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IGM Biosciences宣布,由于临床结果未达到预期,将放弃其两个双抗管线
IGM-2323
以及IGM-2644的开发,并裁员73%。
这距离公司宣布全面转型自免仅仅过去三个月。
IGM目前正在进行内部评估,并探索潜在的战略替代方案,以最大化股东价值。
IGM Biosciences成立于1993年,2019年在纳斯达克交易市场上市。公司的研究方向正如其名字所示,致力于基于IgM的抗体药物的
开发
。
公司最为核心的管线为是一款
CD20/
CD3的
T细胞接合剂
IGM-2323,由靶向CD20的IgM五聚体和一个靶向CD3的scFv构成,对CD20和CD3的结合价之比为10:1。
IGM-2323
在2020年的AACR会议上得到初步亮相,其报告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IGM-2323显示出色的B细胞清除能力,并且能降低常规结合CD3的基于IgG的双特异性抗体引发的细胞因子风暴。
在Ⅰ期临床试验中IGM-2323也
确实体现了
安全性优势,CRS比常规IgG双抗显著低很多,三级CRS只有1例,没有剂量限制性毒性(DLTs),也没有神经毒性不良事件(AEs),但是有效性上稍显逊色,6例DLBCL患者中里面有3例CR、没有PR,
疗效放在一众CD20/CD3双抗中着实算不上出色。
加上IGM-2323在临床进度上一开始比罗氏、Genmab慢了一截,且2023年罗氏的第一款
CD20/CD3双抗
Mosunetuzumab已经获批上市,并且还有2款候选人已在排队等待上市。
2023年3月,考虑商业机会有限,IGM宣布终止IGM-2323作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单药疗法的
临床开发工作。
从这时候开始,IGM便开始有意转型自免领域。
两个月后(2023年5月),IGM便将IGM-2323的适应症开发拓展至自免
领域,针对
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
开展了
临床Ⅰb期试验
。
2023年12月,IGM直接放弃了
IGM-2323
和IGM-2644所有针肿瘤适应症的临床开发,并裁员22%。
这时候,公司的肿瘤管线只剩下一款处于临床Ⅰ期的
DR5激动剂Aplitabart(转移性结直肠癌)。
除了自研管线方面,
IGM对外的合作
关系也圈定在
自身免疫病领域
。
2024年4月,公司与赛诺菲达成新的合作协议,IGM将收回其肿瘤候选药物的权益,双方的合作只专注于自身免疫病领域。
2024年9月底,IGM任命了一位新的CEO后便全面转向自身免疫病领域,这意味着唯一的肿瘤管线
Aplitabart也被放弃。
IGM
转型无疑是相当冒险,
目
前
TCE治疗
自身免疫病
还处于刚开始的早期探索阶段,
临床
疗效还没有得到扎实的验证。
而根据公司CEO表示,放弃的原因是因为
IGM-2323
在类风湿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的Ⅰb期临床试验中未能达到预期的耗竭B细胞的效果。
IGM-2644是一款
CD38/CD3的TCE双抗,被开发用于
全身
性重症肌无力,
至今没有看到任何临床数据披露。
现在,IGM的研发管线基本上已经算是被清空了,只
仅剩下授权给赛诺菲的临床前项目,
截至20224年9月30日
,该公司还拥有约2.188亿美元的现金和投资,此次大裁员节省开支或许还可坚持到公司找到替代方案。
https://endpts.com/igm-biosciences-autoimmune-pivot-lasts-three-months-after-interim-data-disappoint/
https://www.biospace.com/job-trends/igm-biosciences-lays-off-73-of-staff-shrinks-pipeline
https://www.nasdaq.com/press-release/igm-biosciences-announces-third-quarter-2024-financial-results-and-provides-corporate
本周好文推荐
如需转载请联系佰傲谷并在醒目位置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