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类进入到智能时代,计算设备已成为人类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技术进步持续解放人类的大脑和双手,让计算智能设备更无感地融入我们的经济生活,是新设备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将智能设备穿戴在人的身上,成为一种可行的方案,这就是智能可穿戴设备。可穿戴设备源于20世纪70年代,Pulsar手表的出现标志着第一款计算器手表的诞生。之后,可穿戴设备不断演化,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计算平台。
智能可穿戴设备是指可以直接穿戴在身上,或是整合到用户的衣饰或配件的一种便携式智能设备,它是基于人体自然能力或环境能力,通过内置传感器、无线通信、集成芯片、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实现用户信息交互、人体健康监测、智能问答及生活娱乐等功能的智能设备。2007年之前,可穿戴设备主要侧重于信息交互与离线计算,2007年可穿戴设备开始与大健康领域紧密融合,并侧重于健康信息收集与分析,智能穿戴由此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期。2023年开始,随着可穿戴设备与AI、大语言模型等深度融合,可穿戴设备成为新一代计算平台的有力竞争者,甚至有人大胆推测,在未来的十年内,可穿戴设备将取代手机,成为一种现象级的产品。
可穿戴设备与AI、大语言模型等深度融合,是可穿戴设备的一种必然趋势。
从可穿戴设备行业来看,经过前些年的快速增长,近几年已进入平稳阶段,需要新的产品以及新的技术赋能使其进入到新增长阶段。根据互联网数据中心(IDC)的数据,2021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达到5.34亿台,同比增长20%,达到历史峰值。之后,可穿戴设备的出货量一直徘徊,不复有之前迅猛增长的态势:2022年首次下降,仅为4.92亿台,2023年虽较上年有所增长,但仍未达到2021年的峰值。2024年,在人工智能赋能下,全球可穿戴设备的出货量继续保持增长。
分类别看,耳饰类可穿戴设备产品占比最大,占比超过六成,且通过与AI的融合(如翻译功能的融入),成为2024年增长的主力;智能手表由于缺乏与AI的深度融合产品,在2024年首次出现同比下降。而数年前因元宇宙而大热的VR/AR头显表现不尽如人意,2024年虽有所增长,但其出货量仍无大幅增长。在这种背景下,可穿戴设备仍需要持续创新,以获得第二增长曲线,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与近年来大火的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进行深度融合。
人工智能与大语言模型等的深度融合首先是对现有产品的赋能。例如,耳戴设备与人工智能的融合,使耳戴设备更为智能化,从而推动了个人音频设备市场出现了快速增长。其次是新产品的持续出现。其中有一个现象级的产品便是AI智能眼镜。例如在2023年10月发布的某款智能眼镜,其支持语音助手功能,具备实时翻译和场景分析等强大功能,是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可穿戴设备的典型创新。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持续迭代,也将重构AI智能眼镜,从而推动产业快速发展。以DeepSeek为例,其多层次模型架构与开放式接入大幅降低了AI使用门槛,包括AI算力、续航的消耗以及成本,因此将允许更多硬件设备给用户提供AI功能。也就是说,基于DeepSeek这一类模型的智能眼镜,使人工智能不再是一个概念,而真正成为其产品的一个功能。
从人工智能产业本身发展来看,当前人工智能技术进步非常快,但是其产业应用等方面仍有所不足,对社会经济的价值并未完全体现出来。人工智能要广泛应用到社会中,需要与现有的产品或产业深度融合进行普及,而可穿戴设备这种具有极大普及潜力的产品,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将推动“人机交互方式的革命”,对人工智能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人工智能的赋能下,可穿戴设备将重新定义我们与数字世界互动的方式,将网络世界的信息与物理世界无缝链接起来,可能成为下一个个人计算平台,从而引发人类—赛博空间—物理世界信息与计算链接方式的革命,并为人工智能找到一个更为智能化的应用场景。
可穿戴设备的全面智能化为行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AI的深入融合,也会带来新挑战。
首先是技术方面的问题。
可穿戴设备的全面AI化,意味着设备在硬件性能方面要有大幅度提升,不论是计算能力,还是通信能力,都要有质的飞跃。虽然当前芯片技术在计算能力等方面,已能够满足可穿戴设备的要求,但是重量、续航等方面,仍需要技术上的突破。
其次是产业生态问题。
现有的可穿戴设备基本上都是基于手机系统开发的,这虽然降低了开发的软硬件要求,但也带来了可穿戴设备过分依赖手机生态的问题。从未来发展看,可穿戴设备如果需要独立发展,生态建设是一个挑战。以VR/AR产业为例,在过去的十年间,一直被业界看好,但真实市场表现却不尽如人意,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未能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
再次是数据隐私问题。
可穿戴设备具有大量的传感器以及交互设备,既能够收集机主的大量数据,也能够收集其他人的数据。例如,人工智能眼镜配备了摄像头、麦克风等数据采集设备,在公众场合使用时,可能会侵害他人的隐私。
从整体上看,随着技术的持续进步,可穿戴设备行业已步入一个新的增长周期。
一是应用场景不断扩展。
除了现在广泛应用的健康领域之外,可穿戴设备将在教育、国际交流、娱乐、老年等领域进一步扩大应用场景,从而加快普及速度。以老年人为例,可穿戴设备在健康管理、安全监控、日常照料、情感陪伴及个性化服务等方面都具有较大的潜力,为老年人提供了更加安全、便捷的生活方式,还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精神生活,将是可穿戴设备的一个重要应用场景。又如,在国际交流场景下,可穿戴设备具备了多种语言实时翻译功能,能够为国际交流提供更便利的条件。另外,可穿戴设备在一些专业领域(如工业生产、体育训练、医疗)将拓展应用场景,从而开辟新的增长空间。
二是技术持续进步。
可穿戴设备涉及芯片、大模型、电池、通信等多种技术,还需要实现设备的轻量化与无感化,这要求技术持续进步。以电池为例,可穿戴设备在算力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势必要求电池技术的持续进步才能够实现,可以说电池能量密度和低功耗技术、轻量化产品,对可穿戴设备的快速普及应用起着关键核心作用。
三是数据隐私制度将进一步完善。
这包括对可穿戴设备所收集的机主相关数据采用加密、匿名化等技术进行保护,以防止个人数据泄露。在产品设计方面,要嵌入隐私保护等设计理念,例如,对扬声器、麦克风等进行私密设计,以确保声音相关的安全。为了确保环境数据安全,要在可穿戴设备方面设置相关提示,例如,在智能眼镜上配备显眼且无法被轻易遮挡或忽视的拍摄提示装置,如高亮度的LED指示灯、声音提示器等。当开启拍摄功能时,能及时向周围人发出明确的提示信号。另外,要确立数据隐私保护的标准和规范,明确可穿戴设备使用的隐私规范,以及相应的责任体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