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科研小助手
科研总是太无聊,文献天书亦乏味,实验也不要不要,paper之路总遥遥。科研小助手旨在解救广大同胞于此困扰。我们会每天分享实验心得,传递最新科研资讯,解读各类专业文献,总结各类科研方法与思路,希望我们能成为各位给力的科研小助手,科研助动力。
51好读  ›  专栏  ›  科研小助手

妻子拍教授丈夫在客厅筛麦种意外走红,网友:看着像老农,实则是博导!

科研小助手  · 公众号  ·  · 2024-06-28 23:43

正文

本文来源:整理 自抖音、人民日报客户端河南频道等。


因为被妻子拍下在客厅筛麦种的家庭视频,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的王林生教授意外走红网络。



视频中,在堆满麦穗的客厅里,一位“老农”穿着短裤、打着赤膊,坐在小板凳上认真地用簸箕筛选着麦子,大臂和小臂被晒得黑白分明……



而视频中的“老农”,是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教授王林生,这与网友心中“大学教授”的样子大相径庭, 据悉,王林生教授长期从事小麦遗传育种研究。


每年麦收时节,家里的客厅、阳台甚至书房都变成他的“麦场”,堆满金黄色的麦子以及用牛皮纸袋打包好的麦种。


王教授介绍,“每一年,因为“部分材料(麦子)”很珍贵,需要手工搓、手工打。”


为了避免把实验室的器材弄脏影响实验结果,也避免时间上来不及,自己每年都会把这些工作带回家,尽快地完成筛选,进行下一步研究。


家里堆满了麦子


王林生的妻子张雅莉觉得又好笑又心疼,便随手记录下了老伴认真的样子,没想到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每次我做好饭喊他,他都在埋头干活,喊几次才肯过来。”


经常抱着麦秆回家


“家里的碗、打蒜器、漏勺……都变成了他“干活”的工具,经常弄得胳膊和手腕酸疼,筷子都拿不住了。”


深夜还在筛选麦子的王林生。张雅莉摄


张雅莉和王林生是高中同学,也是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育种团队的一名工作人员,两人既是生活中的伴侣,也是工作中的“战友”。


虽然嘴上经常吐槽老伴,但张雅莉对老伴更多的是理解和包容,收麦、打包、脱粒……


为了让老伴按时吃饭、早点休息,张雅莉总是在一旁帮忙到深夜。


在田间地头工作的王林生。河南科技大学供图


王林生教授的故事在社交媒体上被广泛传播后,引发了热烈的讨论。许多网友被他的敬业精神所感动。





认为王教授是真正的“实干家”,国家应该多支持像他这样深入田间地头、解决实际问题的科研工作者。


对此,王教授回应说:“我只是做了一名教授和一名农民儿子应该做的事。如果我的研究能帮助到人民,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那么这些努力都是值得的。”他希望自己的工作能激励更多的年轻人投身农业科学研究,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


当初为何学农?


今年是王林生和麦子打交道的第40年,谈到当初为何选择农学,王林生回忆起儿时的梦想。


王林生出身农村,那时条件不好,平时只能吃红薯面窝窝头和玉米面黄馍,到了春节才能吃上一顿白面馒头。


一个朴素的愿望在王林生心里埋下了种子


“要让大家顿顿都能吃上白面馍!”


1982年,17岁的王林生进入豫西农专学习,报考专业时第一志愿就是农学。


从那时起,王林生的生活就开始 围着麦子转。 和其他试验不同, 小麦育种离不开田间试验。


一年时间里,王林生有一半时间都扎在地里。


霜降时节,把每一粒试验种子单粒点播。

夏收时,一株一株地拔下来,再手工脱粒。


中间成长的过程也不能落下,王林生隔三差五就要下田观察记录生长情况,经常一早五、六点出门,晚上看不清麦子了才肯离开,在地里凑合着解决吃饭问题也是家常便饭。


在田间地头工作的王林生。张雅莉摄


久而久之,王林生被晒得黝黑粗糙,手臂黑白分明,这样的“形象”也导致在田间地头工作的他经常被别人当成是种地的老农。


很多网友也打趣:没想到平时上下楼碰到的“老农”,实际上是教授。




但王林生并不介意,“本来就是农民出身嘛,只要能培育出好的种子就行。”


别人家的阳台上养花,而王林生家阳台的花盆里也种着小麦,就为了随时观察研究,老伴这样“折腾”,张雅莉虽然有时会感到生活上的不便,但更多的是为丈夫感到骄傲和自豪。


“别看他生活中粗枝大叶的,做起研究却是细致入微。”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