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因分析的方法可以分为几种主要类型:
线性归因模型:
假设每个因素对结果的影响是线性的,通常采用简单的加权方法来分配结果。
线性归因是多触点归因模型中的一种,也是最简单的一种,他将功劳平均分配给用户路径中的每一个触点。
线性归因模型的计算方式简单明了,便于理解和解释。每个渠道的贡献率相对平等,易于向团队和利益相关者传达。但也存在忽视复杂性和渠道差异的缺点。
分段归因模型:
将用户的行为路径分成多个阶段,对每个阶段的贡献进行分析,通常用于理解用户旅程中的关键接触点。
时间衰减模型:
认为离最终转化越近的接触点影响越大,时间越远的接触点影响越小,通常在电商和在线广告中使用。
首次归因模型:
首次归因模型,或称首次点击模型,是将功劳100%归给用户第一次接触的渠道。不管用户后面做了什么,这个模型只关注“第一次”。简单来说,它强调的是,若没有那第一次的互动,后面的所有渠道都不会有任何作用。也就是说,首次互动模型聚焦在转化漏斗最顶端的渠道,驱动用户的认知。
优点:这种单触点模型简单易行,让你清楚潜在客户是如何找到你的,而且和最后点击模型一样,不需要太多数据。
缺点:受限于数据追踪的周期,对于用户路径长、周期长的行为,可能无法捕捉真正的首次行为。此外,它无法解释后续用户行为,因此对后面的互动不够关注。
末次归因模型:
末次归因模型,又称最后点击模型,简单来说就是把100%的功劳都给最后一个接触的渠道,不管用户之前做了啥!这是最简单直接的归因方式,也是最常用的。
优点:这个模型最容易测量,分析时出错的概率低。而且,由于很多追踪cookie的存活期只有30-90天,末次互动模型对数据丢失不太敏感,特别适合顾客行为路径长的情况。
缺点:不过,这个模型的缺点也很明显。例如,客户可能是先从收藏夹进入商品页再完成购买,但末次模型会把所有功劳归给收藏夹,忽略了用户在多个渠道间的真实路径,导致功劳评估严重高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