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广播广告圈
这里是广播广告人获取最新的资讯,分享营销经验和资源共享的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护肤问莫嫡  ·  23岁用王炸三件套早吗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广播广告圈

【专栏·传媒瞭望】 黄楚新|中国新媒体发展新趋势

广播广告圈  · 公众号  ·  · 2025-01-16 06:00

正文

中国新媒体发展新趋势

作者简介: 黄楚新,中国社会科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副院长、教授; 陈玥彤,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生。


多样态的数字技术更迭与国内国 际传播生态的变化,为我国新媒体发 展带来机遇和挑战。 目前,在科技革 命浪潮的驱动下,我国新媒体行业在 宏观布局、实践展演、产业升级和综 合治理等方面都存在新的传播样态和 发展趋势,对其把握与展望既是对当 前新媒体环境变革的积极回应,也是 对未来全面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提 升主流媒体传播声量的理论探索。


1. 系统布局:我国新媒体发展的现实基础与整体趋势

社会的媒介化(mediatization)始于19 世纪30年 代大众媒介出现,随后从电视到网络的技术更迭加快 了媒介化进程,这不仅体现在媒介影响力对社会的全 方位渗透,也意味着人的媒介化,而媒介技术发展所 带来的媒介融合又进一步建构了具备更深层意义的媒 介化社会。 在我国,媒介从信息传播工具进阶为社会 结构的基础构成,媒介化社会已然形成。 作为传播技 术飞速发展下的必然趋势,面对新传播生态,媒体机 构应主动转型调适,充分利用深度媒介化的时代特征, 在顶层设计层面拓展出多维共生的新媒体发展思路。 比如,全媒体传播体系的建设是我国媒体融合发展的 关键一步,不同层级的融媒体中心建设水平直接关系 到传媒行业的生态格局。 在已经形成四级融媒体中心 所构成的纵向结构之下,因政策、技术、资金等多种 因素所带来的发展不均衡问题,已经跃升为我国未来 适应和构建新型媒介化社会的关键。 如何抓住深度媒 介化的发展风口,如何以技术赋能主流媒体传播效力, 如何让媒介化社会真正惠及于民,是未来新媒体发展 所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目前,我国已在尝试通过数 字平台加强内容资源共享,促进技术方案的交流学习, 试图满足多元受众的媒介化需求,并以此为助力,真 正发挥媒体的功能与作用,从合作共赢的角度,全面 提升全媒体传播体系的核心竞争力。


整体布局之下,平台化(platformization)转型是 媒介化社会中媒体深度融合、建设新型主流媒体的大 势所趋。 目前,媒体融合相关政策都在强调“建设自 主可控平台”,越来越多的主流媒体积极打造自主传 播平台,形成创新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全媒体内容 生产体系,提升主流价值观点的引导力和影响力。 台化改变了新闻、信息和娱乐领域的 传统工作方式,其并非只是将线下内 容线上化,或简单搭建一个实现移动 传播的线上端口,而是以平台化趋势 构建媒体矩阵,重塑内容传播格局, 更好地发挥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 适应媒介化社会的发展特征。 深度媒 介化不仅是技术更迭的趋势,也是社 会变革的朝向,应将媒介化思维融入 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逻辑中,构建可 持续发展的媒介生态。


2. 技术赋能:我国新媒体发展的前沿实践与创新方向

媒体深度融合是由技术驱动的,具有更加智能化 和移动化的特征,技术作为底层逻辑正深刻嵌入媒体 融合转型的过程中。 智能技术持续赋能产业数字化, 有助于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加快推动数字强国战略的 实施。 比如,大语言模型能够在全媒体传播体系中发 挥强大的功能效用,在加快内容生产效率等方面具有 积极作用。 其作为基础性战略资源,从实践层面助推 智能时代的内容生产转向多维模式,以其智能化、高 效率的特点实现媒体高品质内容生产。 智能技术引发 的数字内容格局变更,使其传播规律的发展方向逐渐 呈现垂直化与精准化特征,其中短视频作为新媒体内 容传播的重要渠道,在移动传播的底层逻辑下更加垂 直细分。 泛知识化、泛剧情化短视频数量持续增长, 不断吸引专业团队加入短视频创作领域,优质精品作 品频出。 不过,随着短视频传播景观对新闻形态的持 续规训,短视频内容质量出现两极分化,同质化、价 值导向失范、算法偏见等问题频发,从而影响主流意 识形态的传播,消解新闻理性。 因此,在维护短视频 创作热情的同时,也亟须补齐内容生产短板,加强平 台审核规范,校正价值观导向,为网络清朗行动助力。

技术赋能背景下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如何让中国内 容走出去,既是我国国际传播的重大主题,同时也与提 升我国主流话语权,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有着千丝万 缕的联系。 以 Tik Tok、YouTube 等为代表的社交平台 成为我国内容出海的主要渠道,社交游戏平台原神等新 型网络空间也为文化传播提供了崭新机会,打破了时空 限制,掀起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新浪潮。 社交平台赋权 下的内容产品兼具技术能力和商业生态,有助于搭建更 加公平公正的全球传播秩序,也使内容创作者的身份呈 现出多种样态。 近年来,许多热门国际传播案例都源自 非专业内容制作者,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 户生成内容)生产模式的成功也充分说明国际世界对我 国民间文化的接受和喜爱。 未来,专业媒体应主动收编 优质用户生成内容产品,构建 PUGC(Professional User Generated Content,专业用户生产内容)的合作模式, 形成优势互补的国际传播新格局。


3. 产业优化:我国新媒体发展的跨界融合与概念重塑

媒介化社会的不断发展,促使市场化在人们情感 满足的虚拟化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情感需要 越来越以情感消费的形式来满足。 同时,数字经济是 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我国媒体行业与文旅行业 跨界联动作为目前经济发展的红海,其结合情感消费, 赋予经济结构转型新活力。 媒体与文旅的融合共生并 非线性交互,而需要二者在内容和方式上的系统性整 合。 既要推进政策思想、体制机制、产品样态、功能 效益等结构化内容的深度融合,又要发挥“媒体 +” 或“新闻 +”的独特作用,从而实现跨界融合的新格局, 塑造全面统筹、协同发展的数字经济发展路径。 目前, 在网络技术和社交平台不断赋能文旅消费的背景下, 一方面,各地媒体纷纷打造知名 IP 品牌,将地区文化、 情感认同等嵌入消费产品,促成具有共建共享、统筹 协调与跨界融合特征的文旅传播业态。 比如贵州“村 超”、淄博烧烤等将城市特征融入内容生产当中,形 成“现象级”传播样态,成功制造网络景观。 另一方面, 社交媒体平台持续影响文旅行业的品牌定位和表达方 式,相关机构通过多样化的媒介渠道破圈发声,获得 消费者认同,并创新完善媒介赋权下文旅行业的产品 体系,制造具有长尾效应的消费增长触点。

数字经济和社会分工日趋精细化,我国媒体的跨 界合作方式和领域边界被打通,除了“媒体 + 文旅”, 媒体资源也已与社会资源深刻整合融合,不断为产业 合作提质增效,“媒体 +”成为我国未来新媒体产业 优化的重要模式。 近年来,主流媒体面对用户的差异 化需求和传播生态的变化,不断加快内容产业的垂直 细分,广泛嵌入社会服务工作,全媒体传播体系已被 建构为一项社会工程。 未来,媒体行业将不仅与政务、 服务、商务等领域链接,还将形成多行业、常态化的 合作格局,以系统化、一体化思维指导融合实践,推 动主流媒体充分发挥主体性、协调性和能动性。


4. 价值引领: 我国新媒体发展的细节研判与网络规制

语态是新闻报道的表达方式和叙述态度,相比于 制作技术和内容样态等显性要素,语态则相对抽象和 隐蔽,因此新闻语态的变革往往可以视为“媒体传播 范式变化的象征”。 在我国媒体深度融合的当下,主 流媒体的传播范式在媒介化、数智化传播特征与市场 经济的冲击之下,主动顺应网络用户的阅读偏好,其 语态呈现出泛娱乐化特征,运营方式也逐渐偏向商业 化。 但在此过程中,部分媒体出现过度迎合市场、语 态转换边界不明、媒体专业素养底线把握不清等问题, 不利于政府权威和媒体公信力水平的提升。 对于严肃 议题,主流媒体仍应审慎对待,不应随意放大戏剧悬念,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