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园林博物馆,夜宿小营员学习制作夜游园林的小灯笼。人民视觉
清华附中国际学校初一年级的何天硕掌握了一门特别的新技能——折纸汉服,更好地了解了为什么中国有“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的美誉。北京怀柔的刘一览小朋友约着几位同学一道去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追忆革命先烈们的英雄事迹……
这个暑假,不少北京市中小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他们的足迹遍布天安门、首都博物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中国古动物馆、北京陶瓷艺术馆、生存岛……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在感官和心灵的碰撞中,学生们度过了一个五彩斑斓的文化假期。
今年暑假,人大附中初一(13)班学生易欣澄参加了首都博物馆和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举办的“护航计划首博文化使者‘读城’公益项目”。刚刚结束项目,易欣澄对老师的讲解还印象深刻。
项目进行的5天里,易欣澄第一次去北京的最高点看了中轴线,第一次在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通过考古器物了解北京城的起源……“尽管一直生活学习在北京,但从未对北京的文化有这么深入系统的了解。一边参观,一边听讲解,学得的知识比课堂上更具体、更直观,也更容易接受。”易欣澄说。
假期中,学生们也走进了中国园林博物馆。“这座园林有一座完全依自然地形地势而建的五折桥,从每个折处看景物都不一样,一步一景。”中国园林博物馆讲解员正在按照1∶1比例复建的苏州畅园里给二十几位同学讲解中国古代园林知识。北京第二小学白云路分校五年级的王眸非常喜欢园林知识:“终于知道了书上说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什么意思,感觉古人特别智慧!”
13岁小朋友李蒙则走进了中国古动物馆。“我看到了‘活化石’拉蒂迈鱼、马门溪龙、翼龙、恐龙蛋、黄河剑齿象……”李蒙不仅对古动物化石如数家珍,更对发现于中国黄河流域的黄河剑齿象化石情有独钟:“看到它们,真切感受到了书本上学到的自然知识。”
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管理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高付元说:“利用暑假时间,走进博物馆,感受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艺术,是在给学生补文化营养餐,也是对学校教育的补充。”
“坚持!还有最后5米就到终点了!你能行!”在同伴们的鼓励声中,北京市房山区燕山向阳小学二年级学生张思文终于抵达了铁索桥的终点。这是北京生存岛学生校外活动基地“重走长征路”项目中以“飞夺泸定桥”历史事件为原型设计的活动。
从铁索桥下来后,张思文感叹:“以前我只在电视中看过红军叔叔过泸定桥的场景,这次我也走了钢丝、爬了铁索,体验了一次在上面攀爬时的恐惧,才真正了解了革命前辈的艰辛。”“重走长征路,让孩子们自己经历走山路、爬铁索、强渡大渡河、合作过桥直至顺利会师的过程,他们才能真切地理解胜利的来之不易。”项目工作人员介绍。
今年10岁的赵菲彤已经在宋庆龄故居做了两年“时代小先生”志愿者,负责向前来参观的中外游客介绍宋庆龄先生的生平和与之相关的历史故事。“通过担任志愿者,我不仅了解了宋庆龄的伟大一生,也更深刻地了解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加深了对祖国的热爱。”赵菲彤说。
“坐正、抱稳、扣窝、四指里外对挤拉窝泥,向上边或外边扩展,使窝泥变薄成适当厚度的坯体……”北京陶瓷艺术馆内,陆心怡正按老师的指导在拉坯机上制作陶泥花瓶。
“除了亲身体验陶瓷制作过程,我们还让学生们动手学习扎染、团扇绘画、茶道等技艺。通过亲自参与,进行体验式教育,我相信孩子们能够对中国文化、京味文化有更深的了解,从而可以更好地将文化融入生活,提升自我修养,承担起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使命。”北京陶瓷艺术馆馆长陈美霞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