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白云仙院
此时正是修行时!关注白云仙院,从这里开始遇见你的信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上海科创汇  ·  申报|金山区2023-2024年度科技创新奖励 ·  2 天前  
天下泉城  ·  逐梦科创,共筑成长 | 我家这一年 ·  2 天前  
天下泉城  ·  逐梦科创,共筑成长 | 我家这一年 ·  2 天前  
IPO早知道  ·  禾赛与Embotech和Outsight达成 ... ·  3 天前  
财联社AI daily  ·  卖方研究火力全开DeepSeek ·  3 天前  
财联社AI daily  ·  卖方研究火力全开DeepSeek ·  3 天前  
创业家  ·  人唯一真正的资产是时间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白云仙院

古训:平,不是笨;忍,不是傻;让,不是弱!

白云仙院  · 公众号  ·  · 2024-12-30 07:36

正文



一、平: 心态平和,才会不失方寸


宋代有个宰相叫吕文靖,他有四个儿子。


一天,他对妻子说:“孩子们以后都能成才做官,只是不知道哪个孩子能继承我的衣钵当宰相。”


为了考验孩子们,吕文靖安排了一个丫鬟手持玉佩,走到孩子身边,再故意将玉佩摔碎。


结果其中三个孩子都大惊失色,跑到母亲那里述说。 唯有二儿子公著,不慌不乱,不为所动。见此情形,吕文靖便询问公著为何不急?


公著说:玉碎已成事实,惊慌着急都没有用,为何还要着急?不如接受现实,不去想它。


吕文靖听后,告诉妻子,二儿子以后能做宰相, 后来,孩子们入朝为官,公著果然官至宰相。


吕文靖虽有信心将自己四个孩子培养成才,却也不知哪个孩子更具沉着稳重的宰相品质。 面对价值不菲的玉佩被摔碎,孩子们的不同表现,正是他们内在心态的反映。


从人的角度来说,大家都很接近普通人,但能取得很好成就的人,他们往往保持很平常的心态。


心态是人们成事的关键,若一遇问题,就乱了心神,自然无法保持头脑冷静,做出正确判断。


唯有心态平和,处变不惊,才能做事游刃有余,成就自己。


遇事不慌,临危不乱的人总能在重要时刻保持平和镇定,而这份内心的沉稳才是日后成事的关键。


二、忍: 忍住苦处,才可成就大事



秦末汉初时期,张良无所事事地在下邳街头闲逛,当他走上一座石桥时,遇到了一位老人。


老人看着张良,突然把自己的鞋子丢到了桥下,并叫住张良,让他帮自己捡鞋。


张良看老人年岁已高,便下桥去捡, 捡起鞋后,老人却不接,反而伸出脚来,要求张良帮自己穿上,张良虽然有不满,但憋住怒火,还是照做。


老人感慨一句:“孺子可教矣。”


然后告诉张良,五天之后在这里见面,他会有东西送给张良。


张良五天后来,见到老人,老人却非常生气,指责张良不应来得比自己晚,便要求他五天之后再来,才给他东西。


五天后张良很早就去了桥上,可老人仍然比他早,老人再次要求五天之后见面, 这次,张良干脆凌晨夜里就等在桥上。


老人来时发现张良比自己早,很高兴地将自己呕心沥血撰写的《素书》交给了张良,并告诉他:“认真研读此书,你将有辅助君王的才能。”


之后,张良便靠着素书中的谋略,帮助刘邦夺得了天下。


能忍,是做成任何事情必要的素养。


张良愿意忍受一个陌生人的纠缠,毫无怨言地帮助老人,最后三次前往石桥见老人,足以看出张良的忍耐力和善良。


这才获取老人的信任,让老人将自己的毕生心血《素书》相赠,最终学得匡世之才,成就伟业。


《曾国藩家书》中指出成功的秘诀:“一是超世之才,二是坚忍之志,坚忍一时,则保全必多,一时不忍而终身惭矣!凡事当有远谋,有深识”。


忍耐是处理一切事情的法宝,有了忍耐,古今的能人贤士,才能成就一番伟业,才能历练出卓尔不群的自己。


要想做成大事,忍耐必不可少,关键时刻更要懂得忍耐。凡是深谋远虑的人,必深知忍耐的意义。


三、让: 能够让步,才得一团和乐



《菜根谭》中有说:“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食。”


做人做事谦让他人是一种智慧,学会让步,宽以待人,不仅能化解干戈,还能为自己留出后路。


一次左宗棠带兵打仗,路过一个茅舍, 茅舍上挂着一块牌匾,牌匾上面写着“天下第一棋手”。


左宗棠平日喜欢下棋,经常和同僚切磋,是一个下棋高手,看到有人妄称“天下第一棋手”,满心不服, 于是便走进茅舍,和茅舍主人对决。


他们连下三局,左宗棠皆大获全胜,便笑着要求茅舍主人拆下牌匾, 随后,左宗棠便自信满满地离开了,没过多久,左宗棠班师回朝,又路过茅舍,发现牌匾仍在,便进去再找茅舍主人对决。


可这次左宗棠却连输三局,不解地询问茅舍主人,为何能够进步这么快?


茅舍主人回答:“上次您有任务在身,要率兵打仗,我不能挫您的锐气,如今您已得胜归来,我当然要全力以赴了,当仁不让。”


听完之后,左宗棠满心敬佩,输得心服口服。


真正的高手不一定要用“赢”来证明自己,拥有谦让别人的胸怀,不仅能化解一时的矛盾,更能在为他人着想的善良中,赢得一团和乐。


正所谓:“处世让一步为高,待人宽一分是福。”


生活中,懂得谦和让步的人,能为日后留下更多发展的空间,懂得宽以待人,才能为自己积攒更多福气。


常言道:“心平能愈三千疾,心静可通万事理。”


平和的心态是化千般愁苦的良药,是解万种纠结的妙方。


选择平、忍、让的人生智慧,做人处事,多一点沉静,少一点喧嚷,多一分平和,少一分焦躁。


让忍耐容纳世间不平,熬过尘事磨炼;用谦让化解针锋相对,留下一团和乐。






























































































































































































































































































































































以“道”相通,未来世界宗教革新(人类和谐共存)纲要性探析


首先阐明,人类存在“概念固化”的共性弊端——人为设定一个概念,就概念而概念,限于概念之中,错失对事物真相和自然大道的完整认识与实践,不能有效解决实际问题。


以此,对待“概念” 应当遵循“立足本原,着重内涵,与时俱进,动态变化,解决问题,实事求是”原则。本文“宗教”及“道教”概念即如此,并以道教思想为基——大道相通,就未来世界宗教革新(人类和谐共存)进行纲要性初步探析,体现出“道”本身“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无所不在”的内涵特征以及宗教“继承传统、与时俱进、生存为本”的革新观,简述如下:


1、科学、民主是历史进步的产物,和谐、自由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但是,历史今天,人类生存面临重要问题:人本侵犯自然,物欲腐蚀心灵,多元各自政,信仰错乱方向……使得科学脱离人文,民主徒有虚名,和谐无从奠基,自由异化泛滥……人类生存所有问题归结起来表面看已经造成“天怒人怨”,实质则为“心灵劫难”。


2、宗教以探寻宇宙、生命、社会真相为本——唯有发挥宗教心灵导向、化解及抚慰作用——教化心灵,启发智慧,鼓励自由,约束放纵,消除愚昧,拯救狂妄,与政治、法律等社会诸多机能协调统一,促进构建人神共治,才是人类社会最终出路。但是,宗教内涵与形式两方面同时需要传承革新,与时俱进,以体现人文与科学、精神与物质、信仰与修炼、智慧与道德、治国与平天下相统一,而辩证处理宗教“教化”、“教会”及其与社会、国家、民族对应关系,探求并致力于实现人类生存之身心自由。


3、“人神共治”不同于历史上狭义宗教凌驾于政治之上的政教合一,而依据信仰、修炼与秩序管理的统一进行设定——立足自然整体观,既是原则,又是方法,还是目标,在精神纯美与世俗需求之间建立平衡,实现人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就是说,以人、神、自然共同智慧立足解决人性弊端,实现信仰、修炼、道德、良心、法律、秩序、民主、制衡等一系列社会目标的完善管理。


4、无论个体的人,还是社会群体,唯以“天、地、人”三道(规律、原则、方法)制衡才能够实现“人神共治”——“天道”代表心灵(心性)修炼,符合自然大道,“地道”代表不同地域、民族、国家历史传统,“人道”代表当前社会世俗需求。遵从三道统一,使得人类在满足世俗需求和拯救灵魂之间建立平衡能够实现。


5、面对人性“概念固化、执偏概全、欲望过度、元气损耗、言行不一”的共有弊端,人类遵从三道统一即在真理与邪说、正义与邪恶之间做出选择和平衡——培本固元,扶正祛邪,造福人间,减少灾难,体现出天有好生之德。


6、当前宗教及整个人类出现问题积弊已深,非“多元一统”不能解决问题。多元化的思想混乱——“百家争鸣”时代如何实现“一统”?唯有宇宙之“道”贯通天地,贯通万物,贯通多元化思想,冲破概念固化,萃取内涵实质——实施革新,才能够在人类文明的继承中糅合当今成就得以实现——既尊重生命个体、各文明及宗教“多元”存在,又使生命个体、各文明及宗教回归(遵从)同一大道真理,并且在一定范围内实现民族、国家或共同体的“一统”。否则,各自站在自我立场,各自服务自我利益,只能导致意识形态和社会秩序的混乱。


7、革新在于应用。应用在于适宜。适宜在于立足现实,体悟大道,传承历史,糅合文明,开拓进取,不拘一格,相对圆满有效解决人类当前及未来存在问题。


8、道教以宇宙之“道”为最高信仰和教化依据。“道”做为万物诞生的本原,不仅是意识形态的概念存在,而且是超越意识形态的客观独立存在——其前者存在远远不能够真实反映后者,决定人类现实问题永远需要不断调整、补充和完善。所以,“道教”做为现实生活中的一种客观独立存在,远大于概念存在,不应被概念束缚和局限,而立足真实体验及当前状况,并以历史传统为依据,做以调整、补充和完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