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黑猫投诉联合微博热点发布《2023年消费者权益保护白皮书》(下称“《白皮书》”),分析2023年消费维权整体情况,有效帮助消费者展示全年维权信息,了解消费维权行业的最新动态与趋势。
《白皮书》显示,2023年,金融支付行业成为年度被消费者投诉最多的行业,投诉量占比达24.96%;购物平台投诉量占比24.25%,为平台年度投诉第二多的行业。
近年来,强化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已是一个重点金融监管方向。《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实施办法》(中国人民银行令〔2020〕第5号)指出,与支付、清算管理相关的业务,成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重点领域,银行、支付机构是其中重要的责任主体。该办法也要求,银行和支付机构应当切实履行金融消费投诉处理的主体责任,并按年度向社会发布金融消费者投诉数据。
POS机私调费率、不退押金问题突出
2023年,金融支付投诉量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年底逢各类借贷业务催收的高峰期,涉及网贷、银行等行业的相关投诉增多,整体数据在12月到达顶峰。值得注意的是,第三方支付机构POS机私调费率、不退押金等问题较为集中。
以“POS机不退押金”关键词进行检索的投诉量更多。“POS机不退押金”主要是指用户在办理POS机时通常有交299元或399元等金额的押金,通常刷满一定的金额可以退钱,但后续押金退款未能到账。
在推销环节,有些POS机推销人员会假冒银行或支付机构的员工,打着代办信用卡、机具更新换代、费率调整等幌子,以虚假宣传、欺诈等方式来推销POS机,后续也引发了对支付机构的投诉。
实际上,金融消保违规问题已多次在支付机构的罚单中出现,比如2023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公布对上海汇付支付有限公司的罚单内容显示,其违法行为类型就包括“未按规定保存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与身份不明的客户进行交易;违反金融营销宣传管理规定”。
此外,自2023年以来,多家以收单为主业的支付机构经历了巨额罚单、套码追缴等,在规则允许的情况下通过提升费率来缓解经营压力也可以理解,但要做好公开和通知工作。前不久,现代支付因“未按规定公开披露支付业务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未按规定备案支付业务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等行为被监管行政处罚。
预付式“办卡容易退费难”
近两年来,预付式充值消费持续火爆,但同时也带来了不少乱象。
3月12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2023年预付式消费领域消费者权益保护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预付式消费问题,主要集中体现为经营者违规办卡、经营者拒绝开具消费凭证、经营者服务承诺兑现差及变相涨价、消费者办卡容易退费难、经营者跑路消费者挽回损失难、消费者维权难度大六个方面。
当前,预付制多发生在老百姓的日常消费领域,对应的商家众多,经营不稳定,出了问题经常是一走了之,即便有所谓的法律合同的约束,也面临维权难、消费者吃“哑巴亏”的尴尬处境。
比如,经营者往往在收取消费者预付资金后先经营一段时间,然后便在原经营场所的基础上通过变更企业名称、店铺标识、法定代表人等方式,对消费者称因经营者变动导致原预付资金不能继续再消费,或需要按其要求另行充值预付卡才可使用。有的经营者以此种方式连续变更,导致消费者不仅无法按照经营者原先承诺进行消费,而且难以找到“原经营者”进行退款退费。
还有经营者违约或单方面违反承诺但是拒不退款、不退费。有的消费者基于充卡前的培训、健身指导体验良好而办理了预付卡充值,但之后经营者却另行安排他人提供培训或健身指导服务,在消费者不满后者服务要求退款退费时却不予配合。
预付式款项具有付款在先、消费在后的特点,消费者权利的实现有赖于经营者的信用及经营情况,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或风险性。《报告》指出,在预付式消费中,消费者承担的付款义务具有一次性和先履行性,经营者所承担的义务具有持续性和滞后性。
不排除商家可能滥用消费者预付的资金,导致消费者权益受损;或者商家因经营不善而倒闭,消费者的预付资金难以追回。
温馨提示:
由于微信修改了推送规则,需读者经常留言或点“在看”“点赞”,否则会逐渐收不到推文!如果你还想每天看到我们的文章,请将
支付界
设为星标
或每次看完后点击一下页面下端的“在看”“点赞”,谢谢大家。
入群
请添加微信:guangrongtianx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