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蔡垒磊,来源:请辩(ID:luojiyingshang)。
有个实验,说有100个男的和100个女的,分别都是1到100分,分数在头顶,你可以看到别人的分数,但不能看到自己的分数,大家都不能说话,男女两两组合,两个人分数加起来是多少,就能拿到多少钱。
一开始,场面非常混乱,到后来结束时候,发现每个人找的另一半基本跟自己分数对等。
道理很简单,大家一开始都往那些个100分,99分跑,人家不傻,这么多人过来,大概都能推测出自己是几分,试个两次,就能猜得八九不离十。
这个实验是几乎完全信息,加允许多次博弈,因此大家都能在短时间内匹配得很好,但现实中可能没有那么简单。
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选择,永远是最困难的事情。
虽然经济学上假定我们是理性人,我们总会用上帝视角的最优解去做出选择,但模型就是模型,事实是,很多人感性的比例是很大的,且就算理性,由于人和人之间的认知差距,导致你认为他人的理性选择应该会是这样,但他或许达不到这个理性要求,因此他那儿的理性选择,或许只是你那儿的低层次冲动。
因此,理性本就是一个相对词,选择的正确性当然也是相对,这才是为什么当获得了更高层次的理性之后,看之前的选择几乎都是错的原因,就算是对,也是蒙对。
高不成,低不就,是我们现实中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严格来说,其实它不能被称为现象,因为只是一种心理,一种不能正确做出判断,以及对自己有错误估计的心理。
我们说某个人高不成,低不就,指的是这个人无法就当前状况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决策,始终对“高”抱有幻想。
这不是不可以,但“高”是动态的,如果你离“高”总是越来越近,那么“高”就像是吊在你眼前的胡萝卜一样,足以让你一直有动力进步下去;如果你离“高”是越来越远的状态,那么显然,你的上限会不断降低,当有一天你发现自己当前的“高”竟然是以前的“低”时,追悔莫及。
我身边就有一个女孩子,她在25.26岁的时候,或许可以找到还不错的另一半,到了27.28岁的时候,她降了一些标准,现在已经是30.31岁,虽然年纪并不大,但她的上限已经降到了当初的下限,这也就意味着,当初她看不上的那些人,如今她都已经高攀不起。
当然,我们并不能说,女孩子找另一半就只能靠年轻美貌,但这是建立在你的社会吸引力增长比年轻美貌的吸引力下降还要快的前提下,如若不然,岂不是一直在贬值么?
是,时间拖长一点,遇到“更好的人”的概率会更高,但这也是在上述两项的正负效应可以相抵消的前提下,如此,你拖得越久,的确遇到的人就越多。
不过这里还得注意一个特殊点,找对象也好,做别的什么事也罢,很多东西很多时候是不可回头的,我们可以比喻成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那个经典的“拣麦穗”难题,或许你可以保持一直不贬值,甚至略微增值,但如果你早期错过的就是最大的那颗呢,后期你募然发现这个事实,但人家已经结婚了,你只能大概知晓自己能匹配的范围,却无法保证还能遇到同样标准的,于是,只要能符合你范围的,你就得马上拿下。
当我们做决策的时候,了解自身的价值曲线非常重要。
如果你的价值曲线向上,且斜率陡峭,那么你可以等一等,赌一把,毕竟你匹配到的资源大概率是越来越好的;如果恰好相反呢?显然你每一次的拖延,都有极大的成本,所以青年男女谈恋爱,时间成本是各不相同的,有人拖越久越有利,有人拖越久,就越匹配不上,那么什么时候结婚?这就不是一个感情问题,而是一个经济学和商务谈判能力的问题。
有人说,你这样不对,太不纯洁了,那么美好的事情,被你一形容,顿时就失色了不少。
OK,当你30岁,开始催男朋友结婚的时候,开始开口问男朋友婚姻计划的时候,你当然是以纯洁的感情为理由,因为他若是不以结婚为目的,就是耍流氓嘛,是随时有背弃你们感情的打算的,你有理由敲打他一下。
不过再想一下,你的这一行为真的是想让对方尊重感情吗?不是的,这也只是你的商务谈判策略,因为你意识到了价值滑坡这件事,你想尽早趁着还能匹配的时候,先给自己一个保障。
如果你的男友刚好也在价值滑坡中呢?你那纯洁的感情可能就不会放出来了,而是可能以一件小事为导火索,跟他提分手,或许理由还是感情,但事实是如果你再不分手,就更没的选了。
感情只是一个挡箭牌,当谈感情自己能得利时,我们宣称自己是重情重义的感性主义者;当谈感情自己不能得利时,我们顿时变成了智商180的极端理性主义者。
那么既然高不成,照理说应该先就当下最好的选择做起才是,以后有机会了再换,如果当下只能是低,那么为什么低还不愿意就呢?
主要是不甘心和面子在作祟。
你想,原本我都不愿意搭理他,现在去搭理他,岂不是告诉自己,当时我错了,或者是现在我的价值变低了?这个很多人不能接受,且会很不好意思。世间最痛苦的事就是“本可以”,于是,很多人在继续等待中,又将这个“本可以”等成了另一层级的“本可以”,那就更不甘心了。
就像股票,原本因为缺钱,2块就套现了,现在虽然有钱了,2块5我也绝不会再买回来,除非它跌回2块,接着到100块还是没有买。
不甘心是一种极不理性的心理行为,它是有额外成本的,我们说心理获得也是一种利益,平时那些嘴上说不重利益重感情的,其实是没有把“在感情的相处中对大脑的兴奋刺激”归为利益,就像有人喜欢钱,有人就爱荣誉,两者是一模一样的。
那么不甘心,就会导致做出理性行为的某一种心理成本的增加,相应的,做出理性行为的概率就会变小,当这种心理成本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就彻底跟没了脑子一样。
前段时间有人问我,大学生找工作是不是越来越难了?
这话问得一点意思都没有。
为什么呢?因为找工作难不难只有两个原因:
1.你自身处于什么层次的竞争水平;
2.你对自己有多大程度的高估。
谁又会真正找不到工作呢?极少,重要的是你愿不愿意做。如果你觉得我大学毕业就该拿多少薪水,就该有什么样的办公环境,那你得看看大学生处于社会竞争力的哪个层次,你又处于大学生群体的哪个层次,你要的这个薪水和办公环境处于社会的哪个层次。
对这些的估计如果比较准确,你会很容易找到相应的工作,如果不太准确,且高估的是自己这边儿的层次,那可不就难找呗。
所以从来不存在什么越来越难,只存在人是不是越来越倾向于高估自己,低估他人。
这不是社会的问题,都是心理病。
本文由G.P.A经授权转载自请辩(ID:luojiyingshang),作者蔡垒磊,思维工坊CEO,一站式知识平台“蚂蚁私塾”创始人,高智商协会“胜寒”“门萨”双会员,LinkedIn专栏作者。
合作事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G.P.A 保留所有权利
后台回复关键词获取干货
懒癌晚期丨自律丨金融职场丨Office丨读书
毕业演讲丨求职秘籍丨留学丨时尚丨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