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史迹FudanCHT
博古游今·历史有迹 —— 复旦大学历史学科学生信息平台【历史|旅游|文博|史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史迹FudanCHT

史杰之音|何籽成:积学酌理,研阅驯致

史迹FudanCHT  · 公众号  ·  · 2023-02-21 22:15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李清照有诗“生当作人杰”,“ 史杰之音 ”化用这一典故,旨在宣传与展示历史学系中的 优秀典型 :课堂上的“学术之星”、事务中的“工作榜样”、活动中的“积极模范”。

——

我们希望为同学们

开启一扇认识「史杰」的明窗

提供与「史杰」接触的直接平台

丰富与「史杰」沟通的渠道

——

让同学们能从优秀的学生模范身上得到启发,开创更多学习方法、合理安排工作事务、培养生活的爱好,陶冶人生的情趣。


本次我们邀请到的分享者是———

2021-2022学年度上海市奖学金获得者

2021级历史学系本科生——何籽成!


何籽成,2021级历史学强基班本科生, 史翼社副社长 。何籽成同学品学兼优,积极向上,在多项班级和社团活动中都能看到他活跃的身影和出色的表现, 2021-2022学年度获上海市奖学金、复旦大学优秀共青团员、复旦大学优秀学生干部 等多项荣誉。任职班级组织委员期间,他参与策划破冰活动、中秋晚会、“春天的宴会”主题晚会等多项活动,还承担了班级公众号多篇文章的文案创作工作;作为历史学系辩论队成员,随队获得 2022年第一届佚名杯寒假新生网络辩论联赛全国亚军 。2022年暑期,他申请出任校招办 大连地区线下联络负责人 ,排除疫情干扰,联络组织多名校友一道协助辽宁招生组顺利完成招生任务。


独家专访



Q1:

你的学业成绩在年级里出类拔萃,能跟大家分享一下你的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吗?


A: 坦白地说,我的同学都非常优秀,我只是在某些考试中侥幸有不错的发挥,实在谈不上出类拔萃。就现阶段专业课的读书学习状况而言,我大致总结了几条不太成熟的经验,在这里与大家一起探讨和交流:


首先,课后阅读学术专著时,无论能否把握住该著作的主要结论和论证思路,我都会尝试 去寻找学术界公开发表的书评文章进行对读 。以上学期的《中国近代史(上)》课程为例,在孙青老师讲授课程导论期间,我完整阅读了李怀印先生的《重构近代中国:中国历史写作中的想象与真实》,为 充分理解这本书的贡献和不足,力图准确定位它在学术史中的位置 ,我又仔细阅读了汪荣祖、赵庆云、叶毅君和刘龙心的“商榷”文章。这些阅读让我获益匪浅,我的期末作业大部分内容也正是基于这一段学习过程而写成。


其次, 读书不能一味贪多求快,养成及时撰写读书笔记和史料札记的习惯很重要 ,阅读时,这种做法能够帮助我更好地拆解文章的论证过程,读后留下的“印痕”可以减少论文写作时重新阅读相同章节而浪费掉的时间,而一学期的读书笔记积累起来,也是最可靠的期末复习资料;此外, 学者的“真功夫”常常藏在注释中 ,仔细摸排一遍注释,不仅能够让我们 迅速熟悉相关领域的基本材料和典范著作,还可以帮助我们把握好学者的论证思路和创新点。




Q2:

你的学工履历也很丰富,能分享一段你印象最深刻的学生工作经历吗?


A: 学工这方面还是日常打杂为主啦!按照我的理解,学生工作应该努力去回应同学的需求,在了解到同学想要请老师帮忙加强史料研读方面的训练后,上学期我与史翼社的同事们共同策划了“ 史料研读会 ”的活动,共邀请到六位系里的老师带读史料,同学们参与研读会的热情十分高涨,第一次发布问卷星就收集到近200份报名表。很感谢老师们的欣然应邀与辛苦付出,也感谢朋友们积极的联络组织!在这里给史翼社打个广告,下学期我们会努力办出更丰富的活动, 期待参与研读会的同学多多反馈,更期待长期关注史翼社的老朋友们的建言~


▲何籽成在辩论赛上的身影



Q3:

在你朋友圈的提问箱中看到你说对苏联代管下的大连城市史感兴趣,能说说为什么会关注这一段历史吗?


A: 首先,因为我本人是大连人, 对家乡的历史会有一些自然萌发的亲切感和探究的欲望 其次,我外公是苏联代管这段历史的亲历者 ,在日常闲谈中也经常会谈到相关问题。在20世纪的上半叶,大连地区先后被沙俄、日本殖民,被苏联代管,这座城市疏离于大陆的纷争超过半个世纪,它的现代化进程与历史发展节奏都无疑是独特的。我的学业导师马建标老师得知我是“关东州人”后,他建议我 重点关注“满铁与列强在东北的博弈” ,尤其是跨国资本的运作和日本扩张对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挑战,鉴于我现在的日语水平还不能大量阅读日文材料,就决定另辟蹊径,先试着收集“满铁覆亡”之后的材料。


上学期在修读陈雁老师开设的《口述历史》课程时,我选择外公作为访谈对象,在集中阅读整理了部分档案、报章和回忆录后,我认定这个方向有较大拓展研究的空间。汪朝光老师、沈志华老师和美日学者的既有研究,围绕着《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和“旅大回收问题”,对国共美苏的矛盾和多边关系做出了具有信服力的研究,另有数篇论文探讨了所谓“中苏地方关系”和红色政权的确立、巩固的历史过程;在我看来,同样值得关注的是,在苏联的军事统制与“庇护”下,国共内战的战火并未波及大连,中国共产党的干部以及其领导的警察队伍与日殖时期形成的本地绅商团体共同参与城市治理,并通过数次社会运动,塑造起市民对新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的认同,把大连由殖民港口城市改造为社会主义新都市——“苏联模式”的样板城市。


除此之外,我是 由“口述历史”切入这个历史时空的 ,像我外公一样出生于上个世纪30年代、亲历“日本殖民”“苏联军管”“中国收回主权”三个历史时段的“访谈对象”正在慢慢老去,正如陈雁老师所说, 我在进行一项“抢救记忆”的工作,这种“使命感”或许也是我对这段历史感兴趣的原因之一吧。




Q4:

近期的学术兴趣在哪里呢?能谈谈是如何寻找到学术兴趣的吗?


A: 回答这个提问,我觉得正好可以结合上个问题展开来说。我 近期查阅了一批苏联军管时期大连地方报纸的微缩胶卷,发现了一些有价值的“新材料” ,我期待在对这些“新材料”做一番整理工作后,能够发现一个可以深入研究的课题。美国学者Christian A.Hess曾提出对比上海与大连城市现代化轨迹的研究设想,我下学期选修了《中国近代城市史》,打算在课后认真研读张济顺老师和魏斐德先生 对上海城市史的典范性研究 ,为我接下来的“兴趣探索”找到一个比较的视野。


至于“如何寻找学术兴趣”,如果想“务实高效”一点,我认为还是要 利用好专业选修课 “大的兴趣”到课表里找,具体问题可以在课程修读,尤其是论文写作和与老师交流的过程中慢慢去找。

▲何籽成在翻阅史料



Q5:

与刚入学相比,现在你对历史学专业的认识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A: 一年半的耳濡目染,无论是上课、听八卦还是读闲书,相比于刚入学时的“无知状态”,大概还是有些长进。《史学导论》课余,我 拜读了一小部分年鉴史家和“新史学”的作品 ,我意识到,如果能够秉承“增进对过去的认识”这一信条,似乎没有什么材料、理论和方法不可以用于历史研究。学科竞合的现实要求,导致各门各类的社会科学都必然变得越来越专业化,甚至是标准化和公式化, 但史学研究却几乎可以覆盖现代人文社科领域的所有议题,“新史学”的浪潮往往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在更普遍的意义层面中,历史学不仅仅是与其他学科平行并列的研究门类, 它是一种以时间序列构建叙事的思维方式。历史研究者选择在时间的洪流中思索问题,对于他们来说,从任一领域、视角切入过往,都能够增进对现实和未来的认识。 当然,历史学有自己的门槛、“行话”和学术规范,落实到具体的研究中,也常常受到时代风气与特定范式的“制约”, 但相较而言,历史学是包容的,它的边界是开放的



Q6:

新的一年里有什么规划和目标吗?觉得自己在过去的一年中有什么收获吗?


A: 一是希望能够 努力做好一个小课题 ,课余时间 加强英语和日语的训练 ;二是 加强身体锻炼 ,如果有幸参与院系杯比赛的话,争取不拖大家后腿,三是希望能从零开始“ 精进厨艺 ”,目前的小目标是学会做十个菜!


过去一年多的收获和体会我想用一句话总结:无论是否遇到“不确定”的生活,努力按部就班做好手边的事情,遇到心动的女孩子一定要主动出击啊喂!


▲何籽成参加《新生请就位》迎新综艺



- END -

图片和文案 | 何籽成

整理|闫博文

排版|闫博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