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商业洞察
战略合作伙伴中信出版社授权发布
公元228 年,诸葛亮兵出祁山北伐魏国,任命马谡为先锋守街亭。
马谡到达街亭后,计划将大军部署在远离水源的街亭山上。
当时,副将王平提出:“街亭一无水源,二无粮道,若魏军围困街亭,切断水源,断绝粮道,蜀军将不战自溃。”
马谡不听劝阻,反而自信地说:“居高临下,势如破竹,置之死地而后生,这是兵家之常识,制胜之秘诀。”
王平多次谏阻,马谡仍固执己见,将大军布于山上。
魏大将张郃领兵抗击,侦察到马谡舍水上山,心中大喜,立即挥兵切断水源,掐断粮道,将马谡部队围困于山上,然后纵火烧山。
蜀军饥渴难忍,军心涣散,不战自乱,最终大败。
马谡错在哪里?马谡是三国中蜀国有名的谋士,熟读兵法,有战略眼光和谋略,深得诸葛亮的赏识。
公元225年,蜀国南部少数部落叛乱,诸葛亮率军讨伐。
马谡献计说,南方部落依恃地形险要和路途遥远,叛乱不服已经很久。即使我们这次将他们打败了,明天他们还会找机会造反。而且现在我们也没有精力和能力去管理这些部落。
因此,用兵作战的原则,建议以攻心为上,使其真心归服为好。
诸葛亮采纳了马谡的建议,才有了“七擒孟获”的精彩故事,从此保证了蜀国南部的稳定。
就是这么一个才华横溢、熟读兵书的人,到底在这一仗中犯了什么错误?
“置之死地而后生”,这确实是冷兵器时代兵法的一大准则,而其最为成功的案例是楚霸王项羽“破釜沉舟”的典故。
公元前209年,项羽大军强渡漳河与秦军决战。
他下令士兵每人带足3天的口粮,砸碎全部饭锅,砸沉所有渡船,并亲自带领将士向强大的秦军猛扑上去。
将士们一看没了退路,无不以一当十,奋勇拼杀。最终以少胜多,大败秦军。
为什么同样一个兵法,项羽用就成功了,马谡用却失败了?
兵法所言“置之死地而后生”,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是指人在危急的情况下,会发挥出很大的潜能,反而能转败为胜。
项羽主动运用了这一原则,极大地调动了将士们的潜能,创造出了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但是马谡则应用不当。
首先,马谡所谓的“死地”,只是战略上的“死地”,而非战斗中的“死地”。
被围在山上,从战略上看,敌军断水断粮,必死。但从战士的作战角度来看,山上又是他们的退路,不利于调动战士们必死的决心。
其次,地形不对。
项羽的将士,是平原进攻,每人看到的就是眼前这些敌人,敌人整体的强大实力是看不见的。
马谡将士居高临下,一眼就能看见敌人强大的整体实力,未战先怯,如何拼命?
最后,等到缺粮缺水,将士们意识到是必死之时,可能已没有拼命的体力了……因此,靠俗话、谚语来决策是不可靠的。
虽然这些俗话和谚语都是人们生产、生活中历史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但是这些总结并没有认真界定其成功应用的边界条件,如果不加详察,反而误人误己。
何况,同一件事情,俗话和谚语往往有相反的表述。
人们常说,做事要执着,“坚持就是胜利”,但又说,“退一步海阔天空”;人们常说,“身正不怕影子斜”,可又说“瓜田不折履,李下不脱冠”,如此一来,到底该听谁的?
要大力推行科学决策,就必须克服用俗话、谚语来决策的习惯,重塑决策文化,大力提倡“用数据说话”的科学决策文化。
科学决策的本质,在于让数据说话,用数据洞察现实。
科学决策是“理”和“据”的结合,为什么这里只讲“据”呢?
首先,“数据说话”可直接体现分析推理决策与经验常识判断决策的差别,是科学决策的外在特质。
其次,数据之所以能“说话”,必须是建立在经济学与管理学的理论、方法与模型基础上。
因为数据本身只能揭示事实,不能推理。
因此“用数据说话”,就是以数为据,以现代经济学和管理学为理,用数据洞察现实,用数据来进行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