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前两年在初入媒体圈的时候,写过一两篇媒体行业的观察,那时候正直媒体转型,当时很多人觉得我说的是对的。后来觉得自己观察的还是太浅了就没有继续更新。之所以写好奇心日报,是因为好奇心日报刚好是那个时候起来的,而好奇心日报的模式在日后被证明是对的。
好奇心日报(以下简称 QD)成立于 2014 年,由一财总编辑伊险峰老师创立,上线当年就是新媒体界的一批黑马。赤潮的读者都是圈内人,QD 的成绩我就不多说了,反正我知道有好多人都是心里揣着酸葡萄,咬着牙进来的,所以一定明白好奇心在业界的地位。
大多数人认为好奇心成功的秘诀来自两个部分,其一是内容好每一篇文章都想点进去看,其二是选题好总能给人一些别的媒体看不到的东西。理论上来讲,如果好奇心日报的成功是这两个因素导致的话,那应该会很快有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好奇心 Copycat 出现,但是……没有。
从 2014 年到现在 3 年过去了,内容创业已经从剩下走向寒冬然后又迎来了第二春,我们至今没有看到第二个类似好奇心日报的媒体或垂直领域的好奇心日报。
好奇心的秘密
并不是没有人尝试过想要效仿好奇心,我也曾经出于自己的目的研究过如何制作出好奇心式的内容。为了搞清楚好奇心成功的秘密究竟是什么,我曾经做过这么两件事:
1. 反向编译好奇心的文章,试图分析出好奇心文章标题和内容上的套路。
我确实因此掌握了一些写文章的技巧以及命名标题的技巧,主要是标题技巧,但是用处不大。
因为如果你仔细观察,好奇心其实是一个几乎没有爆款文章的媒体。与咪蒙、新世相,甚至大言不惭的说赤潮不同。好奇心的每一篇文章,单独拿出来都没有让人转发传播的冲动,实际上我们也很难在朋友圈看到好奇心的文章大规模刷屏。
不要觉得好奇心的选题很「特别」,连着看3个月,你还是很容易猜出他们每天要写啥的
2. 反向编译好奇心的选题列表,在知乎上 QD 的总编辑杨樱老师曾经分享了 QD 的一个选题秘诀:
后来我们给生活方式公司定了三个指标:第一,它是一个有粉丝的公司;第二,它的变动会引发所在行业的变动;第三,它在未来依然具有成长性。我们把这类公司叫做 TOP 15……
《好奇心日报》每天观察的公司约 300 家,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生活方式的大公司,共 15 家,再涉及它们供应商、合作伙伴、竞争对手,就有约 100 家。另一类是有创造力的,还未获得大量用户与声誉的创业公司或个人。他们是好奇心的代表,有专门的栏目,叫 100 个有想法的人。
300 公司列表,成为很多想要 Copy 好奇心日报的新媒体处心积虑想要获得东西。但是其实这是个烟雾弹,不要看杨樱老师说的这么玄乎。确实,好奇心能够从零摸索出这个列表非常困难,值得敬佩。但如果你是个像我一样的「抄袭者」,那么只要把好奇心最近两个月的文章扒下来简单的做下公司出现频次统计就能拿到这个列表。
然而,这是个烟雾弹,没用的。至少对于想要追赶好奇心日报的其它媒体来说是没用的,你问我怎么知道?因为我试过——
在成功反编译了上述两个我自认为的好奇心秘诀之后,我曾经短暂的在一家媒体实验了以好奇心的模式去选题和生产内容。结果是以流量为核心的各项指标不降反升。
在这一过程中,我发现了这么一个现象,其中一个令我至今记忆深刻即:
同一非独家选题、同等写作质量的情况下,好奇心的出稿速度其实远慢于其他媒体,但流量和评论反馈却好于其他媒体。
当年实验的例子太久远找不到了,我找一个本周刚刚发生的例子:汉堡王通过电视广告唤醒观众的 Google 助手来为自己广告。
恰巧这个选题,PingWest、虎嗅和 QD 都写了,发布时间依次是虎嗅 10:23,PingWest15:01,QD18:25。
但收获的反馈方面,虎嗅 1 评论 17 赞,PingWest0 评论,好奇心日报 18 评论 68 赞。
反应迟钝且活跃的评论,是许多友媒对好奇心既爱又恨的一点
这并不是一个孤例,如果你是好奇心日报的一个忠实读者,同时又是他们 300 公司 List 中的一名从业人员(比如互联网公司)因此同时订阅了许多行业内媒体。你就会发现:好奇心日报的大部分文章都比其它媒体报道的要慢一段时间,有的时候甚至会在好奇心日报上发现隔夜、隔两夜甚至隔周新闻。
我一开始以为是由于 QD 内部以近似传统媒体严格的运作机制拖累了 QD 的发稿速度,但后来我发现似乎并不是这样——再怎么说,好奇心作为一个有 30+内容生产岗位的新媒体,想要求快还是有办法的。
而且,在这些文章下面读者的评论都是清一水的「Wow,好厉害呀!」的正面评论,仿佛这些事是在发稿当天才发生的一样。
没有好奇心的人
好奇心每日发版的文章大约为 30 篇,其中独家的内容一般不超过 3 篇,深度内容一般不超过 1 篇,有大量翻译内容和伪原创内容(综合多个外国媒体信源,自己理解后写一篇)。标题是典型的好奇心体,就是凡是都要问个为什么、怎么样、会不会。质量内容一般,绝大多数文章给人一种意犹未尽和勉强将标题自圆其说的感觉,这与「没有爆款」的客观形象形成呼应。
就是这样一个媒体,给人了一个非常高质感的感觉,而且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它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我想了想,大概是比起选题,好奇心更用心的筛选了一批
好奇心并不那么的大的读者
。
因为一个好奇心足够重的人,是不会满足 QD 上的浅度内容的——他们一定会为了挖掘 QD 某篇没写全的故事而挖掘文章背后的源媒体,比如 vice、纽约客、Gizmodo、Hustle 之类的媒体……也不会意识到 Google Translate 搭载了神经网络算法之后,翻译类似纽约客人物故事报道的水平已经近似人类编辑。
再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如果一个人对某一个领域有足够的好奇心,那么他早晚应当跳出浅层阅读向单一领域更深层次的阅读进发。比如一个真正对金融感兴趣的人会迟早订阅 FT 和 WSJ,一个对互联网感兴趣的人要去看 Techmeme 和 HackerNews(还有大辉刚上线的中文版 Techmeme,http://readhub.net)。
好奇心更像是一个给中产的今日头条,它为不愿与今日头条为伍的人们找到了一个,可以不断刷新出一些美好但无意义并能刺激多巴胺分泌的地方——所以也许叫」有意思日报「更贴切,但有意思这个词听起来就没有好奇心那么中产。
好奇心日报读者的阅读主动性应该不强,他们可能对好奇心的实质内容上并没有什么预期,比如好奇心要是某天漏追了一个大型热点,可能读者也不会特别敏感。
白百何的热点,QD 就并没有追,并不是这个热点没有意思,而是这个热点太过「今日头条」,怎么写都不中产。而且,QD 也有不追这个热点自然有流量的自信。
在培养读者群的过程中,QD 制作内容的思路与绝大多数的商业、科技新媒体也不相同——它的身段其实放的更低,是一个完全从读者需求角度出发的媒体——「我不是一家商业、科技媒体,我是一家有意思的媒体,商业和科技是有意思的一部分,所以才去写商业和科技。」
这与其他大多数网站式新媒体(虎嗅、钛媒体、PingWest、创见、GeekPark)和传统媒体的思路都不一样,他们的思路是「我是一家科技/商业媒体,我要想办法把商业和科技写的有意思,如果实在没法写的有意思,就算平淡一点我也要把信息传播的价值体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