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水库线下
童话般的美丽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成都本地宝  ·  中国将与萨摩亚互免签证! ·  昨天  
半月谈  ·  一飞机在菲律宾南部坠毁 ·  19 小时前  
成都发布  ·  全文发布!2025年四川省政府工作报告 ·  昨天  
成都日报  ·  95.10亿!刷新双记录!成都全国第三 ·  2 天前  
成都日报  ·  95.10亿!刷新双记录!成都全国第三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水库线下

模拟人生4对青春期的教育作用3.5

水库线下  · 公众号  ·  · 2019-01-28 09:25

正文

接上文:上一篇谈到了家里来了客人,但是那个客人很不客气也不懂教育该怎么办。

小孩一般思维简单,哪怕是儿童也不算复杂。异常出现往往会代表着某些目的,一般会有以下几个。

1 :突然寻求父母关注——你要找到不同情境下寻求关注的点,在那些很常见的情况下你也知道孩子会寻求你关注,比如说人流拥挤的时候。你要找的是“没有危险,也没有长时间无互动或缺乏陪伴”时突发的寻求关注的情况。

注意:同一个异常可能是由原本就是不同情况的环境组成,比如说你观察到的一个异常实际上来源于 “三人环境”,而另一个异常来源于“三人以上环境”,虽然他们表现方式一致但并不是一个情景,所以你必须找出逻辑,想办法分析出情况。

所以在当前年龄段内的时候去解决会相对容易,因为变数较小,相比跨阶段传递扭曲的额外内容少(这里听上去跨阶段是一个瞬间过程,实际并不是这样,但的确会在几个月内高密度转换,想成一个转变时间点会比较容易你思考,也不会太多影响具体结果), 关键是,整个情景的总量也比下一个阶段少 —— 到了青春期,其面对的情境总量已经越来越接近于成年人,所以如果这时他已经偏差特别大,那么你穷尽所有运算能力都无法进行合理推演, 因为逆推演所需要的推理运算量要比对方产生结果的运算量大上不止十几倍。所以你在对付幼童的时候可能还只需要两三天推理(不含观察),精确对应儿童的时候可能就需要一周至两年(观察时间也会延长)对付接近青春期的孩子则可能已经是无法较为精确的可完成任务了 ——所以一旦接近青春期,原来的不理想等式被“全面修改”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单项都很难),至少对于改造者是地球人来说是这样。

也许未来的人工智能和计算机辅助决策可以缓解这一点,我相信近未来应该会出现一个类似上述内容的 “育儿计算机辅助决策手机 APP ”出现,只是它的智能化程度还不会太高,不过即便是方便检索的资料库和提示,应该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如果你准备一些工具的话会方便一些,但是由于我是非专业人士,我在这个 “行业”也仅仅是玩过,起因也仅仅是因为我在朋友这边玩,然后观察了很多小孩与家长……然后他们对付不了很多小孩,然后我就说“我试试”,结果是很快解决了问题……

这就导致我的很多工具或者思路其实和教育没啥特别大的关系,如果要我推荐你使用的教育工具,尤其是在这个问题上 ……

我推荐你去买一个软木板 + 白板 + 大量磁贴——然后?然后你看过美剧么?就和警局办公室里面做的那个“线索关联黑板”一样。各种线和涂涂画画,以及犯人照片之类的都钉在上面(我其实也不知道那个东西怎么用,但是我自己摸索一下也就差不多会了,虽然你也可以用思维导图软件代替,但是软件操作会有点反直觉,用在操作上的心思太多,不利于边做边思考,所以尽量还是使用方便的实体工具)。

至于要推荐书,我主要思路其实也就两个。

《发展心理学》(注意用买教科书类型的,通俗读物经常骗人,而且发展心理学的教科书版本不难看懂,反倒是通俗的那些说的玄乎其玄的)

上一本如果还觉得和教育有关系的话,下一本你就要做好心理准备了 ……

杨崇辉 的《侦察方法论》,对 ……是一本侦察学教材……不难看懂,但是前半部分还是比较枯燥的(这本书不太好买,存货比较少,电子版也只有付费的,而且看起来质量不是特别好。虽然同类书其实也有,而且有时候标题看起来更有吸引力,但我个人觉得这本还是最容易理论结合实践的,其他的常常只能看懂表面而不知道怎么用)

当然,看的时候虽然可能枯燥,但等你玩上那块 “线索板”的时候就很有趣了。

细细看完这本书大概要一周, “默认忍受值”较低的朋友可能第一次阅读的收获会小很多(有兴趣除外)。如果你工作后需要强行学习的机会不多,那么你的默认水平很可能会和你初一初二的时候相同或略低一些(我看除非过了更年期,否则一般差不多)。

这两类书其实就是我主要的思考解找到问题的 “范围”或者解决问题方法的基调 ……剩下的基本是观察,观察和观察。

(当然别觉得太难,实际上只要保持这方面意识就可以了,不用一定做的这么狠,尤其是一开始就尽可能减少错误的情况下 ——但是也要记得注意时间,观察和执行计划都需要时间,所以这也就意味着你最好注意观察的时间越早越好,这样可以在发现问题后争取更多机会改进,跨阶段后同样的纠偏方式可能会部分无效化。)

当然,用奇葩办法也会有奇葩后果,对付基本正常的孩子,这种方法找问题没什么用,但能解决一些至少是普通机构老师不能解决的问题(很多老师粗略的知道问题,但是想不到解决办法)。

也就是不能给健康人治病,只能给病人治病(没有 “养生保健”功能,虽然我不是很理解为什么要给小孩“保健”,因为我觉得这些提高或者说“保健”,即便成功,带来的效果通常只能说是统计学上也许有区别……而且在测试一个手段的时候,进行统计的人所能提供的条件稳定性和安全规则一般远远超过至少是普通教育机构的水平。这就好像虽然有个实验室能够生产一种保健品,在大规模情况下可以提高一点长寿概率。实验室的生产条件和配备的实验人员与医生是顶尖的,而你日常能买到的这个保健品却是工厂在臭水沟旁边做出来,并用祖传老中医来执行治疗过程……办学条例只能保障最基本的东西,毕竟很多所谓的“先进天才方式”连学界都未必闹的明白,而且几乎买到的都是骗……还不如把这个钱省下来,以后用来在学校里打点关系之类的,我感觉性价比更高而且风险小得多)。

2 :更改现在状态下的保护者。

比如说在一些特定的条件下,当然这里的特定条件不包含你要揍他,然后他躲到妈妈后面去(其实这也不太好,说明夫妻两人对同一事件的判断可能常常高度不一致,但这很少是大问题,除非太过分 ——例如说在极为严重错误后依然躲身后,而且对方还继续提出反对意见)。

例如按照上面多人在家的例子,如果小孩在某一时刻(尤其是大家坐在一起的时候),挣脱或者想要挣脱原本照顾自己的人并走到另一家庭成员身边, 这就可能会有一些问题。

当然这不是说所有此类行为都不对,因为这会有很多原因导致同类情况发生 ——比如说另一家庭成员手里有好吃的,好玩的或其他干扰因素。

但一般来说,如果你能重复观察到近似情况下普遍出现同类情况,而且 “响应”速度很快,那么你就越有理由怀疑是不是出了问题。

到了孩子都已经 “非常熟悉这个讨厌的环境并且能快速下决定从一位保护者与照顾者身边离开”的程度时,通常问题应该有些时日了,而且至少小孩子觉得特别讨厌,虽然周围人可能不会觉得这是个严重问题,甚至有些家长会挺开心的。

其实我还有很多个类似的 “常规注意点”,但回头想了想:这些注意点即便说了,大部分家长在新手时期也不太可能把这些现象有效的和干扰信息分离开,反而可能造成误判并浪费时间。

而那些已经自我学习过或者赶紧补课的家长,只要稍微使用一下我在第一条里的办法,也未必一定要看刑侦那本书(发展心理还是看一下比较好),也是能够快速自我发现这些有标志性的现象的。

当然,我知道各位(尤其是现在是父母的)很关心一个问题:操,说了这么多,但是刚才提到的例子该怎么办?我总不可能拒绝一切客人,没有客人也对小孩不好,可是客人来了吹自家孩子我不表示一下对大人之间的人际关系也不好啊!

(的确,现代社会里这成为了最大的 “奇葩奖惩思路”的重要来源)

很显然,我们是有办法既结合大人特点也满足小孩子对于稳定环境的要求的。

也许有些人会想到:我可以和来的人说一下一些教育知识?提醒他不要这么做?

想一想我第一篇文章的内容吧,人家就算觉得有道理也只有极小概率会接受,这不仅仅是教育问题,也是个面子与权力差序的问题 ——即便对方是在你的地盘里,对方也不会轻易让步的,而你也不可能任何时候都亮出大炮,再说有时别人的大炮还比你更大。

方法其实很简单,而且很有效 ——大人和小孩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所以我们经常可以既满足小孩的需求又可以更好的满足大人的欲望。

下面的方法要分年龄阶段,简单的分法直接就是幼儿到小学二年级,以及小学二年级到初中。

小学二年级以前你都有机会抱着或者带着小孩在附近走动,而他们的需求其实非常明确 ——关注性,有的时候也表现为不希望关注被夺走,尤其是被同龄人;也不希望关注被长时间的移开。

但是大人的需求复杂许多,那么我们就可以利用大人的虚荣以及对于小孩需求把握的不足来 “欺骗”他们。

在对方吹嘘自家小孩,你需要表示赞同的时候,你可以把自己的小孩叫过来然后和孩子一起对那个小孩打招呼,注意是打招呼而不是夸奖,表现出一股 “我和你与那个小朋友玩”的架势——没错,就是你带小孩散步时碰到别的小朋友时的情况。

对面的大人会觉得 “你把孩子都叫过来了,很重视,因为你摆出这种架势不就是在用实际行动夸我们家孩子么?而且还用行动做表示”。

但实际上,我们是把我们和孩子之间的情境彻底做了变化,小孩子根本不会用对面大人的想法看待问题。对于自家小孩来说不仅没有降低关注度,反而是升高了,并且还是在 “你这一边的保护下”。

当然对面的小孩怎么样就不关我们事儿了,也许没问题,也许会因为对面家长正在兴致勃勃的满足自己的小虚荣并且观察你的 “配合状态”,这个时候对于他的孩子来说,无疑是“对面妈妈和小孩做出了一个行为,立即夺走了我妈妈的注意力……这……”

对面小孩要乱就乱吧,这和我们没有关系,这只是对面家长不懂而已 ——他日常生活中也会碰到各种“不利”环境,只是现在这个环境中有你的一份罢了。

你不告诉对方其行为的坏处,是因为你没有这个义务去承担不必要的风险, 而且对方是先做了不利于你的客观事件,你不去主动还击已经是对他的尊重以及攻击会更不划算甚至影响自己的孩子,所以任何哪怕是用最高尚情的标准下你也没有过错,你也是没有任何道义责任的 ——再说了,这么协调是因为对方觉得增进你们之间的朋友关系或者利益联系,比对待自家孩子的一个小问题来的重要,或者说对方的虚荣心也要满足一下或者争一口气。再者,这也不是完全不可弥补的事情(但是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虚荣心作祟,而这玩意儿是没有上限且很难“定价”的,所以你自己看着办)。

如果对面家长因此很开心而经常来,那就再好不过了 ——对方小孩可能会越来越害怕,虽然也可能会越来越闹腾(吸引注意力)。

但是对方小孩越来越害怕,你家孩子对于家里的安全感可能就越强,因为小孩子还是有 “地盘”意识的,能通过这种事情意识到“这个地盘我方人员全面控制能力特别强”,自然有利于小孩在家的安全感——如果你家小孩看了什么不该看的东西导致单纯的害怕妖魔鬼怪(而不是怕你死),那么这也能够降低他的害怕情绪(爸爸已经在自己的地盘上把鬼打光了),特别是你给孩子做了一些“没有鬼”的保证以后。

如果对方家小孩越来越闹腾,你还可以等他们滚了以后,给自己小孩一个预先的教育机会,告诉他哪些行为是错误的 ——就算很小,无法理解你说的具体行为的意思,太闹腾的小孩也会让你家小孩难受,所以你就很容易让小孩理解大概哪些行为是令人难受的,比如说大喊大叫。

既然对方没知识没文化没教养,那说大了为了自家孩子更好的延续中华文明,说小了为了自家孩子以后可以省点心,把这些人变成自家孩子的活体反面标本不是挺好的么?

在和我们一样聪明的拟人人工智能出现以前,我们正好可以使用这些自然制造的智能生物教学器械 ——社会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有人带领,那么从 3 岁开始就不用自学了,但一定要注意方式。

如果小孩已经是小学二年级到初中了,那么他的情况会有点复杂,所以就很难用 “一概而论”的具体操作方式应对了,如果套用上面那个形式就可能显得过于幼稚。如果对方家的小孩和你家同龄,那么对面家小孩可能会觉得“我资历比他老”——小孩很看重资历的,所以五岁小孩常说的话就是“我小时候”,十岁小孩经常说“我小时候”“我很小的时候”。

这样可能会出现不必要的麻烦。

要一定需要做什么,这个不好说,但是一般掌握一些 “不要做什么”的规律就容易了。

1 :可以说对面孩子“好”,但是要贴近客观。

这里的客观不是说评价客观,而是指着重具体事实。

比如说 “啊,期末考试考了 100 分,这不错。”然后附带一些附加动作“隔壁家小孩考了 100 分,你想不想考 100 分啊?”

无论回答如何,你的表现都是笑呵呵即可(没把握的话不要问后面那句)。

你当然是希望孩子肯定的说 “想”(如果是弱势的回答,可能是你以前有一点点做的不够好,小孩是知道你想要这个结果,但害怕付出代价)。

你在之前,就应该让孩子觉得 100 分重要,但不影响你们之间的关系。 例如说之前偶尔考了 96 分,你不要用“没考到 100 分”而生气,而应该对“这四分为什么损失,这道题目看我怎么做”来解决问题,然后对这 4 分中所包含的“做错”表示惋惜。

注意,是对这 4 分的中的做错表示惋惜——这一方面会加强你在孩子眼中的“万能”感,另一方面也是着重“我不该在这方面犯错”但同时“犯错不会影响关系而且的确有人会帮助且不会有额外损失”。

也就是, 4 分是不好的,有损失的,但是这仅局限于这件事。

这在未来很重要,实际上很多家庭里,学生努力学习是用成绩换取关注或者保持地位 ——这对于有些孩子来说能够保证成绩,但是对于更多人来说,则是掉到一定程度后就不值得在继续努力了。

这种不努力的理由很明显 —— 至少大部分父母不可能因为成绩不好而把孩子杀掉,所以对孩子的关注度是有下限的。这里也要注意关注的下限是不可能靠殴打什么实现的, 因为到了一定程度,孩子就会把殴打理解成为类似关怀的事件, 他会觉得殴打虽然不舒服但也不是最坏的事情。

这些变化带来的结局,往往就是家长因为无法继续升级 “无下限”技能而选择放弃,干脆不管了。这个时候对于孩子来说,成绩带来的作用也就几乎没有家庭内的功用了——有的时候孩子会因为一个非常慈爱和倍加关怀的老师而继续努力学习。

但是如果家长处于的是时而关心时而不关心,尤其是 “丢脸”的时候特别关心的话,那么有这样的老师也没用了,因为孩子总是会把家长放在第一位。

有好老师于是好好学习是因为家长 “对成绩放弃不管”,孩子就把这份“好”交给了老师,让老师代替了一部分在学习上的“父母给予关注”的功能。

所以很多时候一些真的什么都不管的家长还真能出学习不错的孩子,又或者是一些刚开始不管学习也不抱太大希望,只是希望孩子能识字什么的家长却也能出现 “学校里的好孩子”,父母发现后就很开心并且答应孩子继续学习的要求,不干涉(也无力干涉)时但鼓励。

很多 “再次开放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就是后者。

但是那些小学一二年级随便怎么一下都上蹿下跳,成绩继续下降还是上蹿下跳,而且是无规律的上蹿下跳,比如说开心的时候下降 10 分没大事,不开心的时候没考满分就发疯,但是对于学习却是一直“比较关心到特别关心”之间波动的家长……这些家长孩子的成绩基本上和那些反对学习的家长的孩子成绩是差不多的(反对学习的家长其实很多的,他们根本不想把孩子送进学校,还有一些祖辈也是抱持这种态度)。

这也就是为什么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家长会关心孩子哪一块,哪一块就完蛋的原因 —— 无规律和常态的奖惩只是一种有害的外部扰动而已, 有害外部扰动是无法遏制的(类似于自然灾害),所以成绩好坏并不重要。

还有,奖励无规律比惩罚无规律后果更大一些。

其实用我们最熟悉的一句话就是:奖励对人不对事,批评对事不对人(管理下属不也这样么?公开表扬私下批评,胜利说人有奉献精神,失败说某人做错了一件具体事情,除非真的是有严重的渎职事件或者特殊需求)。

这里非常有意思的一点是: 在社会上都掌握这一技能的家长,有些天然的会拿到家里用,有些在家里就是告诉他他也很难用。

我以前以为是工作压力导致的 “心情”不同导致的,压力大的人不想再想这些规律,压力小的人还能想。

然后我发现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就是有些人无论什么样的情况下都会想这些问题,甚至想到这个还能减轻压力;而有些人就是不会想,哪怕是没什么压力的时候。

我们如果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一个可能藏得很深的东西:后者这些人,普遍有反智倾向且与他的文化水平无关。

这些人烧香拜佛或者信教的比例也明显比前者高非常多,虽然只有一部分烧香拜佛的人是这样的,但是非反智的前者烧香拜佛通常不会 “许愿”,就算小时候被某些文化熏陶或者“许愿”被当作是一种惯例,是一种大家都做的仪式,那么这类人许愿也一般是“很平常的愿望”,也就是“意思意思”的意思。

后者烧香拜佛真的会给出某种要求,即便是比较平常的要求也会 “虔诚”。

大家可以在寺庙里面注意到这些人的拜佛行为是有不同的,我注意到是单纯因为我脑子里总是盘算东西,所以盘算的话题有关就能注意到相关细节。

前者类型的家长,就算是 “虔诚”的,一般拜下去的时候动作会很标准,而且极少出现“香捂在额头上”这样的动作,而且每次拜的幅度都差不多(除了几个重要的佛,这个时候他可能会模仿周围人的行为)。

后者正好相反,他们是 “在这时狂热的”,就算拜下去的动作不大,但是他们腰都会继续使劲绷着(可以从衣服褶皱看出来),更别提他们叩头时候香杆子经常贴在额头上了,几乎就是把香按在头上。他们拜佛是哼哧哼哧的,不管信不信。

当然我不可能把那些家长从小观察到大,他们岁数比我都大呢,但是我观察到了同类现象。

我们可能没玩过也看过抽卡类手机游戏,要看运气,比如说当年什么抽 “黎塞留级战列舰”,抽不到就“不能黎姐”之类的。

虽然我们或多或少都会使用一些 “玄学公式”,试图用奇怪的抽卡付出的资源比例来增加自己的运气。

但是一些小孩在抽卡时候的动作不一样,一些小孩使用玄学公式的时候是比较紧张的,尤其是使用资源消耗大的公式时。

和前者类型相似的小孩,他们在用玄学公式并且 “快速出货”(不用等待建造时间),这个点击快速出货的时候,这样的小孩要么没什么动作,要么就是左右摇晃自己。

后者的话,就是摇晃手机,而且一般是前后摇晃,也可能和手机一起前后摇晃。

学过一些肢体行为的人应该能够理解不同摇晃的意思,但是没了解过的我直接说结果:左右摇晃一般就是紧张,也就是期待。

前后摇晃一般是 “承认或同意”,所以是不会对“无意识”物体使用的——但是你出货的时候你请求谁的承认呢?

好,我们打住,我们想想一句话,我们都听过。

有人说过,外国人拜神是相信神,中国人拜神是和神仙做生意。

我们不用谈哪个更好更坏,我们应该多想想自己的事儿,这才是最实惠的 —— 所以我们应该想想,都是做生意,为什么两种人对待生意的态度不同呢?

前者那种家长拜神的时候,要么就是顺应外部环境,相信一些的就真的是在 “做生意”,不管对方地位是不是高,但是 这些家长只是要求做生意而已,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后者不是,后者特别想 “结拜”,他不是光是“我拜你敬你想和你做生意”,他是想“投靠一下”某个神仙。

这些动作为什么表示这种差异,很微妙,不太好说出来;但我相信大家都已经 “是哦,我反正就是明白了,而且特别明白”。

然后,我再一段话,你们会更加明白。

这些 “投靠”神仙的家长未必小时候成绩不好,但是如果成绩好,家里一定有一个有意无意恰好做到符合有利于完成“生活最重要行为”的教育的人,当然“最重要”对于大多数中国家长而言就是读书,越是靠近现在比例越高。

然后, 他们家里一定还有一个有意无意恰好做到不利于这个重要目标达成行为的人 ,比如说另一个上蹿下跳而且无规律的家长。

那个恰好做到有利教育模式的家长,一定至少在这个 “很重要的方面”比那个上窜下跳的人要更有话语权,哪怕在全家其他事情里做不到也是一样。

当然了,也不一定是上蹿下跳,在老一辈人中 “我完全不管” + “要考大学就要更多学费,我不愿意”的“反对”为主,而对立的正确模式的家长就可能是没反对甚至坚持继续读的,不管最后有没有读成大学,那个小孩长大以后就很可能变成那个“投靠神仙”的人。

同时那个恰好做的不对或者反对的人,一定对孩子直接关心的总量比较少 ——如果很多,孩子倒也不容易反智了,因为他得靠脑子才能活着。

这个道理当然简单: 这个孩子从小就必须在重要问题上听从一个人,而且从这件事上也只能从其中一位照顾者那儿获得正面激励,一旦做不好的话就会被反对的那个人嘲笑。

在这种情况下他当然要紧紧的扒住支持他的人,然后尽力的去做好那件事。

可是呢,在他这件事得到最终报酬能说服反对以前,这件事还没算完,因此他还是要扒着这个支持他的人。

这也就是说啊: 他取得的成就不仅仅取决于事情做的好不好对不对,它和立场反而更有关系。 一定要等到这笔交易完成,我拿到好处并且稳固自己地位以后,我才能松一口气。所以我当然要一边做生意一边尽可能的贴着他观察他,不然生意黄了怎么办?如果对面特别强而且没和我敌对,那我就显得狂热一点。这样说不定可以投靠到那边去,运气好可以借力,没借到也可以在生意过程中靠一下老大哥,好让反对的人没话说。

所以说这里的神是什么啊?其实就是原来支持他的那个人,因为在生活功能上的近似,所以那个人被衍射到了神身上去了。

这些人往往有个特点,那就是既狂热又不忠诚,尤其是下一场生意中的伙伴和对他其余方面支持的力度越大,他就很可能换掉投靠对象。

在人际过程中,我们就拿拆迁举例 ——这些人在拆迁过程中可能变成超级大孝子也可能变成超级不孝子,关键之处是看谁能帮自己拆更多。要是投靠大舅能拆更多而且大舅愿意帮他,那么他可能就把老爹丢下了,甚至把老爹的房子巧取豪夺的抢过来交给大舅。但是反过来,如果老爹还是占据优势,老爹一旦完成交易并守信的完成了交易过程,交易条款解释也比较公平,这个孩子通常会非常孝顺,至少在老爹明确失去实力并且有个临近的人可以提供相似服务以前是非常孝顺的。

这些人和第一类人,不投靠的人有什么区别呢?

说精细的,不容易说,还是一句话大家 “说不清楚但明白了”的区别。

如果说第二类人相信:全程投靠保持关系是胜利的关键。那么第一类人就是:我只要策略正确,制造合理,那么就一定能以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