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下午,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作客2017新华网全国两会特别访谈直播间,与网友在线交流,就艺术视角的中国文化自信与网友共同探讨。
文化自信是最基本的自信、持久的自信
什么叫信?「信」这个字,单人旁,一个言,人言为信。《六书》里在两千年前就写清楚,人言为信。自信是什么?相信自己说的话。文化自信是什么?就是对自我语言和文化的忠诚与信念。
我们每个人的知识成长都始于我们的文化教育,始于我们小时候的学习,语文的学习、诗词的背诵、汉字的书写、器物的把玩,周围房子无数次的观看等等。这种文化教育把一些根本的东西融在我们的身体和血液当中。它是先于我们所有的观念的,先于我们理性和专业性的观念,所以它是最基本的自信。
中国传统文化仅靠传承还不够
《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包括《见字如面》这样的节目,在社会上引起很大的反响。其中,《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的决赛,我看了。我觉得节目非常好。年轻一代,他们那种突出的记忆力让我感慨。我想到我们这代人的成长,我们在他们这种岁数的时候,很多传统的东西,我们不够了解,不能够学习。等到改革开放之后,这些文化慢慢回到校园,我们打开了国门,一股脑向着西方去学习。在这方面,我们的步伐相对来说慢了一点。等到我们这一代人有了西方体验之后,回到了国内,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我们也在成长,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渐渐感受到中国的文化要想能够赢得时代的振兴,要想能够以它饱满的品质回馈世界,我们必须让中国传统的文化活在今天,活过来达到时代的创造。
中国传统文化在近百年来,一方面受到西学的强烈的冲击,一方面也是在扎根中国的大地起起落落,一路褴褛走到今天。可以说它真的有一种强盛的生命力。
今天中国的文化,最关键的就是要顶天立地。顶什么天,就是顶中国文化之天,要让中国的文化达到一个传统的高度,达到当代的高度。立什么地,就是要扎根中国现实的大地。顶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天,立中国当代生活的大地。这样的顶天立地,我们才能够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仅是简单的传承,而且还能够有所拓展、有所提升。就像我刚才说的,以它饱满的品质回馈世界。
中国传统艺术复兴不是复古,更不是仿古
我个人觉得,光凭这样一些比赛就说中国传统文化开始复兴,可能还为时尚早。因为写写毛笔字、背背诗词还不能代表复兴的全部。当然,我们可能看到一些端倪,尤其从中央的重视、全社会的重视,我们看到这种端倪。
首先中国的传统艺术它是一个整体。诗词的背诵,这只是一个方面,它只代表了以中国诗词为代表的文学艺术的一部分,但传统文化还有以中国的文字书写为代表的视觉文化的系统。因为中国的书画是一体,它是源于中国的文字,中国的文字是象形文字,每个字都是造像,每个字都是盖房子。书法的用笔是绘画、书画很多创造性的根源。所以,中国的文字书写为代表的,是一个视觉文化的系统。
让年轻一代了解东方美学
东方的建造是一种再生的建造。东方的艺术是一种强调可以再生的艺术。我们在谈传统文化的时候不仅仅要看到传统文化表面的东西,而且要看到传统文化内在的东西。这个内在的东西就是它的根源因素。
比方说,我曾经讲过的我们中国人观看世界跟西方绘画观看世界是不一样的。我们中国绘画当中最独特的是山水。但是,要知道这个山水并不是像我们今天拿着一个照相机走到山对面去拍,你拍不到的。因为那个山太大,你拍的永远是局部,你怎么可能看到泰山的整体呢?但是,你要让中国画家来看,他就飞到天上去了,他可以看到长江万里图。他如何看到,因为他可能长期的游山玩水,在众山之间行走了一辈子,无数次的登临山顶远望、远眺。所以,他把万里图都吃在了他的心里,嚼碎了,等到要画的时候,和盘托出。所以,中国人的观看方式是不一样的。
所谓三远法,所谓高远就是把山底下的东西也画起来,画到山里头去了;所谓深远是把山背后的东西画到前面来了;所谓平远,就是站在山顶上看到层层叠叠的烟云和群山。所以,中国人的观看方式是不一样的。这种观看方式是很有趣的。如果回到我们的生活世界,比如《文心雕龙》当中讲到「目既往还、心亦吐纳啊」。我们眼睛看对面的山就像一支箭一下,飞过去,不仅飞过去,还要回来,回到我的眼睛中,回来我的心里。我的心也跟着目光飞出去、飞回来,吐纳。
而且这种景是跟着我们的眼睛在那里飞翔、在那里遨游、在那里不断地积淀、编结,形成了不仅仅是眼睛看到的那个东西。所以,应该看到传统的诗文当中不仅仅是语言的美,它还有很多内在的东西,有很多我们观看世界的,我们东方美学的方法。我们如何让这些方法活过来,让大家了解,让年轻一代了解,我觉得这是我们接下来做很多节目可以进一步思考和改善的地方。
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的不仅仅是背诵,而且要创造,要有新的东西,要达到新的高度,这一点非常重要。所以,我们为什么说传统艺术是一种根源,是我们无数次可以回访的根源。在那个根源当中,我们可以得到一种修补的力量、更新的力量。这个非常重要,而东方的艺术是有这个东西的,希望大家关注。
艺术教育者要像工匠一样劳作,像哲人一样思考
艺术教育者是人类灵魂的双重工程师。履行职责的过程中,所遇到的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社会所寄托的希望。
中国美术学院的校训仅八个字,「行健、居敬、会通、履远」,这就是艺术工作者的自我要求。「行健」,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所以,艺术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有一种阳刚之气,不能萎靡不振、唯唯诺诺。作为一名艺术教育者,要有哲匠精神,即像工匠一样劳作,像哲人一样思考。
来源|新华网
编辑|张同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