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呀,展信则吾思至~
半个月来,我给你写了将近一万五千字的信。
(扫码查看惊奇短信合集)
我已经开始幻想写一年的话,就会有三十多万字的诡异想法合集了……
不知道你对最近对「文科生过多或可是陷入中等收入国家陷阱的原因」这一观点有所耳闻?
今天我就想跟你分享我的想法~
我的想法其实挺简单的——其实我国的文科生和理科生们都根本没有达到能谈谁误国谁利国的资格……
现在常见的一种说法是:文科就是死记硬背。
有人管这个叫偏见,不过我以一个过来的文科生来讲,这个就是事实。文科就是死记硬背,大大方方承认就好了。
只不过,还有另一个事实就是,理科也是死记硬背,其实大大方方承认也就好了。
当年高中的时候,我以数理化生都接近满分的水平选择了文科,后来高二的时候去做了下当年高考理科生的高考题评估差不多在 550 分左右,高三的时候去参加了下奥数拿了个二等奖。结论就是,高中文理只有「死记硬背事实类知识」与「死记硬背程序类知识/解题思路」的区别。
当然,教育学理论(布鲁姆教学分类法)中人类学习的六个从低到高的认知技能点中,以死记硬背为最初阶技能,向上依次是理解、应用、分析、评估、创造。想在高考中不用花那么大力气就能大杀四方,基本上认知能力需要到「分析」这个段位。
只不过越高阶的能力就越需要氪金。以现阶段我国纳税人能挤出来的钱,很难撑得起北欧式的中学教育。所以死记硬背的本质嘛,就像是手动挡汽车——挂挡挂不上去的话,那就在一档猛踩油门,只要踩得足够猛时间足够长,汽车还是能跑到终点的。
中国的现代教育有两个祖师爷——普鲁士和苏联。前者搞大众教育就是为了扩展军工和军队以便(德意志贵族和他们的朋友们)称霸欧洲,后者就是为了扩展产业工人队伍以便(苏联领袖和他们的朋友们)称霸世界。这类教育其实就强调两个点:标准化、服从。
想这样做就不要问为什么,不要有问题意识,听话,乖。我还有很多话想说,但惊奇短信不是论文,我以后慢慢讲给你听。
因为,我怕再多讲,你会焦虑。而下面才是我真正想分享给你的:
你要对人类的坚韧充满信念。我们的惊奇感与好奇心不会被损耗,只会被压抑。压制得越久,反弹也就猛烈。
最近一年关于「打工人」的自嘲和群嘲甚嚣尘上。我觉得是好事。因为至少现在「打工人」能通过与那些不愿意再做打工人的老板们的近距离接触中,意识到自己是「标准化与服从教科书般的打工人」,而我们的父辈在为一对叫「祖国与人民」的CP厂子里做一辈子打工人的时候,却并不觉得自己是打工人。
觉醒的好奇心会带着咱们走向多元化的社会,爆发的惊奇感会让这种多元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标准化与服从本身没有问题——前提是它们是诸多选项中的一种。我尊重所有「选择」服从标准化流程、「选择」以做题的方式在做题圈里获得掌声与鲜花、「选择」单纯从努力而非效率中获得「满满收获感」的那群人。但如果出于某种不可抗力,咱们、咱们的后辈只有这一种选项,那我收回我所有的敬意,然后抽出我的战刀。
人文博雅通识,不是文科生的专属,而是现代公民的最低配置。
科学素养精神,不是理科生的专属,也是现代公民的最低配置。
当文科生嘲笑理科生没有浪漫与风度时,这种嘲笑本身就损害了人文学科赋予我们的善良与宽容;当理科生嘲笑文科生没逻辑时,这种嘲笑本身就是逻辑思辨力差的表现。
而同样还有那些没有或不太可能出现在教科书里的东西:仰望星空的勇气、责任感、宽容、追求美好的不懈努力、对自由与正义的坚守。
这封惊奇短信我还发给了除了你之外其他 3186 个独一无二的灵魂,曾经有一个忧心忡忡的灵魂问我关于「在全民内卷的时代,如何看待家长不得不送孩子们去课外补习让他们的童年不幸福」这件事。我这样回复她:
「在我眼里这看起来就像:一个家长丢西瓜捡芝麻,一堆家长跟上杀鸡取卵。西瓜与鸡是那源源不断地对未知事物敢于知道的勇气,芝麻与卵是那几道超纲的解题技巧。只要小孩子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不被抹杀,补习班那点儿东西高中一个月就能抹平差距。真的要是哪天所有家长都意识到呵护好奇心的重要性时,才是你的孩子面临最激烈竞争的时候。」
今天的信写得匆忙,前后思路跳跃幅度大,且篇幅有限没法保证严谨,不过我相信在我心中独一无二的你,会懂我的意思~
——船长
2021.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