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理想聚焦
生命中总会有一束光 足以照亮前方的道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产先生  ·  直播带货这么搞,不是欺负老实人嘛? ·  2 天前  
视觉志  ·  全红婵的家乡,为五仁月饼正名 ·  3 天前  
夜雨旅行  ·  探秘西域|南疆大环线12日旅行 ·  4 天前  
夜雨旅行  ·  探秘西域|南疆大环线12日旅行 ·  4 天前  
分享迷  ·  你们要的免费版来了,资源很多! ·  6 天前  
分享迷  ·  你们要的免费版来了,资源很多!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理想聚焦

【老杨头|荐读】 胡适:两岸最大的公约数——重温胡适在抗战中的角色

理想聚焦  · 公众号  · 自媒体  · 2017-01-06 20:56

正文



  • 摘自:《为何百年原地踏步?——给华人社区把脉开方》第四辑:中国的盲点    

  • 作者:丁果

  • 本文经授权发布,媒体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授权,转载请务必注明作者和来源公号,请勿擅自修改文章内容。





对一个历史人物来说,能否笑到最后,才是最珍贵的评价。要笑到最后,其贡献就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不管有多少争议,胡适是一个经得起考验的历史人物。在他诞辰近一百二十五年之际,田崇雪和刘乃顺,一个教学研究繁忙的文学教授,一个经营大型煤矿的企业家,竟然抽出三年功夫,穷尽各种资料,书写出八十万字,长达五十集的《中国人胡适之》电视文学剧本,他们对胡适的历史评价显然有十足的信心。


胡适在抗战中的角色


新文学运动的旗手,胡适是当之无愧的。对于这一点,不管是左派还是右派,不管是蒋介石还是毛泽东,应该都没有疑义,这已经是历史的定论。然而,剧本作者可能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他们在剧本里详细叙述的另外一个历史,也就是胡适在中日战争上的贡献,正是今年两岸和国际社会最关注的一个历史话题,对此的记念,不但有助于全面理解为何作者为这个剧本起名“中国人胡适之”,也有助于全面了解走向抗战的“外交战场”,这对两岸“摒弃旧怨”,携手共走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以及让中美关系重温当年合作的历史,超越今天的对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这一点,胡适自己生前也没有预料到。


剧本告诉读者,胡适一反“温良恭俭让”的风格,与全国与论同步,对当年东北不抵抗,拱手让给日本人极为愤怒,挥笔写下《全国震惊之后》的雄文,声讨张学良和蒋介石的“擅权误国”,引发社会共鸣。胡适在面蒋时,直接劝蒋“暂缓剿匪,共同对日”。但是,蒋介石还是重弹“攘外必须安内”的老调。对此,胡适知道自己在内政上无力抗蒋,唯有善用自己的留美经验和名声,在外交上帮助中国在西方寻找同盟军,孤立日本,援助抗战。


因此,胡适主动请缨,率领代表团参加在加拿大班芙举行的太平洋国际学会,把“抗战”的战线,扩展到了国际舞台。我们在撰写加拿大华人移民史的时候,接触到了当时大汉公报详细报导胡适博士在会议上谴责日本侵略,要求国际社会遏止日本的正义呼声。《中国人胡适之》的作者非常有眼光,用了很大的篇幅来书写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胡适临危受命,出任驻美国大使,在美国各地演讲,要求美国放弃对日本的“绥靖政策”,应该支持中国抗战。


日本人把胡适视为眼中钉


胡适的驻节美国,可能是因为国民政府找不出适当的外交人才,才让一个蜚声海内外的学者到华盛顿。但是,胡适不辱使命,在中国关键的历史时刻,扮演了关键的角色。他对扭转美国民众的对日观感,起到了别人难以起到的作用。这种作用,可能用当时敌人的评价来衡量,最有说服力。胡适曾经在自己的日记中,保存了《纽约时报》在1940年10月31日的一篇报道,文中摘用了当时刊载于东京英文版的《日本时报》上的一篇评论,其观点是愤怒谴责美国国务院在幕后支持胡适于美国各地的演讲,认为这种演讲是刻意激发美国民众对日本的仇恨,并要把美国拖入与日本的战争。而据美国解密的档桉披露,在1941年9月,美日就中国与西南太平洋的局势与日本展开秘密谈判,胡适清楚知道,中国在极为艰苦的情况下坚持抗战,目的是“苦撑待变”,等待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介入战争。但是,9月初,在日本大使野村吉三郎和特使来栖三郎与美国国务卿赫尔的马拉松谈判中,美国提出了所谓临时妥协的草桉。胡适知道后,即刻联络英荷澳等三国对美国提出抗议。丘吉尔赞同胡适的观点,认为“中国如果崩溃,将大大增加英美的危机”。


9月4日,胡适约见赫尔,明确表明中国无意与日本和谈,这就断绝了美日在中国问题上达成一致的可能性。9月10日,中国政府新外长郭泰祺约见美国大使高斯,再度明确“中国不会欢迎那种对中国直接或者间接产生不利影响的安排”。这就是全面否定美日妥协。11月10日,宋美龄发表对美国人民演讲,呼吁美国不要以牺牲中国为代价与日本妥协。11月17日,罗斯福仍想延缓对日开战,提出所谓六个月的临时妥协方桉。胡适对赫尔和罗斯福紧追不放,11月22日,赫尔国务卿召见中国大使胡适,向中方通报这个方桉。胡适当即表示,美国若与日本妥协,日本不能南进或者北进,则必然全力攻华,是我独被牺牲,危险甚大;此外,经济封锁乃是美国最有效之武器,实行至今,只有四个月,尚未达到其主要目的,必不可轻易放弃;中国盼美英助我抵抗,而不愿美英因此松懈其最有效之经济武器。


胡适最后一分钟的坚持


之后数日,在美国的宋子文,中国学者林语堂都对美日的妥协谈判进行了批判和牵制。11月24日,蒋介石的顾问拉铁摩尔致电罗斯福总统助手居里,请他立刻转告总统,“委员长对此有起强烈之反应,其激动之状,实前所未有”。拉铁摩尔并指出,美国压力之松弛,不论其为实质的或者表面的,皆将使中国趋于崩溃。美国方面显然对胡适大使和中国政府及知识界的激烈反应始料不及。正在这时,丘吉尔在26日致电罗斯福,对美国的立场也表达忧虑,丘吉尔赞同胡适的观点,认为“中国如果崩溃,将大大增加英美的危机”。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决定放弃与日本的妥协谈判,提出了一项立场空前强硬的解决美日矛盾的十项建议,日本立刻明白,美国已经准备介入战争,而中国通过四年的浴血坚持,终于迎来了抗战新的历史转机。几年后,美国着名的历史学家,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查理毕尔在其关于美日战争的名着《罗斯福总统与大战序幕》中,竟然将胡适视为日军偷袭珍珠港的“罪魁祸首”,他认为美日之战本可避免,但因为罗斯福上了中国大使胡适的当,才引发后来的偷袭,并将美国拖入惨烈的世界大战。


虽然胡适的弟子唐德刚先生将毕尔的评价称为“不虞之誉”,并曾经回忆说胡适自己也搞不清是如何让罗斯福上当的,但余英时先生曾就《日本时报》的评论作出这样的回应:“这至少说明,胡适的(在美的)演讲活动,已构成美日关系的一大威胁。可以想象,胡适平时与罗斯福和国务院领导人之间的谈话,也必然强调与日本谈判并不可持,因为日本绝不讲信义,这是他一贯的看法。无论如何,1941年11月26日美日最后谈判破裂,与胡适在最后一分钟的强烈争持是有关系的。


《中国人胡适之》的作者在创作的时候是否想到过,他们对胡适在抗战中的贡献浓墨重彩地描述,正好契合了今年的历史时机。


胡适如活到当今,能说服美国吗?


时间如飞,今年已经是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的纪念日。北京将举行大规模的庆祝仪式并举行阅兵,而台北也在筹划纪念。日本对华战争长达十五年,连当今的平成天皇也认为日本必须反省,德国首相默克尔更是在东京直接呼吁日本正视过去的历史罪行,但日本的右翼则不肯认罪,百般狡赖。而美国则“重蹈覆辙”,为了遏制中国的崛起,对安倍政府扭曲历史,要修掉和平宪法的行为“视而不见”这实在是相当危险的事情。中国现在不需要美日交恶,但是需要有人把安倍等人的野心揭露出来,让美国走出一己之私的狭隘,从历史和现实政治的大局发声,警告美国政府和人民,放任日本窜改和否定战争罪行,不仅有害中国,也有害美国与世界。试想,如果今天胡适还在,并出使美国,他会怎样去说服美国呢?


二次世界大战胜利七十周年,虽然国共政治地位已经根本变化,但国共仍然可以籍此握手联合,为了实现历史公义和中华民族复兴,再并肩战斗一次。而胡适,正如《中国人胡适之》的作者所言,是两岸最大的公约数,重温他“国家兴旺,匹夫有责”的人生历史,正是恰当的时机。 



丁果 全球华文媒体著名政论家、资深媒体人

上海人,文革后首届大学生,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教师。八十年代负笈东瀛,担任日本东洋文库外国人研究员,同时在日本立教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九十年代初移民加拿大。现担任加拿大罗渣士传媒公司温哥华多元文化电视台新闻制片人兼节目主持人;加拿大文化更新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上海师范大学客座教授;中港台以及北美多家著名杂志报刊专栏作家,特约撰稿人。


丁果先生著有《走上钓鱼台之路》(香港)《隔海瘙痒》(台北)《十年磨一剑》(温哥华)《切问与近思》(北京)《加拿大华侨移民史》(北京,共著),《移民梦》(加拿大,英文版,共著)等历史文化时事评论集多种。


曾获得加拿大杰克韦伯斯特新闻奖,英女皇登基60年勋章, 海外华文著述学术类首奖以及多种文学和新闻写作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