁就娶妻子……总之,每个朝代都规定了婚嫁年龄。
如果到了适婚年龄不想嫁人,就会和现代女性一样,承受来自三姑六婆的催婚。所不同的是,古代地方官也会上门催婚。
为了鼓励婚育,除了罚款判刑,统治者还想出各种奖励办法。
春秋时期,越王勾践为增强国力,出台的奖励政策是:生一个男孩奖两壶酒一条狗,生一个女孩奖两壶酒一头猪,多生多育的家庭不但重奖,还免费提供奶娘。
汉高祖刘邦想出的策略是:只要结婚生子,就免除徭役两年。
唐太宗在贞观元年颁布规定:穷人如果没钱结婚,乡里富有之家要出资赞助。降低单身率也是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项,如果结婚户口增多,官员会受到奖励,反之则是惩罚。
大龄女子如果嫁不出去,最终的归宿往往是道观尼院。古人认为女儿不属于娘家的人,未婚女子死后将被乱葬孤坟。
据统计,唐代有二百一十一位公主,其中七八十位没有嫁人。唐宣宗有十一个女儿,只嫁出去五个。没有嫁出去的公主,有的老死深宫,有的做了女道士。
《新唐书》中记载,有十七位公主入道为冠,其中十二位未婚入道者,除了两位是奉父命入道去病祈福,其余都是自求入道。
民间的大龄女子没有收入来源,只能依附父兄亲属,或者以三姑六婆为业谋生。
如果没有亲人依附,或因年老病残失去收入,就只能为道为尼,了此残生。
从明代到清末,广东地区出现自梳女风俗。这些女子或是患有婚姻恐惧症,或是因为传统封建迷信而选择不嫁,将辫子梳成发髻。
一旦梳起,终生不得反悔,家人也不能强迫她。如果日后与男性发生不轨行为,她就会被投入猪笼处死。
除了以上种种,也有遁入深山隐居的大龄单身女子。古代大部分大龄单身女性后来都不知生死,只有极个别活成了传奇。
古代女子可以从事哪些职业
很多人对古代女子有一个呆板印象,认为她们都居于深宅,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从不抛头露面,更没有工作机会。
事实上,古代的女人也会出去工作。
“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这首汉乐府诗《陌上桑》,讲的是一位叫罗敷的女子采摘桑叶的故事。
从汉朝开始,纺织业已经规模化和系统化,采桑织布成为农村女子的最佳职业之一。鲍照的《园葵赋》、杨泉的《织机赋》,将这一职业的工作流程写得清清楚楚。
除此以外,古代女子还有其他的职业选择,上可当皇帝,下可做保姆,文可做教师,武可做将军,还有人当演艺明星、官员、运动员、商人、中介……
宫里的女官也叫宫官,有品秩,有俸禄。她们身处国家的权力中枢,为此受到外朝官员的敬重和逢迎,有些还能左右朝政。
西汉时,宫女只有十几人,唐开元时人数高达四万。招收入宫的女子最初是通过选美或者从采女中选出,后来普通民女也能报名,但必须是非医巫、非商贾、非百工的“良家子”。
古代女子当上皇帝的只在极少数,如果想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当将军,也是不错的选择。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记载的女将军,是商朝国王武丁的妻子妇好。还有替父从军的花木兰、随夫西征的樊梨花、击鼓退金兵的梁红玉、坚持抗金的秦良玉,都是青史留名的女将领。
黄帝时代,乐官伶伦发明了十二律,并以此制乐,被后世尊为演艺界始祖。古代演艺圈的从业者,被称为艺伎或伶人,由教坊统一管理。
才貌出众、音色优美的奴仆,或者战争俘虏,以及罪臣妻女,都可能被挑选去当伶人。
隋唐时初期,伶人大多服务于宫廷和少数权贵,供祭祀朝会和岁时宴享时表演。随着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不断增加,伶人渐渐从宫廷走入民间,成为各种饮宴和晚会上的主角。
有些才色俱佳的伶人,在历史上留下了浪漫或凄美的故事。比如苏小小、李师师、薛涛、柳如是……她们年轻时名动一时,风华无二,然而大多数人生坎坷,结局凄凉。
远离浮华,学一门手艺,踏踏实实地生活,是古代大部分女性的职业选择。
最具代表性的职业女性就是三姑六婆。三姑,是指尼姑、道姑和卦姑。六婆,指媒婆、稳婆、药婆、虔婆、师婆和牙婆。
从事这些行业的女子,通过给人占卜算命、画符念咒、撮合亲事、安胎救产、送子保生、给人治病收取报酬,以此谋生。
也有从业人数很少的行当,比如老师。早在前秦时就有女性教师的记载,比如《神女赋》中的“顾女师,命太傅”一句,“女师”就是指女教师。精通琴棋书画的才女,可以成为高官富贾的女儿和小妾的家教,称为“闺塾师”。
又比如当相扑手。女子相扑最早由三国时吴国国君孙皓在后宫发起,到了宋朝发展成为一项火爆的民间娱乐表演,连宋仁宗有时也出宫看热闹。
可以说,现代社会存在的很多职业,古代女子几乎都能干,也差不多都干过,甚至还有创业经商的女人。
秦朝时经营丹砂矿的寡妇清,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女企业家。秦始皇修长城这项大工程都由她赞助。为此,秦始皇修筑女怀清台对她表示纪念。
从古至今,有人忙走天涯,有人骑驴找马,无论选择干什么,都是选择了解锁人生的一种方式。
结语
今天,我们读到的是古代大龄女子的日常和职业女性的日常。在古代,大龄女子如果不嫁人,就会遭受处罚,如果实在嫁不出去,最终的归宿往往是道观尼院。
古代女子也会出去工作,现代社会存在的很多职业,她们几乎都能干,也差不多都干过。
古代女子怎样进行日常美容,她们能否随心随意地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让我们期待明天的共读吧。
点击图片,阅读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