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24Q3 稳中有进,新技术公司业绩缓慢释放
受益于新能源汽车需求复苏,24Q3 快充企业营收与利润增长较快。低空经济、集流体以及固态电池企业仍面临较大压力,但降幅已明显收窄。随企业相关产品研发与降本进程持续推进,头部企业盈利有望改善。同时,产业政策力度逐渐加大,将逐步推动低空经济、固态电池等产业链实现延链强链,未来业绩或将加速释放。
厂商专攻硫化物路线,目前在技术专利、样品试制等方面有所突破。固态电池企业营收同比有所下滑,毛利率维持稳定。伴随国家产业政策不断加码,降本进度有望加快,进而推动营收实现反弹。
近期,多省发布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方案,对未来低空经济区域市场规模提出具体目标。低空经济企业虽有发展方案奠基,全产业链有望受益,但由于相关积极的产业政策尚未密集出台,导致三季度增速有所回落。未来随低空飞行器续航等性能不断提升,低空经济应用场景逐渐打开。
2024Q3,800V 快充技术应用进程加速,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对充电桩进行智能化升级,企业产品竞争能力明显加强。同时,新能源汽车需求持续增长,叠加高压快充电池需求快速放量,拉动快充企业业绩释放。
集流体企业加速布局复合集流体产线,提升产能、加快产业化进程。因此 24Q3,集流体企业仍处于增收不增利阶段,未来需求增长,复合集流体在固态电池、消费电子等领域得到验证,集流体企业有望陆续获得下游订单,业绩或加快释放。
新能源汽车发展不及预期;相关技术出现颠覆性突破;产品价格下降超出预期;产能扩张不及预期、产品开发不及预期;原材料价格波动。
国家部委对电池性能提出要求,固态电池迎来发展机遇。
自国务院将固态电池列为新能源汽车行业重点发展对象,推动固态电池研发与产业化进程加快。目前,华为已拥有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相关专利;宁德时代亦主攻硫化物路线,已进入 20Ah 样品试制阶段,预计 2027 年可实现全固态电池小规模量产。厂商进展加速叠加产业政策力度不断加大,预计可维持相对海外厂商的领先优势。
24Q3 固态电池企业营收下降,降幅超 10%。
固态电池受限于产品成本较高,导致下游订单减少,收入出现一定回落。企业研发力度不断加大,固态电池性能明显提升,但同时导致原材料与制造成本增加,远超传统液态锂电池,仅适用于对价格不敏感的应用场景。未来,产业政策力度不断加大、降本进展持续推进,固态电池应用场景有望扩大,带动企业业绩增长。
24Q3 行业整体毛利率提升,公司间差异明显。
固态电池行业内公司毛利率差距最大超 40%,且属于产业链不同位置,说明产业政策在固态电池产业链中存在明显倾斜、头部厂商竞争优势明显。
固态电池行业 Q3 单季净利同比明显增加,前三季度保持稳定。三季度开始,固态电池原材料成本有所下降,叠加政府产业政策的实施,固态电池企业获得补贴与优惠,改善其归母净利润水平。
24Q3 固态电池企业存货周转率差异明显,材料厂商表现突出。
盐湖股份、博迁新材存货周转率提升明显,显示出生产端对材料需求极大,促进上游材料端业绩改善。
24Q3 固态电池企业应收账款周转率增速大多为负。固态电池板块 24Q3 未有明显变化,主要因素为固态电池尚未正式进入量产阶段,待产业化取得明显进展,应收账款周转率将迎来改善。
2.1 高质量发展方案擘画低空经济蓝图,推动低空飞行器全
产业链升级
多省市发布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方案,强调基建与应用两大方向。低空经济渗透性强,发展基建将推动全产业链发展。上海、江苏、北京等地在 2024 年三季度发布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均对产业规模发展做出具体规划。通过建设特色园区、优化服务保障等措施推动基建发展;以扩大应用场景为抓手,实现产业链补链、强链。此外,强化省际、市际合作,发挥大城市溢出效应,联合打造省际通航城市。
24Q3 收入与去年同期持平,未有较大波动。
囿于行业处在发展初期,相关制度体系、法律法规以及基础设施尚未搭建完毕,低空经济企业收入增速略显缓慢,伴随未来产业政策不断明晰,应用场景不断扩大,低空经济将真正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作用。
24Q3 低空经济企业毛利率大多在 20%以上。大部分低空经济公司在 2024 三季度毛利率增长,主要是由于有利的产业政策推动,叠加珠海航展以及 11 月的进博会、低空经济博览会等活动将推动低空经济进一步发展。新能源公司由于市场需求增速放缓,毛利率也出现一定下降。固态电池尚处于量产初期,下游需求对产品价格变动不敏感,因此毛利率维持稳定。
24Q3 低空经济企业归母净利降幅明显。低空经济企业受原材料价格上涨、产业化进程后延等因素影响,盈利能力减弱,归母净利出现不同程度下降。
24Q3 低空经济企业存货周转率同比分化明显。
低空经济企业借助市场需求增长机会,提升供应链管理效率,存货周转率大多有所上升。
需求增长叠加政策推动,快充行业利好频频。
24Q3 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市场表现强劲,累计出口量约为 29.6 万辆,同比增长 14.3%。1-9 月新能源汽车累计占比约 45.8%,预计 2024 年新能源电动车全年销量占比也将超过 50%。新能源乘用车销售量有望突破1000 万辆大关。此外,国家进一步支持新能源汽车下乡,要求加大县域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
24Q3 收入同比增速持续为正,快充企业增长明显。
动力电池厂商注重创新,并加快“出海”步伐,把握市场机遇。相关厂商持续推出新型电池、提升续航能力、充电速度等性能。快充行业三季度单季与前三季度营收增速均维持在 10%以上。
24Q3 快充企业毛利率小幅下降。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行业产能短期显著释放,叠加需求增速放缓,导致行业竞争显著加剧,产业链价格总体承压;此外,研发投入的增加也使得相关企业在短期内承受了较高的成本压力。
24Q3 新能源企业归母净利表现不一,快充企业增长明显。2024 年三季度随电池续航能力以及市场需求回暖,快充企业产品竞争力提高带动盈利能力快速提升,归母净利润增长明显,Q3 同比增速达 50%以上。
24Q3 快充企业存货周转率均有提升,增幅不一。
受益于市场需求增长以及相关产业政策支持,新能源企业存货周转率均有不同幅度上升。
24Q3 快充企业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出现分化,差异逐渐明显。
随着高压快充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预计企业将更加注重应收账款的周转效率,以保持健康的现金流和财务稳定性。
新能源汽车销量超预期,带动复合铜箔应用与订单取得新进展。
8-10 月比亚迪产量增长明显,单月超额增量直接对应近 4000 吨铜箔需求。终端需求向好,使得铜箔厂商获得议价权,加工费回升、行业开工率有望重启增长;胜利精密已完成第一条全制程生产线安装调试,复合铜箔产品处于送样检测阶段,国内头部电池企业与车企正在合作推进其复合铜箔产品上车。考虑到复合铜箔的降本增效特性,在应用端替换意愿逐步强劲,我们预计 2024 年或为复合铜箔产业化元年。
24Q3 复合铜箔企业营收稳步增长。主要得益于市场需求的扩大和技术进步;同时,政策支持和产能扩张为行业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此外,竞争格局的优化使得优势企业能够更好地把握市场机遇,进一步推动业绩提升。
24Q3 复合铜箔企业毛利率有所提升,接近 25%。主要得益于技术进步带来的产品创新和高端产品占比提高,同时原材料价格的稳定和加工费的上升也对毛利率产生了积极影响。此外,行业竞争格局的优化和市场需求的回暖也为毛利率的提升提供了支撑。
24Q3 复合铜箔企业归母净利大幅回落,增收不增利。主要由于铜价下跌导致资源端利润减少,此外,行业竞争加剧,特别是低端产品过剩而高端产品稀缺,进一步影响盈利能力。未来随着生产工艺的改进与差异化竞争格局的推进,归母净利有望进一步改善。
24Q3 集流体企业存货周转率大多有所提升,且增幅明显。
下游需求提振,叠加集流体产品应用广泛,推动企业存货周转率实现提升。
24Q3 集流体企业的应收账款周转率继续延续下行态势,部分企业周转效率提升。
随着集流体产业的不断发展和成熟,预计企业将更加注重应收账款的周转效率,以保持健康的现金流和财务稳定性。
新能源汽车发展不及预期。
若新能源汽车发展增速放缓不及预期,产业政策临时性变化,补贴退坡幅度和执行时间预期若发生变化,对新能源汽车产销量造成冲击,直接影响行业发展。
相关技术出现颠覆性突破。
若锂电池成本降幅不及预期,相关政策执行力度减弱,新技术出现颠覆性突破,锂电池产业链受损。
行业竞争激烈,产品价格下降超出预期。
可能存在产品市占率下降、产品价格下降超出预期等情况。
产能扩张不及预期、产品开发不及预期。
若建立新产能进度落后,新产品开发落后,造成供应链风险与产品量产上市风险。
原材料价格波动。
原材料主要为锂、钴、镍等金属,价格波动直接影响盈利水平。
本报告摘自华安证券2024年12月30日已发布的《【华安证券·电力设备】行业专题:24Q3稳中有进,新技术板块业绩逐级释放》,具体分析内容请详见报告。若因对报告的摘编等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
分析师:
张志邦 执业证书号:S00105231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