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安“三百娘子军”之一的万大莹,怎么也没有想到,她离家外出打工的那段经历,会载入家乡的史册。
那是1987年2月25日,一大早,17岁的万大莹与其她297名女青年,以及正安县的3名干部,一道提着装有被褥、衣服的行李和母亲煮好的鸡蛋,在正安县委门口,乘上开往遵义的汽车,驶离正安。
“当时特别热闹,来送行的人很多,有县里的领导、有亲戚朋友、有看热闹的乡亲。虽然没有出过远门,,就要离开了,但我却没有伤感,反而高兴一心就想着离开,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万大莹回忆。
汽车一路奔驰,到达遵义后,一行人换乘火车,经过三天三夜前行,终于抵达目的地――广州番禺。
刚一下火车,大家便分成了两个组,一组进玩具厂,一组进服装厂。万大莹到了服装厂。还没有来得及仔细的欣赏这个陌生的城市,姑娘们便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我们住的宿舍是在平房里,一间住了将近20个人,上下铺。虽然很挤,但是这么多人在一起,大家还是很开心。”万大莹说。
虽然每天上班的时间都在10个小时以上,但是为了多挣钱,大家还是愿意继续加班。第一个月,由于不熟练,工资大都在80元左右, 但是这对于从边远山区来的姑娘们来说,已经不是一个小数目。
“当时,一个表哥在政府部门上班,一个月才20块,我一下拿了80多元,别提有多高兴了。刚领到工资那个周末,就约了几个工友一起上街,去公园游玩了一趟,海吃了一顿,还买了两件衣服。然后,又到像馆照了像。”万大莹说。
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初的新鲜感已经消退。周而复始的工作,以及对气候的不适应,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同去的298人中, 一大半打了退堂鼓。
虽然很想家,但是万大莹还是坚持留了下来。一年过后,经过熟人介绍,万大莹转到了电子厂。由于有初中文凭,再加上人机灵,在流水线上工作三个月后,她被提拔做起了管理工作,负责生产原件的统计。
“这时,每月已经能够拿到200至300块钱了,工作时间固定了,人轻松了,住的条件也改善了。这样一来,就有更多的时间出去到处走走,增长见识。”万大莹说。
回家过年的时候,万大莹还把一位表妹带了过来。一晃,时间已经过去了三年。1990年,在父母的强烈要求下,万大莹不得不回到家乡正安,并经过内招,进入县里的供销社上班。随后,结婚生孩子、下岗找工作、自己创业……
如今,30年过去了,万大莹的儿女即将研究生毕业,自己代理的养身品牌也开了10余家加盟店,年产值上百万,还解决就业30余人。
对于那段打工的经历,万大莹依然历历在目,记忆犹新。正因如此,2015年她去到广东,专门到过去打工的工厂里看了看,并与至今仍留在那里的工友见了面。
“虽然我待的时间不长,但锻炼了胆识、开阔了眼界。这些,对于那时只有10多岁的我来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所以,如果现在让我重新选择一次,我依然会走出去!”万大莹说,走出大山看到了精彩的世界,那一段打工经历是一笔人生的财富。
来源:贵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