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家长帮
好未来旗下专注家庭教育的新媒体平台,分享养育观点,精选教子良方,引领中国家庭教育的认知升级,和百万家长一起培养面向未来的孩子。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浪科技  ·  【#胡润中国500强TOP10公布# ... ·  11 小时前  
ZaomeDesign  ·  每日灵感丨二月二十五日 ·  21 小时前  
新浪科技  ·  【#DeepSeek称不构成诊疗法律或投资建 ... ·  昨天  
始室  ·  首发 . Note Design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家长帮

永远不要去劝别人跟父母和解

家长帮  · 公众号  ·  · 2020-04-09 16:30

正文


作者:三木水
来源:武志红(ID: wzhxlx)


- 1 -
原生家庭之殇,无形却深刻

我的一位长程的来访者,在原生家庭的议题上,我们讨论了数十次。
可是不久前,当他再一次说起生活中一件和父母沟通的小事时,他还是流露出无奈和痛苦。
他双手捂住自己的脸,沉默,长长地呼出一口气,摇摇头,告诉我说——
他和父母最大的问题是: 父不知子,子不知父。
无法沟通。
一家人,就像两个平行世界。


精神分析似乎绕不开原生家庭的话题。
很多找到我的来访者,都带着原生家庭的烦恼。
其中有的带着一些原生家庭造成的困扰,比如某些情绪问题和一再重复的关系模式(讨好、自卑等等);
有的似乎并没有什么重大的情绪和人际关系问题,甚至在自己的领域里是颇有成就的成功人士。
但无论怎样,他们都有一个目的: 希望个人成长
无疑,他们对生命和生活有更高的要求。
鉴于原生家庭带来的问题涉及范围非常广泛而深远,我的很多长程的来访者即便已经无数次地诉说原生家庭,但是,当再一次诉说时,各种充沛的情绪还是像开闸放水一样,喷涌而来。
想解决而不能,是一种常态。
沉默很久后,我问我的这位来访者:
什么叫平行世界?
他告诉我:
鸡同鸭讲。
我在说这件事情,他们完全理解不了,即使讲同件事情,也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
就好像,我们看上去在一个世界上,却好像被什么东西彻底隔离开了。
要理解这个事情,还真的说下“隔离”这个现象。


- 2 -
人和人之间,无形的隔离
不久前,和朋友聊天,聊到了不同的人和人之间,已经实现了“隔离”的问题。
朋友说,物种隔离是天然的隔离。
但是,同属于人类,同在一个人类社会, 人和人之间,其实也早已实现了隔离。
朋友的观点大概是:
不同的人群体之间,因为有多年不同的经历和体验主观,于是产生了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事物认知……
就像是她和以前的大学室友。
两人家境和文化水平差不多,但原生家庭氛围和恋爱经历不一样,导致两人的爱情观完全不同。
对朋友而言,爱情是生活的调味剂,她很享受这个过程,也能接受感情的一切发生和变化;
但在室友看来,爱情是一个负担,因为她目睹了母亲的不幸,也亲历了初恋的绝情,所以坚持单身。
所以谈起爱情,她们谁也无法理解和说服谁。

这种隔阂在现实中很常见:
对于同一个事情,微博上的人可以分成好几派去吵,谁也说不赢谁;
即使是同一段感情,两个人在咨询师面前阐述的感受,也各不相同.....
因此,两个人即便都生活在地球、同一个国家,也许还生活在同一个城市、同一个区,其实也已然是生活在两个完全不同时空的人。
因此交流起来,也着实费劲。



- 3 -
同一个家庭,也可以实现“隔离”吗
如果说,人与人之间的隔离,是因为,我们来自于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经历和经验,这尚可理解。
可是,这怎么解释有着直系血缘的、最亲密的家庭成员之间的“隔离”呢?
也就是:为什么朝夕相处的父母和孩子之间,也会有“隔离”呢?
这里面也许有2个主要原因。
第一,父母不愿意倾听孩子。
这是一个非常广泛存在的客观现实。
即使是爱孩子的父母,也更愿意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爱孩子,而不是真正倾听孩子想要什么爱。
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尴尬的情况:
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在家庭中权力更大,有着绝对的主导权。
即使孩子不满,更多的只能是依从父母。
但是,当父母们老去,这个相对的位置就发生了反转。
这时孩子们占据了这个家庭的主导权,父母们却惯性地“不愿意花费时间跟孩子们沟通”。
所以整个交流,就显得非常膈应。
其实从孩子出生开始,这个隔离就持续在发生。
父母们习惯性不愿意和孩子沟通,不愿意听孩子说话,同时孩子的确没有主导权,无法要求父母倾听。
渐渐地,双方就走向了两条分岔路。
终于,等有一天,父母们突然回过头来,想和孩子们沟通的时候,才发现,根本听不懂。
虽然同样在说中文,而似乎就好像在说两种语言。
第二,对各自立场的固着。
也就是,我们抱着自己的位置,死死不放,留在原地,一动不动。
比如,不仅仅是父母子女之间,这种人和人之间的问题,放大到社会上,同样存在。
我的一位朋友告诉我。
最近,她和她老公关系紧张。因为,他们爱看的节目不一样。比如,她爱看综艺、美剧、日剧、韩剧、泰剧。他老公则只喜欢看80-90年代的港剧。
这不算什么,关键是:她老公看不上她追综艺的行为。
每当她在看一些综艺时,她老公就会抨击她说:
这些人那么差,怎么会上电视?这个人衣着这么奇怪!这个人逻辑漏洞百出,真不知道有什么好看的?
于是,朋友跟老公解释:
现在上电视并不是像我们小时候一样的,一定要环节很难、嘉宾很牛、观点很对,各抒己见就可以啊;现代网络时代,这些真人秀只是一种综艺形式而已.......
但每每解释之后,老公都会更加不屑。
其实生活中,有许许多多人也会这样。
坚信自己的想法,即使时代变化,也难以动摇,所以会有固化的感觉。
在我们眼里,父母现在也是如此。
当20年前,他们只有三四十岁,在社会上还是中流砥柱,他们的意见也许别人还会顾及一二;
但当他们老去,当年轻的一代成为中流砥柱,那些他们看不上的行为、模式和思想,反过来成了社会主流。
这时孩子们会摆许多现实给父母看,甚至希望他们去学习一些新的东西、简单倾听孩子的新想法,但对于已经固化的父母而言,这并不容易听进去。
这时,子女如果不愿意迁就,也不想去理解为什么父母这样想、他们过去经历了什么,只是一个劲地把自己的想法给父母,其实也是另一种固着。
一个人固着,便足够让关系产生隔离。
更何况经常是两个人都固着在自己的世界。



- 4 -
破局虽难,并不是没有办法

原生家庭,这真是一个让人爱恨交织的词。
里面有着太高的情感浓度,就像一个咒语一样,围绕着我们。
而彼此沟通不畅,又让粘稠的关系苦不堪言。
近些年来,随着我们对心理学概念的熟悉,似乎有了一个倡导的方向就是:与原生家庭和解。
于是,我们每个人都硬着头皮上。
有条件的上,没条件的,创造条件也要上。
因为目标似乎非常明确,要想走出原生家庭魔咒,和解是一条必由之路。
可是,我们可曾想过, 真正破题的关键恰巧在于:不强求和解。
看到差距,更尊重差距。
因为,有一个重要的事实是:或许时间不到,或许人不对,在很多家庭中,和解是此生都不会发生的奇迹。
我们知道,如果一件东西,我们不要,尚且还好。
“要,而不得”,才是最让人崩溃的。
这个时候,和解的目标受挫,就有一股东西出来:这个锅,总得有人背。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