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古典学研究
古典学研究专致于研究、解读古典文明传世经典,旨在建立汉语学界的古典学学术园地,促进汉语学界对中西方经典和其他传统经典的再认识。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内蒙古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  ·  内蒙古高院公开遴选10人,2月21日起报名 ·  9 小时前  
内蒙古市场监管  ·  内蒙古地理标志保护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  昨天  
内蒙古市场监管  ·  内蒙古地理标志保护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  昨天  
内蒙古市场监管  ·  内蒙古地理标志保护工作取得实破性进展 ·  昨天  
内蒙古市场监管  ·  内蒙古地理标志保护工作取得实破性进展 ·  昨天  
内蒙古政府办公厅  ·  2024年内蒙古累计兑付惠企直达资金13.7亿元! ·  昨天  
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  过大年 闹元宵 | ... ·  昨天  
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  过大年 闹元宵 | ...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古典学研究

号外 | 2021年通识教育联合暑期学校来了!

古典学研究  · 公众号  ·  · 2021-05-04 09:00

正文


听说今年北京大学暑期学校有点不一样?

是的!没错!

2021年通识教育联合暑期学校

来了!

在这里

你将有机会跟随

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

中山大学、浙江大学等的通识教育名师

学习丰富多彩的通识课程

领略知识的魅力




项目概况

近年来,高等教育界一直在探讨通识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不断探索深化通识教育改革。2015年,北大、清华、复旦、中山四所高校共同发起成立“大学通识教育联盟”,开启了中国高校通识教育的合作与共同探索。 2021年,北京大学联手多所通识教育联盟高校,设立面向全国高校师生的通识教育联合暑期学校 希望打造一个全国性的通识教育交流和学习的平台。本项目邀请大学通识教育联盟中 广受欢迎的通识课程教师 授课 ,促进通识融通,涵育通识文化,培养通识之才。


项目内容

通识教育联合暑期学校项目纳入北京大学暑期学校管理。2021年,项目共推出11门2学分的课程。


考虑疫情因素,今年项目拟采取线上授课的方式。修完课程的北大学生可直接获得学分,非北大学生可获得北京大学暑期学校官方成绩单,凭成绩单向本人所在学校申请转学分。详细课程大纲请见北大暑期学校官网(http://summer.pku.edu.cn/)的下载专栏。申请程序和收费办法请见http://summer.pku.edu.cn/enrollment.php 和官网通知。
项目时间在7月5日――8月8日之间,授课学时与课程学分一致,2学分对应30-32学时。具体课程信息、开课日期及节次安排见暑期学校官网通知。学生选课在5月10日-6月25日。


课程介绍

庄子哲学


授课教师: 郑开(北京大学哲学系)

分: 2

课程简介

庄子是中国哲学史上最有特色的人物之一。其独特的关于人生和世界的思考,以及生活方式的选择,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本课程将打破庄子内、外、杂篇的分野,系统梳理和分析庄子究天人之际的深邃哲学思考,其中包括对宇宙与生命、名利与人性、理性与灵光、伦理与政治、秩序与混沌、审美与自由创造等重要问题的理解。同时希望借助于中西方思想文化之比较视野、道家与儒家对话的关系,展现庄子哲学的丰富性与独特性、深刻性与消遣性。

教师简介

199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宗教学系,哲学博士。现任北京大学哲学宗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哲学教研室主任、北京大学道家研究中心主任。曾获北京市教学一等奖、北京大学十佳教师等。著有:《道家形而上学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德礼之间——前诸子时期思想史》(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庄子哲学讲记》(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道家形而上学研究》增订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道家政治哲学发微》(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The Metaphysics of Philosophical Daoism》(London&New York: Routledge, 2020)等。发表专业论文数十篇。


儒学与中国社会


授课教师: 干春松(北京大学哲学系)

分: 2

课程简介

了解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社会的关系,以及家国天下的理念,讨论儒家在近代以来的命运,及对于未来中国和世界的可能影响。

教师简介

哲学博士,教授,多年讲授儒学与中国社会与现代中国的建立等通识课程,广受学生欢迎。


世界文明中的科学技术



授课教师: 周程(北京大学哲学系)

分: 2

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以世界科学技术活动中心的变迁为线索,着重介绍自古希腊以来世界史上各科学技术活动中心的兴起和衰落的过程,并尽可能地阐明导致这些中心兴起或衰落的社会原因。旨在让学生了解世界科技文明的主要发展进程,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大国崛起所产生的影响,借以拓宽学生的认识视野,提高他们的综合文化素养。

教师简介

东京大学研究生院综合文化研究科交叉科学系(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室)博士。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院长,中国科协-北京大学科学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科学技术史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常务理事、科学文化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常务理事、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科技方法论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创新战略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自然辩证法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自然科学史研究》《科学与社会》编委等。曾任东京大学尖端科学技术研究中心科技政策室外籍特聘研究员,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副主任,早稻田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留学中心客座准教授,东京大学教养学部兼职讲师,北京大学科学研究部副部长,医学部公共教学部主任等职。


荷马史诗的伦理学

授课教师: 陈斯一(北京大学哲学系)

分: 2

课程简介

本课程旨在讲授荷马史诗的伦理学思想,以荷马的《伊利亚特》与《奥德赛》为重点文本,结合现代研究文献,在精读文本的基础上,理解并讨论这些作品所包含的伦理思想,并以此为切入点,了解古希腊历史、文化、哲学的一般特性。

教师简介

北京大学哲学系学士、硕士,剑桥大学古典学博士,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伦理学教研室助理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从事本科、研究生教学5年,主要研究方向为古希腊哲学、文学、历史、基督教哲学、伦理学、政治哲学,著有《从政治到哲学的运动:解读》、《荷马史诗与英雄悲剧》,发表中英文论文20余篇。


中国古代文化


授课教师: 廖可斌(北京大学中文系)

分: 2

课程简介

本课程拟分若干专题,比较系统地介绍中国古代文化的各个主要方面,使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整体框架、基本特征及当代意义有基本了解。本课程注重介绍中国古代文化相关知识,同时强调问题意识、比较视野、当代视角,即从中国古代文化的历史现象中提炼出若干问题,注重中外文化特别是中欧文化的比较,探讨中国古代文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及其当代价值。

教师简介

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主任。入选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曾为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法国社会科学研究院访问学者。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和研究三十余年,主要研究领域为明代文学、古代戏曲小说、中国古代文化等。曾承担国家社科基金等科研项目。出版著作10余种,发表论文100余篇。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作为第一完成人承担的项目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承担北京大学《中国古代文化》课程教学12年,每年选课人数180人左右。


公共组织管理


授课教师: 田凯(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分: 2

课程简介

公共组织管理是国际上公共管理、社会学、经济学等多个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是典型的跨学科研究领域,涉及社会科学的诸多学科门类。本课程将立足国际前沿,系统讲授公共组织的结构设计、激励机制、领导力的开发与培养、决策制定重要内容。本课程强调训练学生把理论知识与经验现象相结合的能力运用,一方面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经验现象,另一方面要求学生能够从经验现象中抽象出研究的问题和理论。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应该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形成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做出高质量的经验研究成果。

教师简介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兼MPA教育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长。英国牛津大学太古(Swire)访问学者;美国斯坦福大学富布赖特(Fulbright)访问研究学者。他在政府管理学院用中英文为本科生、研究生、公共管理硕士(MPA)、国际英文项目公共政策硕士(MPP)、国际公共管理硕士(IMPA)讲授组织行为的相关课程。他获得的主要奖励包括:北京大学第十五届十佳教师(2010年)、北京大学方正奖教金(2009年、2015年)、北京大学第八届创新教与学论文大赛一等奖(2019年)、  北京大学第八届创新教与学应用大赛一等奖(2019年)、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08年)、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2002年)等。


《资治通鉴》导读


授课教师: 姜鹏(复旦大学历史学系)

分: 2

课程简介

把《资治通鉴》放入时代背景,讨论它的诞生机缘、文本特征及其思想内涵,并进一步探讨历史书写的本质。

教师简介

历史学博士,现任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开设本科生基础必修课程“中国史学史”、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资治通鉴》导读”等。著作有《北宋经筵与宋学的兴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稽古至治:司马光与》(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等。2018年被评为复旦大学“年度通识核心课程优秀教师”。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导读


授课教师: 郁喆隽(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分: 2

课程简介

德国思想巨擘马克斯·韦伯在20世纪初,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发现了欧洲文明进程中宗教信仰对近代资本主义诞生做出的特殊贡献,从而提出了不同于马克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历史发展观,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引人深思的文化、社会和宗教学问题。本课程将以对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深度阅读为基础,让学生对韦伯的宗教社会学研究有初步的了解,进而深入思考文化与社会互动的基本关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培养独立思维精神。

本课程被评为2016年上海市精品课程,2017年国家在线精品课程,同名慕课已有超过6万人注册选修。

教师简介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宗教学系副主任,德国莱比锡大学哲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西方哲学与宗教学。他长期关注公共领域与市民社会理论,著有《神明与市民:民国时期上海地区迎神赛会研究》(上海三联书店, 2014 年,上海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获奖著作类二等奖),翻译了哈贝马斯的作品《在自然主义与宗教之间》(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年)和《对于缺失的意识——一场与哈贝马斯的讨论》(商务印书馆,2013 年),马克斯·韦伯的经典名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8年)。2014年获评复旦大学“毕业生我心目中的好老师”。


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


授课教师: 刘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分: 2

课程简介

本课程以艺术史为核心,多方位、 深度讲述文艺复兴历史及其对现代文明的启示。

什么是“文艺复兴”?为解答这一问题, 本课程探讨14至16世纪遍布意大利半岛的主要艺术运动及其背后的人文主义思想。主题包括:通识( 博雅)教育的起源,古代文学与艺术的复兴,“ 文艺复兴人”与意大利人文主义,艺术与科学、政治、宗教、神话、哲学的关系等。借助大量视觉材料深度赏析文艺复兴重要艺术家与建筑师的代表作品,包括早期文艺复兴画家马萨乔、雕刻家多纳泰罗、建筑师布鲁内莱斯基,“文艺复兴全才”阿尔伯蒂、列奥纳多、拉斐尔、米开朗琪罗,以及威尼斯画派重要代表人物提香和乔尔乔涅。通过案例分析着重探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的统一,以及意大利文艺复兴对现当代文明的重要启示。

清华大学新雅书院自2017年开设“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本科通识课程。2020年12月,该课程经清华大学教学委员会审议决定,被授予“清华大学精品课程”称号。

教师简介

清华大学建筑学学士,美国马里兰大学建筑与城市学硕士,2005-2011年在普林斯顿大学艺术与考古学系攻读文艺复兴与巴洛克艺术史,获哲学博士学位。2010-2011年获德国马克斯·普朗克艺术研究所奖金赴罗马修学。2012-2013年成为哈佛大学意大利文艺复兴研究中心“安德鲁·梅隆学者”,其间获美国盖蒂基金会“连接艺术史”项目资助,与哈佛中心联合创办了专为中国学者订制的文艺复兴研修计划,并担任“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与艺术之统一”研修营联席主任。2018-2019年为哈佛燕京学社特邀学者。2019-2020年为美国盖蒂中心高级研究员。现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新雅书院任课教师。于国际权威文艺复兴研究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多次受邀在国际学术会议发表主题演讲。连续数年为《新知》、《爱乐》、《Esquire China》等刊物撰写书评、访谈、艺术和音乐专栏。


维吉尔《埃涅阿斯纪》


授课教师: 王承教(中山大学博雅学院)

分: 2

课程简介

“维吉尔《埃涅阿斯纪》”是中山大学博雅学院“西方文明体”课程模块的核心课程之一,与“荷马史诗”及“但丁”等课程共同构成西方史诗传统系列课程。该课程细读《埃涅阿斯纪》文本,考察历代尤其是近现代重要注疏意见,并兼及这部史诗在西方文学史中的接受。课程有三个目的:一是理解维吉尔的写作目的;二是大体掌握维吉尔作品的解释史和批评史;三是从文学史的角度理解维吉尔对西方文明尤其是文学的奠基性影响。

教师简介

中山大学哲学博士,2013年环球时报公益基金“希望英才”青年学者,2014-15年剑桥大学古典系访问学者。现任中山大学博雅学院副教授,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古罗马文学、哲学与宗教。长期教授拉丁语、维吉尔、西塞罗等课程,主编“维吉尔注疏集”。


但丁与《神曲》


授课教师: 朱振宇(浙江大学外语学院)

分: 2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