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仿制药小组”,看发达国家的监管重点及我国国际化的挑战
我们刚加入国际药品协调理事会(ICH),人家就弄了一个“仿制药小组”(Generic Drug Cluster),成员只含美国FDA,欧盟EMA,及英国、瑞士、以色列、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药监局。多年来只关注新药的ICH,直到最近,才开始一些仿制药的工作,例如:速释固体口服剂型生物等效性的 M13 指导原则。
“仿制药小组”是由 FDA于2021年倡议建立的,旨在加强监管机构间的协调,就高优先级仿制药申请、复杂仿制药批准的理由、数据共享、及不同监管方法间达成共识。它还旨在促进全球仿制药的开发和供应。与ICH不同,“仿制药小组”专注于在监管机构间的早期沟通、主动协调、信息共享和保密。这最后两条,是相辅相成的。有了保密,才敢共享。当然这需要相互信任,包括在专业能力和行事准则两方面。也许这是小组“小”的原因之一?
2022年10月,FDA发布了“仿制药小组”成立后第一年的工作报告,列举的成就包括:
-
就收集和评估某肿瘤药数据达成了协议;
-
为加速精神类药物的审批,在数据收集及合并方面达成了协议;
-
通过共享某些药物的临床试验数据,增加样本量,加速审批;
-
为共享数据完整性问题,建立结构化的、保密的工作流程。
这周三,FDA发布了“仿制药小组”三周年的思考(Generic Drug Cluster Third Anniversary Reflection)概述了三年来的努力、挑战和成就,强调了各参与机构的获益。现摘要并简评如下。
贡献与成就
生物等效性建议:
明确了监管期望,实现更加一致和可预测的评估流程,案例:鼻用混悬剂和盐酸万古霉素胶囊,基于生物药剂学分类 (BCS;III 类) 的克拉屈滨片生物等效性的豁免。
体外和体内测试标准:
明确了体外释放测试(IVRT)和体内药代动力学评估标准,案例:外用产品和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制剂。
复杂肠外药物的评价标准:
明确了对复杂肠外药物(如铁-碳水复合物)生物等效性标准和数据的期望。
面临的挑战
申请越来越复杂:
涉及先进的制造技术和新颖的分析方法。监管机构即要适应这些发展,又要确保监管框架的稳健有效(FDA历来强调监管框架免受技术更新的“干扰”,笔者注)。
全球供应链中断:
持续的全球供应链问题凸显了更灵活、更灵敏的制造和监管流程的必要性。高质量药品的审批变得越来越重要(处方工艺上的缺陷,是难以通过GMP来弥补的,笔者注)。
多学科协调:
协调需要多学科投入(例如万古霉素体外测试)需要满足特定的时间表。
实施的解决方案
增强技术理解:
显著提高了对技术和监管的理解。例如,在万古霉素检测建议方面。
临时研讨会和扩大讨论:
就关键问题,组织了额外的研讨会和扩大讨论。例如:曲氟尿苷/盐酸替吡嘧啶片等复杂产品的未来监管方向。
可衡量的成果和影响
明智决策:
小组讨论获得的见解直接为监管决策过程提供了信息。
改进监管流程:
整合小组见解,改进各自监管流程,形成了更一致的全球思维和评估方法。
全球协调与准备:
共享知识和经验促进了仿制药评估的全球协调(仅限七个地区,笔者注)。
未来目标 (未提扩大参与,笔者注)
持续参与:
未来的议程应包括关于真实世界数据/证据使用、虚拟生物等效性和曲氟尿苷/盐酸替吡嘧啶片等产品的生物豁免的讨论。
加强研讨会:
额外的研讨会和专门讨论将使针对复杂监管挑战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技术交流,进一步提高小组内(未提惠及全球监管机构,笔者注)监管机构的集体知识和准备程度。
结论
“仿制药小组”实现了更高效的监管流程并促进了更好的国际合作。确保获得安全、高质量的药物仍然是全球优先事项。
读上述FDA关于“仿制药小组”的三周年思考,难以不察觉到全球仿制药研制和使用大国的印度和中国药监局,都不是小组成员,尽管处处提全球。
作者:榆木疙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