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创作中,优质选题是成功关键,但因此有挑战性的建筑题材常被忽视。其拍摄需扎实功底,挖掘细节,方能在面对世界级建筑题材时不落俗套。
《布达拉宫》第二季主海报
这些困惑,在观看《布达拉宫》第二季首集后得到了解答。本片采用“人本叙事”,打破建筑纪录片传统模式,从关注建筑外在到挖掘其背后人文精神和历史沟壑,并借助先进技术增强视觉表现力,让布达拉宫的故事引人入胜。以第一集为例,本片叙事角度巧妙高效:围绕布达拉宫修缮,塑造三组不同人物,对应其文化层面的三个维度,展现了生活在布达拉宫周围人们的不同人生状态。创作团队既确保了内容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又很好地传达出了很多难以直接用语言或镜头言说的“布达拉宫魅力时刻”。
人物故事里的建筑温度
材料猎人:探寻文化基因
洛桑确朗是布达拉宫管理处的一名维修员,他的肩上扛着一份特殊而又神圣的使命,那就是严格依照古籍中的详细记载,为宫殿的修缮工作寻觅传统材料。为了圆满完成这项任务,他常常不顾路途的遥远与艰辛,不辞辛劳地奔波于各个地方。
《布达拉宫
》第二季截图
依照古籍提供的精确指引,洛桑确朗长途跋涉一百多公里,来到了位于当雄县的羊八井,只为寻觅那因喜马拉雅造山运动而幸运留存下来的高岭土。在藏族独特的文化体系里,白色一直被赋予了纯洁与吉祥的美好象征意义。而布达拉宫那纯净得如同皑皑白雪、在灿烂阳光下格外醒目耀眼的外墙白色,正是源自于这种无比珍贵的高岭土。
纪录片通过极为细腻且生动的镜头,全方位展现了他的寻土历程,巧妙地揭示了布达拉宫修复工作中那些鲜为人知的冷门知识。对于许多不了解布宫历史的人来说,寻找建筑材料的工作或许看似枯燥乏味且机械,但实际上,这背后需要深厚的宗教、历史以及建筑学等多方面知识的有力支撑。洛桑确朗的经历,不仅仅是对古建筑修复过程的一次全面科普,更是一次对布宫美学源头的深度探寻与回溯。
色彩诗人:解码墙面技艺
除了像洛桑确朗这样的 “材料猎人” 之外,经验丰富且技艺精湛的工匠们同样是布宫修缮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占堆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人物,他自幼在布达拉宫附近的独特环境中成长,对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怀有深厚至极的感情。
纪录片为了使看似平凡的修墙面工作更具吸引力和观赏性,深入挖掘了占堆等工匠们在维修过程中的技艺传承与创新之处。
《布达拉宫
》第二季GIF图
在呈现占堆熬制涂料的过程时,运用了类似美食纪录片的精彩手法。作为整个熬制过程的总指挥,他精心设计炉具和容器,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和智慧巧妙地解决了清洗排水等一系列难题。在熬制红色涂料时,他更是严格把控每一个细微的环节,小心翼翼地加入藏红花、红糖、藏茶、酥油、冰糖、藏药等多种珍贵配料。传统工艺与现代思考在这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充满了引人入胜的趣味与强大的感染力,让观众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布宫建筑之美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跨界蜘蛛人:传统与现代交融
登山运动员旦增在 17 岁的时候就来到了拉萨登山学校学习,在 2008 年,他更是凭借着卓越的能力和无畏的勇气,成功护送奥运圣火登顶珠峰。他一直以来都怀揣着一颗炽热的心,渴望能够为布宫的保护工作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他曾经申请当外墙粉刷的 “蜘蛛人”,虽然最终未能成功,但他并没有丝毫的气馁,而是转身成为了一名普通的义工,积极踊跃地参与到泼甜墙活动当中,承担起拉绳、倒涂料、协助蜘蛛人等各项工作,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不懈努力赢得了同伴们的信任和尊重。
《布达拉宫
》第二季截图
在以建筑为题材的纪录片创作中,如何巧妙地处理历史与当下、传统与创新之间的关系,一直是至关重要且不容忽视的问题。旦增的故事,生动而又形象地展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交融。
借由旦增的故事,纪录片得以更加精准、更加全面地展示布宫的独特之处 —— 它不仅仅是一座宏伟壮观的宫殿,更是一座承载着无尽精神力量、能够感召无数人的建筑。其建筑设计追求的是一种精神上的震撼与深刻感悟,通过精妙绝伦的空间结构和富含象征意义的细节装饰,让人们在其中能够仰望苍穹,在心灵的深处遇见那个更好的自己。
三组围绕着布达拉宫修缮工作而展开的人物故事,最终都汇聚到关于“泼甜墙”的盛大仪式中,每年秋季,当秋风轻拂拉萨的大街小巷,布达拉宫管理处便会组织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开启这场神圣的粉刷之旅。这一古老传统,是对布达拉宫外墙的年度维护,也是传承千年的文化坚守。
“泼甜墙”的涂料,是自然馈赠和当地人民智慧的结晶。牛奶含丰富脂肪与蛋白质,像忠诚卫士般筑起保护膜,抵御风雨、紫外线和病菌;蜂蜜与糖类凭借黏性,让涂料紧紧附着,无惧高原恶劣气候;藏红花则为红色涂料添上鲜艳色泽,兼具防腐功效。这些原料按不同需求,调配成白、红、黄三色,分别用于不同建筑部位,构成布达拉宫独特的色彩语言。
如今,“泼甜墙”融入现代技术,经科学验证,进一步提升了保护效果。它不仅守护了世界文化遗产,更传承着当地的文化与智慧,成为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文化桥梁,让西藏独特的人文价值代代延续。
《布达拉宫
》第二季截图
当然,这三组人物的故事只是整季纪录片的一小部分内容,其目的是希望尽可能地让观众感受到布达拉宫是一座活生生地生长在人间的、有烟火气、有人文底色的、关于人的建筑。在《布达拉宫》第二季中,导演希望通过能够和观众产生强烈互动的小人物故事来更好地介绍布达拉宫。所以,在创作策略上,主创团队一方面大量地阅读和调研了与布达拉宫相关的历史知识,另一方面又在剪辑时选择尽可能地不依赖文稿,努力寻找镜头中未被发掘的生动叙事。
在主题基调上,小人物、小切口,是观众在了解和欣赏布达拉宫之美时最能共情的元素。同时,每一组鲜活的人物都能带出一连串有趣又新鲜的历史知识,把之前媒体传播中很少提到,或者没有说透、没有说细的知识点带给观众,拉近与年轻观众的距离。
用技术还原历史,用历史讲述建筑
纪录片《布达拉宫》第二季是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指导,民族宗教专家全程参与,咪咕视讯与天成嘉华联合出品,制作班底不可谓不成熟,饶是如此,艰难的拍摄任务和严峻的行业大环境让本片的拍摄过程依旧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
一方面团队联合历史学者、宗教专家,从历史文献、神话传说等视角,为影片带来严谨又不失趣味的表达,让观众以全新视角了解布达拉宫。布达拉宫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在洛桑确朗、占堆和旦增三组人物的故事身上的映射,恰恰是其漫长历史的一种缩影。在整季纪录片中,创作团队将向观众展示30多个历史人物和故事,如文成公主进藏、五世达赖喇嘛重建布达拉宫、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故事等。
《布达拉宫
》第二季截图
当晨光掠过鎏金宝顶,布达拉宫在高原澄澈的空气中显露出其本质——这不是凝固的历史标本,而是持续生长的文明有机体,布达拉宫的物质构成恰似一部“石质编年史”。这种持续千年的创造性转化,当我们在月光下仰望那些闪烁着不同文明辉光的建筑构件,看到的不仅是历史的层累,更是历史与当下对话的物质见证。
《布达拉宫
》第二季截图
另一方面,创作团队又借助技术研发与运用,力求提升整部作品的视听呈现力。
据悉,该纪录片中运用了8K高清摄像、数字增强手绘、AI动画等技术手段,通过情景再现等,
将古老的岁月清晰地呈现在观众眼前,不仅大大提升了制作效率,还让历史变得鲜活可感。
不仅如此,以纪录片为基础,中国移动咪咕公司携手天成嘉华为观众打造了一座通往布达拉宫的“时空之门”——“心愿同行·纪录片《布达拉宫》VR大空间沉浸影像展”。在这里,借助数字影像技术,宫殿的高清素材与西藏壮丽的自然景观完美融合,模糊了现实与虚拟的边界。观众踏入其中,便能开启一场沉浸式的探秘之旅,全方位、多角度领略布达拉宫的独特魅力,感受那份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深沉。
“心愿同行·纪录片《布达拉宫》VR大空间沉浸影像展”现场
无论技术前进的脚步有多快,对于纪录片创作者而言,人文表达的温度感才是始终坚持的核心,而有了技术的助力,像布达拉宫这样的拍摄对象,才更有机会、更能零距离地亲近观众。
当赵丽颖的声音在耳畔响起:“布达拉宫的美,何以超越宗教、超越国界、超越时代,为全人类所共赏。”打动观众心灵的,不是冰冷的技术,而是镜头背后那颗充满人文关怀的心。它像一双温柔且敏锐的眼睛,善于捕捉人间烟火,洞察人性温暖。在《布达拉宫》第二季的创作中,无论是对历史文化题材的精心雕琢,还是对先进技术的巧妙运用,人文精神始终是贯穿始终的主线。正是这份执着坚守,让这部纪录片拥有了打动人心的力量,得以在众多作品中熠熠生辉,稳稳地立住脚跟,在观众心中久久流传。
《布达拉宫
》第二季GIF图
建筑纪录片的元命题探索
从纪录片《布达拉宫》第二季的成功实践,可以看到,当创作者将建筑视为一个充满活力与故事的“文化现场”,而非仅仅是一个冷冰冰的“拍摄对象”时,那些原本冰冷坚硬的石阶仿佛被赋予了神奇的魔力,便会自然而然地生长出温暖动人的故事。纪录片不仅仅是历史的忠实存档者,将过去的岁月与记忆以影像的形式保存下来;
更是五千年灿烂文明的优秀翻译官,通过生动的画面、感人的故事,让观众能够跨越时空的界限,理解和感受布达拉宫及其所蕴含的文化的魅力。
所有不朽的建筑,都是人类写给时间的情书。建筑纪录片的价值究竟何在?它不仅仅是对建筑本身的简单记录,更是对人类文明的深度挖掘、对历史传承的生动展现、对社会发展的深刻洞察。通过建筑这一独特的视角,让观众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人类精神的伟大与永恒,明白我们从何处来,又将走向何方。
《布达拉宫
》第二季预告片
作者:海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