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做書
记录出版者的努力和探索,让出版简单、有效率。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沈阳网  ·  消息传来!她去世了! ·  15 小时前  
沈阳网  ·  消息传来!她去世了! ·  15 小时前  
青年志Youthology  ·  王占黑:我们要接受“失控”的存在 ·  16 小时前  
为你读诗  ·  春天补好元气,练练「八段锦」强身又健体 ·  3 天前  
黄石法院  ·  喜报!3篇论文获奖!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做書

图书策划能力跟编辑能力是同步的

做書  · 公众号  · 文学  · 2020-10-27 08:55

正文

外国文学类图书,除非是公版书,否则首先涉及到的是版权的引进,也就是我们说的买版权。 但买版权只是一个动作,在这之前有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那就是 图书策划,具体包括:获取图书信息、查询各种数据、找到版权代理、评估书稿、写评估报告、报选题、报价、签约等。

当然,对于公版书来说,也是需要做图书策划的,是出《月亮与六便士》,还是出《巴黎圣母院》?为什么?要有一个有说服力的策划思路和策划理由。

对于新人编辑来说,图书策划可能在一开始涉及得不会太多,除非你是以“策划编辑”的身份被招进去的。而哪怕你是个策划编辑,如果还没有太多行业的经验,你的工作更多的是协助和执行的内容,策划的核心估计是一下子触摸不到的。

这都是因为, 图书策划 是一个技术含量非常高的工作,它甚至可以说是 整个图书出版链条的灵魂,基于的是我们对于图书市场较高的敏锐度以及对于书的良好的感知和判断力,而这些都不是一天两天能形成的。

此外,外国文学类的图书策划, 还有一个硬件,就是语言 。一般来说,外语的阅读理解水平越高,对于审读稿件和做出判断就会越有帮助。

在我看来, 图书策划是一个又客观又主观的事情。 为什么这么说?举个例子,我们可能加了好几个晚上的班,去阅读一本外国小说、搜集它在国外的各种信息和数据、翻译样张、写选题策划报告等等,来论证这个选题的成立。

结果到了选题会上,我们的领导只用了五分钟就把它毙掉了。 那些毙我们选题的人根本就没有读过这个书稿,他们做出的判断看起来非常主观,甚至随意,他们可能会直接简单粗暴地下结论说“这书不能卖”、“这个选题思路不成立”,连个更具体的理由都没有。

我不知道大家的经历是怎么样的,反正我刚开始做编辑的时候,这样的事儿经常发生,我非常郁闷,也非常困惑。

现在磨铁每周的选题会上,也有很多的新人编辑在报选题、讲选题,讲得很热闹,讨论得也很热烈。

磨铁的选题会是这样,不会当场就告诉大家选题的结论,一般会在开完会的几个小时之后,以邮件的形式通告大家,有点像考完试过了几天之后,张贴成绩榜单一样。经常是,我收到选题会决议的邮件,打开一看,总有种大兵小将战死沙场的感觉。

那些在选题会上,大家表现出了极高的讨论热情的选题,在决议邮件里被标注的是“不立项”。我不知道各位是不是经常经历选题被毙掉的情况,如果是的话,我们要对这样的状况建立一个端正的认知,否则的话,就会非常的痛苦。

什么认知呢?我认为有三点。

第一,我们要知道那些毙掉我们选题的人,他们的判断并不是看起来那么随随便便就下的,这背后是长年累月的行业经验所形成的一种直觉,这种直觉一般来说是非常靠谱的,而且效率很高。不然,他们在这个行业混了十年二十几年,岂不是白混了。

所以,大家要记住一件事,80%以上的情况下,我们的选题被毙是没毛病的,我们是没有被冤枉的。我们可能没有办法一下子知道这里面的全部理由,不是不告诉你,而是经验、认知没在一个水平,没有办法真正对话。但是,记住这一点,我们就会减少一些痛苦。

第二,不要把报选题仅仅当成是报选题,要把报选题当成是一种学习方式。 从我们决定报一个选题开始,我们的学习也就开始了。因为有报选题这个环节,我们对一个选题的调研,一定比平时随便研究一下要深入得多得多。

所以,报选题比不报选题收获要大,同时我还要说,选题被毙比选题通过收获要大。选题一毙,我们的疑问就来了。领导们说这个书不能卖,这个思路有问题,为什么呢?我们不服气啊。这样一来,思考自然就会深入了。

那你要说了:既然这样,干脆我报的选题都被毙掉好了。大家也不要抬杠,对吧?

第三个认知,即使有以上两点,我依然要说:我们尊重经验,但不迷信经验。那些有经验的人不一定总是正确的,在自己公司被毙掉的选题,后来被其他家出版之后成了畅销书甚至超级畅销书,这样的事情发生过太多太多次了。 所以,如果我们实在是不服,如果我们思来想去还是对我们的选题放不下,我们可以再去沟通,再去争取。

在这里也偷偷告诉大家,我去决定是否通过我们部门的一个选题,其中的一个维度就是: 报选题的人对于该书的热情。一般来说,如果我们的编辑特别坚持一个选题,我能看出ta是真心的热爱,以及真懂,“真懂”这两个字很重要。 那么,我总是倾向于给机会,哪怕我自己没有爱,或者我自己不懂。

那么,我们回到选题策划这件事上,这个本事是在日常的工作中慢慢习得的,它跟我们的编辑能力是同步提升的,所以 建议大家不要操之过急,不要上来就想策划大书。

当然,策划大书的梦想还是要有的,因为这个梦想一定能实现!就我自己的观察而言,凡是在这个行业潜下心来精耕细作的人,不出三年五年,一定能出代表作。 所谓的代表作,就是我们可以写在自己简历上、自己的个人介绍上的那个书名。

代表作很重要,各位,在没有代表作之前,我们对自己的介绍需要长篇大论,介绍自己的做书理念、做书理想、做书经历等等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一旦我们有了代表作,世界立马就简洁了。某某某,某某书策划,某某书编辑。一句话,别人一听就懂了,而且会懂得很深刻。

那么,为什么刚才又说不要操之过急呢?因为做策划的时候,人很容易飘,很容易做梦,很容易想当然,很容易不务实。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自己一开始就是这个样子的。

刚才提到,策划能力跟我们的编辑能力是同步的,所以如果没有相应的基本功,一般来说很难把策划这件事做好。那我在发刊词里提到,编辑们会很容易有一个误解,这个误解其实非常普遍,那就是,以为懂了一本书,就懂了怎么做这本书了。其实完全不是这样。这中间差了至少两年、三年的距离。

大家如果观察一下自己周围,会发现有这样一些编辑,他们什么书都做,今天做本经管、明天做本英语学习、后天做本文学,这样的编辑往往是不会做书的编辑,而那些真正会做书的,ta一定是在固定的道路上一步一步越走越远的,ta的方向很准确很清晰。做到这一点,的确是需要长时间的摸索和打磨。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