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远古氏族
大致可分为
华夏
、
东夷
和
苗蛮
集团。
华夏集团
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流域,其中一支居住于姬水旁,故得姬姓,称为黄帝氏族。另一支居住于姜水旁,得姜姓,称作炎帝氏族。
东夷集团
分布于黄河下游的山东及邻近的河南、江苏、安徽局部地区。
苗蛮集团
则分布在长江中游流域的南北地区。东夷集团有太皞,即太昊,还有少皞,即少昊,以及蚩尤等氏族。其中以蚩尤集团影响力最大。华夏、东夷、苗蛮集团相遇后,既有和平共处也有冲突争斗,最后逐渐同化为中华民族。
经过长期的考古发掘,有关东夷文化的遗迹、遗物,以及由此认知的精神文化内涵,已得到相应的科学认证,在很大程度上复原了东夷文化的真实面貌。东夷文化相应的考古文化是
大汶口文化
和
山东
龙山文化
。
大汶口文化
的年代距今为6200年至4600年,正当中国古代文明社会起源的时期。至今大汶口文化遗址,已发现数百处,经正式科学发掘的有60余处。大汶口文化晚期,其文化涵盖的地域几乎包括山东全境,并兼及河南、江苏、安徽与山东邻近的部分地区,无论从时间还是分布地域,与东夷集团前期的文化内涵大体相合。
山东龙山文化
,以山东章丘龙山镇城子崖遗址的发掘而命名,山东龙山文化的年代大致界定在距今4600年至4000年之间,正处于司马迁《史记》所述五帝时期,即东夷集团文化后期,为中国古代文明社会初成之时。山东龙山文化,在时间、分布地域以及文化源流方面,皆为大汶口文化的承传和发展。
大汶口文化陶器以
鼎、鬶、觚弧形杯
的组合特点最为鲜明,鼎是炊器,主要有釜形鼎、盆形鼎和钵形鼎。鬶是水器,其存在贯穿大汶口文化全过程。觚形杯是大汶口文化的一种标志性器物,不仅是水器,也是酒器。
大汶口文化的一个重要文化现象,是出现了许多刻画在陶器上的图像文字,一般刻画在大口尊的口沿下部,这批图像文字多为单字,目前共发现20多个。不重复的有八九种,主要是日、火、月、山等,此外还有带柄的钺,带柄的锛的形象,以及冠形图像等,其中有的字符尚见涂朱痕迹。对于这些图像的性质,学术界虽然有不同认识,但其出现于中国古代文字的起源和演变,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山东龙山文化陶器组合为
罐形鼎、鬶、罐、平底盆、豆和高柄杯
等,为大汶口文化的延伸,又具有新的历史发展特色。龙山文化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
玉雕、文字、陶艺
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