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包容的文化政策加上富裕的经济、强大的军事与稳定的政治等各方面综合实力造就了威尼斯艺术与学术的繁荣。
今天看上去如梦如幻的威尼斯水城曾经有过非常辉煌的历史。任何到过那里的人只要仔细观察就会看出,这个依靠岛礁而建在水上的城市无论如何也不可能靠着城中那不到50万的人口建设起一个如此壮丽而又美轮美奂的世界。历史上,据说这座城市起源于西罗马帝国灭亡时为躲避战乱而逃难到此的人们,因为当时它由海上的一群岛礁组成,外敌很难也没兴趣入侵至此。
公元8世纪时,相近岛礁上的社区逐渐组织起来,形成早期的城市与政府,其政权的合法性来自东罗马帝国,威尼斯被授予了公国地位,最高统治者总督拥有类似公爵的地位。威尼斯是按古罗马共和体制建立的共和国,国名是“最平静的威尼斯共和国”(Serenìsima Repùblica Vèneta),其民选总督虽终身任职但却不能世袭,而且由总督及称作“十人团”为首的行政班底,与元老院、公民大会等形成一个互相监督与制衡的机制。 在17至18世纪启蒙运动期间,威尼斯共和体制曾被认为是理想政体。
历史上这个最平静共和国有过千年辉煌,直到1797年才被拿破仑征服。威尼斯最强盛的时代应该是9至13世纪,它的海军与商船队遍布东地中海,并征服了包括今天希腊与保加利亚甚至土耳其海岸在内的非常广大地区,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共和制海上帝国。15世纪初,它开始在意大利陆地扩张,领土一直延伸到伦巴第北部与法国接壤的地区
(图1)
。
图1. 15-16世纪时的威尼斯共和国,黄色地带为威尼斯控制地区,而红色各地区则是威尼斯的直接领地。(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图2. 圣马可大教堂,教堂建筑于1094年完工。(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图2a. 圣马可大教堂内马赛克镶嵌画(局部),于13世纪上半期完成。(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图3. 巴托罗密欧·威瓦里尼(Bartolomeo Vivarini),《圣母像》,木板蛋彩加真金,1475年绘制于威尼斯,现陈列于美国夏威夷檀香山艺术博物馆(Honolulu Museum of Art)。(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图4. 安东奈罗·达·墨西拿,《扫尔庭圣母像》,木板油画,作于1460年代,高43.2厘米,宽34.3厘米,现陈列于英国伦敦国立画廊。(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10至12世纪时,威尼斯进入第一个艺术高峰期。圣马可大教堂
(图2)
及其内部的马赛克镶嵌画
(图2a)
就是这个时期威尼斯艺术的代表作。这一时期的威尼斯艺术具有明显的拜占庭风格,虽然人物不够写实且无立体感,但这种具有早期基督教特征且象征意义极强的作品自有其魅力。即便是今天,人们走入圣马可大教堂,也会为它那庄严华丽的马赛克镶嵌画所震撼,仿佛灵魂将摆脱俗世而升入天堂。威尼斯艺术因与拜占庭文化的联系及其过去的成功,在15世纪时并没有转向文艺复兴风格。直到15世纪末,拜占庭风格的圣像画
(图3)
仍是威尼斯艺术的主流。
对威尼斯文艺复兴起到重要影响的画家之一是安东奈罗·达·墨西拿(Antonello da Messina,约1430-1479年)。1475年到1476年秋,他一直住在威尼斯,将油画的油彩及相关技术带入了威尼斯。在此介绍一幅他绘制的《扫尔庭圣母像》(Salting Madonna)
(图4)
,其名称出自它被收入伦敦国立画廊前的最后主人乔治·扫尔庭(George Salting,1835–1909年),一位澳大利亚出生的英国收藏家。
这幅作品有许多象征性寓意符号,如画中顶部两个天使端着皇冠所要表达的内容是,圣母玛丽亚不仅是人间救世主耶稣的母亲,同时也是天国之后;而耶稣手中拿着的石榴则预示了他将为人类流血献身的命运,石榴的红汁象征耶稣的血。这幅作品具有明显的尼德兰绘画风格,圣母恬美的容颜受法国南部画家如夸尔顿(Enguerrand Quarton,1410-1466年)所作圣像画的影响,而圣母极具立体感的造型与带有几何形式美的服饰衣纹画法则来源于托斯卡纳画家弗朗切斯卡(Piero della Francesca,1415-1492年)。
图5. 曼特尼亚,《美德的胜利》,又称《密涅瓦将各种陋习逐出美德的乐园》,画布油彩加蛋彩,高180厘米,宽192厘米,现陈列于法国巴黎卢浮宫博物馆。(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曼特尼亚(Andrea Mantegna, 1431-1506年)是曼托瓦(Mantua,意大利城市)的宫廷画家,他将利用古代希腊罗马雕塑进行人物造型设计的主流文艺复兴创作方法介绍给威尼斯画家乔万尼·贝利尼(Giovanni Bellini,1430-1516年),后者在画面辅助风景绘制上也深受曼特尼亚的影响。在此给出一幅笔者喜爱的曼特尼亚绘制的作品《美德的胜利》
(图5)
,画中左边的智慧女神雅典娜(罗马称作密涅瓦)堪称是文艺复兴时代人物造型的典范。
图5a. 曼特尼亚,《美德的胜利》(局部)
图6. 乔万尼·贝利尼,《圣母子、施洗者约翰与圣伊丽莎白》,16世纪初,木板蛋彩加油彩,高72厘米,宽90厘米, 现陈列于德国法兰克福施泰德艺术馆(Städel)。(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乔万尼·贝利尼应该是第一位在1500年前后接受了文艺复兴绘画思想与方法的威尼斯画家。这位当时在威尼斯极具影响力的画家从曼特尼亚那里学到了利用古代希腊罗马雕塑进行人物造型设计的思想,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达·芬奇的绘画技法。贝利尼将这些新思想和新方法与自己的艺术实践相结合,最终在世纪交替时将威尼斯绘画艺术引入了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主流艺术之中
(图6、图7)
。
贝利尼最著名的文艺复兴风格作品应是《圣匝加利亚祭坛画》(Pala di San Zaccaria)
(图7)
,但笔者在此想介绍其另一幅作品《众神之宴》
(图8)
。这幅作品的题材源于古罗马诗人奥维德(Ovid,公元前43-公元17/18年),值得注意的是画中众神宴会的餐具是中国明代风格的青花瓷碗。当时的人文主义学者艾奎克拉(Mario Equicola,1470-1525年)向文艺复兴的女性领袖、曼托瓦女侯爵伊莎贝拉·埃斯特(Isabella d'Este,1474-1539年,提香与达·芬奇曾分别为其绘制肖像画)
(图8c,图8
d)
建议了画作内容,后者向贝利尼订制了作品。贝利尼在80多岁开始绘制此画,这是他职业生涯中第一次离开熟悉的肖像与圣经题材领域而进入古典神话这一领域进行创作。这幅画作超越了当时佛罗伦萨著名画家巴托罗密欧·德·乔万尼(Bartolomeo di Giovanni,约1458-1501年)于15世纪90年代绘制的类似题材作品
(图8a)
,贝利尼的构图显然更加成熟。此后不久,拉斐尔也绘制了类似题材的壁画
(图8b)
。
图7. 乔万尼·贝利尼,《圣匝加利亚祭坛画》,油画,1505年绘制,高402厘米,宽273厘米,现陈列于威尼斯圣匝加利亚教堂。(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图8. 乔万尼·贝利尼,《众神之宴》(注:画中部分风景后来由提香改画),画布油画,1514年完成,高170厘米,宽186厘米,现陈列于华盛顿国立画廊。(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图8a. 巴托罗密欧·德·乔万尼,《众神之宴》,1490年代作,现陈列于法国巴黎卢浮宫博物馆。(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图8b. 拉斐尔,《众神之宴》,湿壁画,1517年作,现陈列于意大利罗马法尔奈斯庄园。(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图8c. 提香,《伊莎贝拉·埃斯特》,画布油画,1534-1536年作,高102厘米,宽64厘米,现陈列于奥地利维也纳艺术历史博物馆。(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图8d. 达·芬奇,《伊莎贝拉·埃斯特》,炭笔素描,1500年绘制,高63厘米,宽46厘米,现陈列于法国巴黎卢浮宫博物馆。(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图9. 乔尔乔内,《友弟德》,油画,1504年作,高104厘米,宽66.5厘米,现陈列于俄罗斯圣彼得堡冬宫博物馆。(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图10. 乔尔乔内,《熟睡的维纳斯》,画布油画,1508-1510年作,高108.5厘米,宽175厘米,现陈列于德国德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馆。(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如果说乔万尼·贝利尼是晚年才转向文艺复兴风格绘画创作,那么他的学生乔尔乔内(Giorgione,约1477/8–1510年)应该是第一位完全意义上的威尼斯文艺复兴画家。他绘制的《友弟德》(Judith)
(图9)
,是一幅典型的文艺复兴时代佛罗伦萨-罗马画派式作品,甚至曾有美术史家认为此画是拉斐尔之作。
它讲述的是天主教《圣经·旧约》中美丽的犹太寡妇友弟德的事迹。当亚述帝国大军在霍洛芬斯(Holofernes)的率领下进攻以色列时,犹太男人都畏惧亚述军队,而友弟德带着她的仆人前去亚述大军营帐,用美色引诱霍洛芬斯并将其杀死。亚述军队因丧失首领而退兵,友弟德拯救了以色列。乔尔乔内在人物造型上采用了古典雕塑的对映式站姿(Contrapposto),这是佛罗伦萨的委罗基奥画派运用最娴熟的姿势,而从形象、衣纹与风景等方面也可看出达·芬奇作品对他的影响。
画家后来创作的《熟睡的维纳斯》
(图10)
,是一幅革命性的乔尔乔内本人风格的作品。虽然画作采用维纳斯命名,但画中女子显然与神话传说没有直接关系,画家在此向人们展示的是纯粹的女性身体之美。尽管波提切利等人也画裸体维纳斯,但仍要借用古典神话来婉转地表达女性身体之美,而乔尔乔内则进一步打破禁忌,用画作来直接歌颂人体自然之美,这显然是文艺复兴艺术对传统中世纪束缚的又一次革命性的观念突破。
这种侧卧姿势的裸女形象直接影响了提香及后来的无数画家,如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1577-1640年),委拉斯凯兹(Diego Rodríguez de Silva y Velázquez,1599-1660年),戈雅(Francisco Goya,1746-1828年),安格尔(Jean-Auguste-Dominique Ingres,1780–1867年),卡巴内尔(Alexandre Cabanel,1823-1889年),马奈(Édouard Manet,1832-1883年),莫迪利亚尼(Amedeo Modigliani,1884-1920年)等。焦尔焦涅不只影响了后世对侧卧裸女这一主题的绘画,这位只活了三十出头的画家对包括提香在内的许多同时代与后世画家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图10a. 提香,《乌尔比诺维纳斯》,画布油画,1538年作,高119厘米,宽165.5厘米,现陈列于佛罗伦萨乌菲齐美术馆。(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图10b. 提香,《达娜厄》,画布油画,1545-1546年绘制,高120厘米,宽172厘米,现陈列于意大利拿波里卡波迪蒙特美术馆。(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图10c. 戈雅,《裸体美女》,画布油画,1797-1800年绘制,高97厘米,宽190厘米,现陈列于西班牙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图10d. 安格尔,《大宫女》,画布油画,1814年绘制,高91厘米,宽162厘米,现陈列于法国巴黎卢浮宫博物馆。(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图10e. 卡巴内尔,《维纳斯的诞生》,画布油画,1863年绘制,高130厘米,宽225厘米,现陈列于法国巴黎奥赛博物馆。(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15世纪初中期,威尼斯因昔日的成功加上相对封闭保守的政治文化气氛而没能跟上文艺复兴艺术发展的步伐。到15世纪50至60年代,带有拜占庭风格的威尼斯艺术已经落后于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时代潮流。虽然威尼斯具有强大的军事、政治与经济实力,但明智的威尼斯统治者与学者、艺术家并没有选择强势推销已不合时宜的威尼斯传统艺术,而是决定敞开胸怀来学习,希望通过模仿佛罗伦萨等地的艺术成就而超越它们。
前文提到了15世纪70年代来访的西西里画家安东奈罗·达·墨西拿为威尼斯艺术家带来了油彩及其应用技巧,为后来文艺复兴威尼斯画派的油画创作奠定了基础。随后,伟大的雕塑家、画家与艺术教育家委罗基奥(Andrea del Verrocchio,1435-1488年)于15世纪80年代初来到威尼斯开设自己的工作室。他通过竞标得到了为刚去世的威尼斯军队将领克里奥尼雕塑青铜骑马像
(图11)
这一荣誉,并在威尼斯为此工作直到1488年去世。16世纪20年代佛罗伦萨著名的建筑家与雕塑家雅各布·桑索维诺(Jacopo Sansovino,1486-1570年)来到威尼斯工作并在此完成了众多作品,对世界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设计的圣马可图书馆
(图12)
是文艺复兴建筑的绝对经典之作。
威尼斯的开放政策不仅局限于艺术,它还引进了相当数量的古典学者及各类实用人才。 1499年完成的圣马可广场钟楼的机械部分就是由来自意大利北部雷焦艾米利亚(Reggio nell'Emilia)的拉尼艾利父子(Gian Paolo Ranieri 和 Gian Carlo Ranieri)制造的,他们因此归化为威尼斯公民。钟楼精密的机械及华美的装饰在当时是一项了不起的科技与艺术成就。另外值得指出的是,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威尼斯还是欧洲的印刷出版中心,大量相对便宜的书籍无疑促进了知识的传播。
图11. 委罗基奥,《克里奥尼青铜骑马像》,雕塑本身高395厘米,立于威尼斯圣乔万尼与保罗大教堂前。(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图12. 雅各布·桑索维诺设计,圣马可图书馆,1553年完工,位于威尼斯圣马可广场。(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图13. 威尼斯圣马可广场钟楼,1499年完成。(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图13a. 圣马可广场大钟楼上的钟盘面。(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开放包容的文化政策加上富裕的经济、强大的军事与稳定的政治等各方面综合实力造就了威尼斯艺术与学术的繁荣,同时也打造了一个学识丰富、有教养的社会阶层。 他们具有足够的能力来判断与鉴赏各类艺术创作,尤其是涉及到古典文化的艺术作品。艺术的发展从来就不只是艺术家的事业,它是建立在公众的品味、鉴赏与批评之上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