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大家介绍一件最近很受关注的荒唐事儿:河北邯郸涉县男子张某,可能是史上第一个因为吃饭事儿多,被抓进局子的人。
他的“罪名”是:吐槽医院食堂的网络帖子“虚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
然而可笑的是,张某一没有虚构事实造谣,二没有扰乱社会秩序啊。
他发的帖子,是在6月住院期间亲身体验过后写下的:搬迁后的医院,饭菜定价高出许多,低价饭菜不见了,饭量少得可怜……
总之就是一句话:贵,量少,性价比低,吃饭体验退步了。
这种话,我们在吃坑爹食堂的日子里都不知道说过多少次吧?一个普通老百姓,只是在公开场合发表了自己对公共服务的负面感受,谈何扰乱社会秩序?
结果再平常不过的这么一个吐槽帖,撞上了涉县落实“县十三届二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大干100天”的枪口。也许是政绩的面子不好看了,普通人的几句牢骚就成了扰乱社会秩序、需要被打击的网络谣言,警方还相当沾沾自喜——
qingku
直到这件事被媒体曝光、被网友声讨之后,邯郸警方才意识到事情做得有多不妥。
最新的进展是:撤销对张某的行政处罚,相关派出所所长停止执行职务,办案民警调离执法岗位,并已责令派出所向张某赔礼道歉。
幸好张某是“沉冤得雪”了,可是这件事背后的荒唐感在大家心中却一时半会儿无法散去:
我只不过是按照真实想法批评了两句,后果就这么吓人吗?
其实,类似的幺蛾子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并不少见。
如今的社会里,对看不惯的事情批评两句还挺危险的,谁也不知道挨批评的人会被刺激出什么过激反应。
现在来看,被批评的一方最基本的防御路数,是举起人身攻击的大棒自卫,把你打懵。
比如,现在没人敢在微博上大大方方地吐槽哪个小鲜肉演技差、哪个流量担当没实力,因为都被不知从哪儿涌来的整齐划一的粉丝骂怕了,可没人敢再戳破粉丝的粉红泡泡了。
而粉丝甚至面对来自前辈与专业人士并无不妥的批评时,也要把所有有关的无关的字眼都解读成对偶像的无理攻击与诋毁,再用十倍的恶毒奉还回去。
不仅如此,面对自己热爱的、维护的东西被批评,粉丝更是能狂热地找到让人一脸问号的出气筒和替罪羊。
比如前段时间《战狼2》在收获高票房的同时也不乏负面声音,很多人围绕着电影以外的很多东西吵了个翻天覆地,外媒BBC的一句“《战狼2》是中国民族主义电影”更是点燃了不少忠实狼粉——
结果还没上映的外国电影《敦刻尔克》莫名中枪,这部在国外好评如潮的战争片成了某些粉丝发泄民族主义情绪、不理性排外、恶意刷差评的靶子。
太容易被差评戳中G点的人一旦被惹毛,真是谁也料不到他们的脑回路能把枪口对准哪儿。
习惯了对批评者施压的风气,结果可能是提出批评的人不得不自我贬损、低声下气地道歉。
比如今年5月发生过这么一件事:上海音乐学院的某学生在观看完歌剧《汤显祖》之后非常失望,就发了一条朋友圈,批评了剧的七大缺点。批评中没有不文明的字眼,只是表达了对剧方方面面的主观感受,还穿插了一些从专业角度出发的批评。
但没过多久,他的朋友圈就发出了这样一份手写的致歉,进行了一场彻底的自我批评,表示要深刻反省自己的愚昧,“不再做出这样的错事”。
为什么呢?不难推想,这也许和这部歌剧是他的学校——上海音乐学院——的作品有关。虽然校方表示没有向他施压、要求他道歉,但老师确实因为学术和专业用词不准确的原因劝他把这篇评论撤下来。
致歉信中那些与本剧有关的、受到“伤害和侮辱”的人有多不欢迎这篇批评,这又给发声批评的人带来多大压力,可能连这个同学自己都没想到。
但这已经算是一个仁慈的结局了,以前还有过连这种机会都不给的案例——被批评的人颜面上挂不住,就动用了权力手腕。
学生的批评损害了学校的形象时,学校可以轻而易举地展现力量优势。
2008年,唐山二中两名学生被给予保留学籍、劝退的处理,“罪名”包括:
在贴吧发讽刺学校食堂质量和卫生的顺口溜(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和发学校认为低级、颓废、色情、破坏贴吧气氛的帖子——
《11种经典消磨上课时间的好方法...》《星雨教您如何在电脑课上网》《当今四大欠削人物》
新闻称唐山二中对学生的管理向来很严格,而据新华网对前贴吧吧主的采访可以发现,学校对于删掉那些对学校不利的负面评价,更严格。
“后来我把贴吧密码告诉了和我私交很好的一位计算机老师,他又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将密码告诉了校领导,此后基本就是学校在控制贴吧,很多帖子也是在这个时候删除的。”青春季风告诉记者说。
……据贴吧的另外一任吧主说,学校取得了密码后,所谓的管理实际上就是删除所有不利于学校的言论。
老师的批评伤害了校长的利益时,一样可能受到有权力的一方暗搓搓的惩罚。
2010年,常州武进中学56岁的高天友老师在论坛上看到许多老师质疑学校管理层,便跟帖写了一首打油诗,批评时任校长疏于管理、让学校教学质量下滑。
可能是“教学管理一团糟,自由落体往下掉”之类的诗句刺痛了谁,几天之后,高老师被派出所两次传唤,被问了关于回帖批评校长的事情。
不仅如此,已经快退休的高老师还被学校要求调到偏远的农村学校,高老师向教育主管部门表示自己不愿调动也没用,所以他极度怀疑自己这是遭到了报复。
比起这些想要息事宁人的威逼利诱,更糟的情况是,人身安全都有可能受到侵犯。
比如2015年深圳南山区某小区曾经发生过的一起闹剧:
因为长期不满物业服务质量,小区业主大会决定公开招标更换物业公司。但这之后的某一天,业委会副主任陈先生的车和家门口都被喷了红漆,这些场景被其他业主发到了论坛上,字里行间指责是物业的“暴行”。
帖子引发了业主和物业的一系列新仇旧恨。物业经理带着10多个保安闯入陈先生家中,大声叫嚷“这个帖子是不是你发的,你不说清楚我就不走”。而当时南方都市报的记者正好在现场,拍下了物业经理对业主动粗的一幕。
据报道,经理来找陈先生的逻辑就是:“毁坏我们公司形象,导致我们吃不了饭了,谁发的帖子,我找你吃饭,我就是单身,谁砸我饭碗,明天我到他单位去。”
在意的是公司形象受损、影响了效益,可是追根溯源也该是反省自己的服务是哪里让业主不满意,武力恐吓提出批评的人怎么能是可取的解决方法呢?
想要零差评的光鲜亮丽是人之常情,可是当我们听到了负面声音,如今大行其道的却是这么一种逻辑:
消灭差评,从消灭给差评的人做起。
轻则恼羞成怒、人身攻击,重则使出手腕、迫使提出批评的人点头哈腰地收回自己的话。面对一句批评,什么样的反击姿态都有可能发生,但都是一个中心思想:
“我禁不起批评。”
更加糟糕的是,当每个人都习惯于这种风气,大环境可能会鼓励另一个简单粗暴的逻辑——
面对任何不合我心意的,选择用最粗暴的手段去打压就好,反正我的感受最大,不用思考其他。
比如前段时间山东某城和江苏某州之间的世纪地域大战,就是从一方被激怒开始的。
起因,是江苏某州的商人汤某因为山东某城客户毁约在先,十分生气,于是在朋友圈发了几条特别粗俗的地图炮泄愤。
没想到这紧挨着的两个地方之前关系网太多,这些辱骂某城人的截图立刻传遍了当地的朋友圈。被激怒的某城人群情激奋,开始组织有规模的还击,方法就是——走物理打击路线,集结一大帮人到汤某的老家,找他要个说法。
而事情上升成地域之间的斗争之后,某州人也没有闲着。两边人在山东和江苏的交界处对峙,把省界堵了个水泄不通,甚至发生了砸车的暴力事件。特警在场也无济于事,场面一度濒临失控。
没有上“前线”的两地人民也没闲着,他们在网络上录制了无数小视频互喷、叫板,甚至亢奋地问候对方的祖宗家人,一条比一条辣眼睛……
最终,这次由再低级不过的地图炮引发的战争,以汤某在看守所中向所有某城人公开道歉终,在打斗中砸车的违法者也一一受到了处罚。
事情平息了,怒气发泄了,可是这背后杀气腾腾的暴戾却让人不寒而栗:
平日里本就对被批评者的理直气壮耳濡目染,等到面对负面声音时,不管是合理的批评,还是无理的侮辱,总是能撩拨人们心中旺盛而畸形的遮丑欲……
于是应对的方式单一而直接:你骂我,我就搞你。
这样一来,把“听不得批评”之风发扬光大的已经不只是可以挥舞权力的人,更是钻进了集体主义外壳的普通人——
粉丝组团控评,为了维护家乡而跟人吵架,网友携表情包翻墙出征……其实都是扛着正义的火炮去和那些不中听的负面声音作战,为了集体的荣誉喊打喊杀。
一旦接受了这种价值观,便可以躲藏在集体中肆意地头脑发热,不用讲理,无需反思,只要身上的那个团体的标签不受一点点诟病就好。每一次战斗,都是一次狂欢。
奇怪的是,大多数人看到涉县张某吐槽食堂后的遭遇会质问一句,“至于吗,人家说一点自己的看法也不行”?却忘了,自己其实也常常咬牙切齿地冲向别人的批评并大加讨伐,沉浸在维护信仰的自豪感中。
所以这片容不得批评的土壤,也许绝大多数人都和它逃不开干系吧——
我们一边为批评的不自由愤慨,不想唯唯诺诺、唱着言不由衷的赞歌;一边又无意识地为虎作伥,捂着耳朵对一切不中听的声音喊打喊杀……
多荒唐啊?
道德绑架 | 丧气文化 | 抄袭泛滥 | 小四之罪
学历骗局 | 中奖魔咒 | 东北方言 | 性感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