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ISIS:遍布全球的复杂网络
拥有军队、拥有领土、提供公共服务、设立监狱与刑罚制度、从事石油开采、金融业(洗钱)等产业,这些要素集于一身,似乎这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国家。另一方面,它滥杀无辜、四处征讨,活动范围不局限于其名称所在的区域,远至欧洲一样有它的身影。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指责这是一个恐怖组织(group),而许多人认为这就是一个国家政权(power),只是未被世人承认,并且从事着恐怖活动罢了。也许group与power本身并不冲突。这就是伊斯兰国,伊拉克和大叙利亚伊斯兰国(Islamic State of Iraq and the Levant)。
下图:伊斯兰国占领区及周边形势图
伊斯兰国发轫于叙利亚内战,并在叙利亚政府军和反政府军的夹缝中成长壮大起来。源源不断的武器、资金、石油供给使得其在伊拉克和叙利亚边境那片贫瘠的土地上扎下根来。伊斯兰国立足于以拉卡-摩苏尔-代尔祖尔为中心的两河流域上游,使得其有一个强有力的根据地来保护自己。然而它又不依赖于这块土地提供粮食、资金、人员。全球中下层青年、一些穆斯林富商为其提供人员、资金。同时这个组织盗取伊拉克北部的油田、从事洗钱、绑架等活动,获得了足够的作战资金。使得其不光在叙利亚、伊拉克两地作战,也把战场开辟到了欧洲等地。
下图:伊斯兰国各国武装人员数量
伊斯兰国首先是一个组织,而且是一个高度全球化的组织,不光是中东,东南亚、欧美、南亚、中亚,乃至中国的新疆都有人参与伊斯兰国,有的提供人、有的提供武器、有的提供金钱。伊斯兰国就像一个跨国公司,从全球汇聚资源,在叙利亚开疆扩土,在巴黎、巴格达、西奈半岛制造祸乱。这样一个力量,光看其占领土地是没有拥有,伊斯兰国强大之处莫过于能够通过伊斯兰教这一信仰,联系其全球的支持者,构建一个超级武装网络。
下图:伊斯兰国组织架构(引自观察者网)
ISIS组织“哈里发国”的组织架构
伊斯兰国的网络变化无常,在叙利亚和伊拉克边境地区打游击战,对其的打击亦难以找到着力点,加上美军、俄军、伊拉克政府军、库尔德武装并不团结,使得伊斯兰国可以游走于各方,生存下来。
伊斯兰教国家遍布亚欧非,首先是这些普通的穆斯林群众,尤其是年轻人源源不断的涌入叙利亚。同时,欧美社会的穆斯林年轻人,以及一些普通西方人,出于追求信仰、刺激,或者不甘心在欧美社会居于社会下层而试图通过土耳其、利比亚进入叙利亚参加伊斯兰国。
两伊战争之后,中东地区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地下洗钱网络,一些富商会利用非法组织去进行洗钱活动,而这也促进了恐怖活动赞助渠道的建立。伊斯兰国早期依靠富商通过地下网络提供的资助发展壮大。当其占领伊叙边境之后,倒卖文物、盗采石油、勒索绑架逐渐成为其主要资金的来源。而盗采石油一点就足以让伊斯兰国笑傲全球的恐怖组织,要知道其占领的伊拉克第二大城市摩苏尔是一个石油大国的重要油田所在地。而且伊斯兰国在其占领区内进行了有效地统治,并对商户进行收税。以上种种,使该组织每月约有1200万美元的收入。
下图:伊斯兰教背景的非政府武装组织控制的土地:
不光是伊斯兰国,在中东及非洲,存在着许多控制土地并进行统治的武装组织,俨然一个个政府。这些组织盘踞之处基本都是教派冲突的最前沿,包括黎巴嫩的真主党、叙利亚的努斯拉阵线、尼日利亚的博科圣地、也门的胡塞武装等等。
打击伊斯兰国,仅仅在叙利亚用兵是远远不够的,掐断外界的资源提供,还得依靠欧美国家从自己国内做起。
二、教派冲突:伊斯兰动荡之根源
众所周知,伊斯兰教有两大主要教派:逊尼派和什叶派(还有哈瓦利吉派和穆尔吉埃派(已不存)),而伊斯兰国就是逊尼派的。许多极端的逊尼派人士认为什叶派就是一种“与逊尼派伊斯兰教毫无共同点的异教”(扎卡维语)。所以伊斯兰国的一大直接敌人便是什叶派,在战场上就是伊朗、黎巴嫩真主党、叙利亚当局(属于什叶派下面的阿拉维派)。也能够理解什叶派大国伊朗只有区区50人参加伊斯兰国。教派冲突是中东伊斯兰内部冲突的最重要的根源之一,这些给伊斯兰国等武装组织的产生和壮大产生了基础:一方面提供拥有军事经验的武装人员,另一方面教派冲突剧烈的地方给这些组织存在和发展的空间。
逊尼派:
逊尼派下面有四大分支:哈乃斐派、沙斐仪派、罕百里派、马立克派。其中,中国穆斯林多属于哈乃斐派。极少数属于苏菲派,苏菲派在地图上并未显示,其诞生于也门一带,当年有马明心将其从也门带入中国,并进一步形成中国的哲合忍耶派。苏菲即“原教旨主义”的根源,某种意义上来说,苏菲并不是一个门派,更多的是一种主义,因而苏菲主义者在逊尼派和什叶派中均存在。
什叶派:
什叶派产生自第四任哈里发阿里死后,到目前形成有十二伊玛目派、伊斯玛仪派、栽德派、阿拉维派等。中国的塔吉克族是国内极少数的什叶派人群。伊朗是什叶派的根据地,其所属的十二伊玛目派中的十二伊玛目是指一位在童年时期便失踪的孩子,其长大后本应该继承伊玛目的大位(伊玛目是伊斯兰教法的权威),但是却不幸失踪了,人们相信这个孩子,也就是第十二位伊玛目会在某一天降临。什叶派的圣地除了麦加、麦地那,还有伊拉克的
卡尔巴拉、纳杰夫
、伊朗的
库姆、马什哈德
。伊拉克有超过一半的人属于什叶派。
伊斯兰世界分别形成了以沙特为中心的逊尼派和伊朗为中心的什叶派两大势力圈,两大势力圈相接触的地方便形成了剧烈的冲突,这样的地区有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也门,这些国家内部往往逊尼派和什叶派对峙。伊拉克便是代表:北部库尔德人、逊尼派;南部什叶派。叙利亚则也是逊尼派与什叶派下属的阿拉维派(阿萨德家族所属教派)相对立。两国的内战与教派之争不无关系,而伊斯兰国崛起离不开动乱的两国局势。黎巴嫩真主党是一支什叶派武装。
沙特东方省什叶派人口分布:
除了伊拉克、叙利亚,沙特这样的富国也同样不平静,沙特石油主产地东方省居民以什叶派为主,维持当地稳定是沙特政府的重要工作。巴林王室在茉莉花革命的冲击下也摇摇欲坠,正是因为王室是逊尼派,巴林的大多数国民属于什叶派。
三、乱局:中东伊斯兰世界地缘政治分区及重心
伊斯兰创立初期扩张迅速,从麦加、麦地那为中心的汉志沙漠扩张到亚欧非三洲,在穆罕默德归真后,蒙古帝国灭亡阿拉伯帝國之前,形成了四大哈里发、倭马亚、阿拔斯三个统治时间段。这是历史上阿拉伯民族统一伊斯兰世界的时期。其中“哈里发”一词便指代伊斯兰世界的宗教领袖,伊斯兰共同体“乌玛”的领袖。前四任哈里发被认为是正统哈里发。阿里死后,伊斯兰世界统治权落到叙利亚总督穆阿维叶及其倭马亚家族手中。在此之后,伊斯兰世界分裂成逊尼派和什叶派两大阵营,其中什叶派只承认第四任哈里发阿里为正统哈里发。而1258年,蒙古人灭掉阿拔斯王朝,之后再没有出现过一个真正将治权、教权都落入手中,并统治整个伊斯兰世界的哈里发。民族色彩、地域色彩超过了伊斯兰教本身。这之后伊斯兰世界形成了奥斯曼帝国、萨菲帝国、莫卧儿帝国三大穆斯林国家。突厥人、波斯人分别建立了拥有世界影响力的大帝国,但是这些帝国并没有统一伊斯兰世界。18世纪,奥斯曼帝国皇帝开始用哈里发自称,并认定自己是穆斯林的保护者,以加强奥斯曼帝国在中东的影响力。之前,帖木儿帝国(莫卧儿帝国前身)的统治者也认为自己是穆斯林的保护者,但是都没有受到普遍的接受。20世纪初,哈里发制度被土耳其国父凯末尔废除。
可以看到,阿拔斯王朝灭亡以后,中东伊斯兰世界就再也没有出现过将治权、教权统一起来,并统治整个伊斯兰世界的哈里发。无论是奥斯曼的哈里发还是帖木儿的穆斯林保护者都徒有虚名。20世界哈里发制度废除后,也就再也没有出现过这一称谓。今天的沙特国王更像哈里发:两大圣地的保护者。但是也无哈里发那样对整个伊斯兰世界的统治权。
伊斯兰国的建立,试图通过哈里发这一词来吸引穆斯林加入自己参加对卡菲勒的圣战。真正的伊斯兰教士明白哈里发的确立是有一套规范的,并非巴格达迪这样自己任命自己,这也是其利用哈里发进行笼络穆斯林的一大软肋。此外,哈里发更多是一个象征,其教权的行使依赖于乌勒玛这样的伊斯兰经典解释人阶层,治权的行使依赖于维齐尔这样的大臣阶层。哈里发就类似于“皇帝”一样的称谓,哈里发有时候有很大的权力,有时候却会被架空。
先不管巴格达迪和伊斯兰国用哈里发这个词妥不妥,悉数哈里发及伊斯兰历史,可以大致勾勒出伊斯兰世界的分区和地缘重心。
历史上伊斯兰四个大帝国及重要城市:
中东最富饶的地方是尼罗河流域、黎凡特地区和两河流域,这片地区构成了一个“
肥沃新月
”地带(图中浅绿色地方),成为历代中东统治者的必争之地,可以看到阿拉伯、奥斯曼、萨菲三大帝国都统治或部分统治过这片地区。
阿拉伯帝國
的统治中心更是很长时间内扎根在此,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将首都从
麦地那
迁到
库法
(巴格达附近)。之后,倭马亚王朝首都迁到
大马士革
,阿拔斯王朝又迁回两河流域,定都
巴格达
。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就是在巴格达的王宫中讲述的。
奥斯曼帝国
的首都在
伊斯坦布尔
,这里更像是一座欧洲城市,而奥斯曼帝国也是穆斯林诸帝国中最为西方化的,但是奥斯曼也不忘自己穆斯林的身份。奥斯曼皇帝拥有很长的头衔:
真主在大地上的影子,真主使者的继承人,哈里发,奥斯曼最高统治者,众苏丹之苏丹,众可汗之可汗,两圣地之仆,罗马之凯撒,君士坦丁堡、亚徳里安堡和布尔萨三城之皇帝,大马士革和开罗之苏丹,巴格达、阿勒颇、巴士拉、摩苏尔、伊拉克、阿塞拜疆、格鲁吉亚、柏柏尔、切尔克斯、鞑靼、库尔德、的黎波里、塞浦路斯、希腊、莫里亚、鲁米尼亚、波斯尼亚、阿尔巴尼亚诸地之国王和苏丹。
萨菲帝国
是萨珊波斯被阿拉伯帝國灭亡后波斯人建立的又一个政权,萨菲帝国第一任皇帝阿巴斯自视为什叶派的保护者。萨菲帝国基本上恢复了波斯人传统的势力范围:两河流域、阿富汗、中亚均纳入了统治范围。萨菲帝国的首都开始位于
大不里士
(德黑兰西北部),后迁到德黑兰附近的
加兹温
,后又迁移至
伊斯法罕
。
莫卧儿帝国
前身是帖木儿帝国,帖木儿帝国的范围与萨菲帝国差不多,同时拥有
撒马尔罕
一带的中亚地区(七河之地)。帖木儿帝国维持时间不长便灭亡,其后人以
喀布尔
为基地向印度扩张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莫卧儿帝国第一次实现了将穆斯林的统治从恒河以北扩张到南部的德干高原。莫卧儿帝国的首都早年在
拉合尔
,后移至交通要冲
德里
并稳定下来。
莫卧儿帝国与中东并无太大关系,这是印度历史的一部分。阿拉伯、突厥、波斯是中东历史的主导者。这三大势力也构成了今日中东伊斯兰的三大地缘重心:
阿拉伯、伊朗高原的波斯重心、小亚细亚半岛的土耳其重心
。
不像波斯人和土耳其人,阿拉伯人内部非常复杂,并形成了
尼罗河流域、黎凡特地区、两河流域、海湾地区
等多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当下,埃及、沙特阿拉伯两个阿拉伯大国都拥有很强的话语权,之前伊拉克也是如此。今天的中东形成了埃及、沙特、伊朗、土耳其、以色列五个非常强大的力量。而印度、巴基斯坦、美国、俄罗斯、欧盟都对中东局势有着很大的影响力。而这些力量彼此均有芥蒂,这也造成中东反恐战争无法形成一个统一的力量。
阿拉伯人内部的复杂程度可以从其语言的方言可见一斑,下图是
阿拉伯语方言地图:
其中开罗方言、黎凡特方言、阿拉伯半岛方言、马格里布方言、美索不达米亚方言彼此均不能有效地互通,差异不亚于汉语方言。其中开罗方言和标准方言最有影响力。一个是当今阿拉伯文化最前沿的方言,一个是古老的《古兰经》书写的语言。
阿拉伯世界最大的城市:
从阿拉伯的城市人口来看,开罗、巴格达、利雅得是阿拉伯世界人口最多的城市。从经济中心来看,也形成了
利雅得、迪拜、开罗、贝鲁特
等多个有影响力的城市。其中
利雅得
是阿拉伯世界最富有的国家的首都,瓦哈比的大本营;
迪拜
是中东的金融、贸易中心;
开罗
是当今阿拉伯文化的中心,拥有很多有影响力的媒体、出版社、大学(比如伊斯兰世界最高学府爱资哈尔大学)等;
贝鲁特
是曾经的中东金融、贸易中心。而巴格达、大马士革在近现代也曾经辉煌过。但是目前没有一个国家或城市在阿拉伯世界拥有独一无二的综合影响力,更别说伊斯兰世界了。
埃及、沙特都没有足够的力量去整合阿拉伯世界,海合会目前依然没有形成一个政治、经济统一体,目前来看遥遥无期。伊朗、土耳其虽然也很强大,但是毕竟没有能力去统领阿拉伯世界。这些都反映了伊斯兰世界目前存在多种地缘重心,力量不统一的状况。至少可以梳理出8个文化相对独立、人口相对聚居、经济相对集中的地缘重心:
伊朗、土耳其、马格里布、埃及、黎凡特、两河流域、海湾、也门
等。数次中东战争,伊斯兰世界或阿拉伯阵营从来没有组织起来有效的联盟去抗击以色列。埃及虽然和巴勒斯坦同属于阿拉伯阵营,但是埃及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迫使其率先和以色列握手言和,但是沙特、伊朗短期来看很难与以色列言和。中东伊斯兰世界因为自然地理、民族宗教等多种原因,再难以形成了统一的实体了。而千年之前伊斯兰统一的时期却是穆斯林最辉煌的一段历史,所以任何高喊伊斯兰统一的力量都会引起穆斯林们对于伊斯兰黄金时代的追忆追求。伊斯兰国占据着肥沃新月的最核心处,并拿下了拉卡这个曾经的哈里发驻地,同时高喊哈里发与圣战的口号,唤醒了全球中下层穆斯林的底层记忆,使得自己拥有源源不断的人员、武器和资金供给。
中东伊斯兰世界几大地缘重心:
四、伊斯兰国四大优势:
1.复杂的组织网络,遍布全球的人员、资金和武器供给;
2.中东复杂的教派冲突给伊斯兰国带来的生存土壤:存在空间、经验丰富的武装人员、无政府状态下的统治机会;
3.中东多样化的地缘重心和利益相关方使得这些力量无法有效整合对付伊斯兰国,而伊斯兰国却通过伊斯兰信仰唤醒了穆斯林对于伊斯兰黄金时代的追忆;
4.与基地组织、索马里青年党相比,伊斯兰国占据了肥沃新月的腹地,这里既不会过于靠近大城市而受到强烈的攻击,又拥有一定的资源,可以支持其统治和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