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理想国imaginist
知名文化品牌。想象文化与生活的另一种可能。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理想国imaginist

心法要在世间修

理想国imaginist  · 公众号  ·  · 2018-01-24 19:26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没有为了创作的意义感,他的作品就是拿来吃饭的椀、装汤的椀、喝茶的杯子、陈列餐具的盘子,每个设计,都不是为了体现创造者的“我”,而是顾及使用者的“我”,照顾他们的使用体验,这些器具,它们通向生活本身,它们等同于生活。


当你真实、贴地的投身生活之后,生命的意义自现。但如果把生活关在门外,仅在脑海里生产些隔岸观火的理念,那就永远得不到意义。 心法要在世间修。


心法要在世间修


文:黎戈

来源:微信公号“ 黎戈”(id: ligne0315)


赤木明登年轻的时候,是一个女性刊物编辑,工作非常繁忙,明天的任务表都排得满满的,在媒体做事,看似过着非常酷的生活:看展、喝咖啡、和朋友在画廊聚会、做各种选题,然而在这紧锣密鼓的高速运作中,他却感觉内心的小我是孤悬的,踩不上节拍。


他也看不到生活本身,有一次,当他例行和客户喝酒到半夜,社交完毕,深夜大醉而归,他看见妻子在静静的哭泣——洗澡、大扫除、做饭、一家人无所事事的发呆、一起吃饭睡觉这种最普通的事,最基本的“生活”,在这个忙碌奔走的白领之家里,都没有。



深夜的噩梦里,他反复着一个记忆深处的场景:他上幼儿园时,老师让大家做跳操,动作不达标的,就留在原地继续做,小朋友一个个散到外围了。而他,是那个迟迟不能做出标准动作,留在老师面前,集体里突兀的那个错位之人,踩不上节拍的不和谐音。


他想离开浮躁却远离内心声音的生活,找到真正的生活核心,就去做了漆器师傅。



他到了远离文明都市的能登岛,首先要安家,朋友开车带着他看房,那些装修很好的,很齐整的房子,他都没有眼缘,而是一眼相中那个专找一间破败的、连天花板都塌掉的房子,这样的房子,他就可以动手修整:装水管、涂墙、搭架子,一步步建造家园。这个破房子,才有他能动手去做点什么去搭建一个家的发挥空间。



在能登,他拜师学习漆艺:下地、裹布、上涂,一个个环节的上手反复实操,直至熟练。他第一次看到漆树和它伤口中流出的汁液,那汁液让他严重过敏,皮肤溃烂,流出脓水,肌体肿胀走形,连走路的腿,都是弯成了O字型的,也是在能登,他第一次认认真真的看到了四季:春天最初开放的是白色的辛夷,然后是黄水仙,之后是粉色的樱花。




漆艺师的收入不高,最初五年的学徒期更是只能那点象征性的零花钱,而且,常年在阴暗的工作室盘腿做活,为了活络筋骨,也为了改善生活。闲时,赤木明登会在春天的海潮里,找海带芽来煮小火锅、去山上采蘑菇、去海边钓鱼沾酱烤了吃。有一次饿到山穷水尽,结果发现好心的村邻在他家门口放了一袋大土豆,解了燃眉之急。


他老婆,赤木智子,曾经的画廊工作者,到处约人开展的新潮艺术青年,如今的主妇,也是个喜欢用手的人。



她酷爱用手剥豆子,毛豆、蚕豆、豌豆、甜豆、菜豆、豇豆,每次剥芜菁皮的时候她都很快乐,有次她朋友的婆婆说:“你的手还不够美味”,她想起这话,就舔了下自己的手——丈夫用手探求自我,她就用这双越来越美味的手,以简单的应季食材,放入少少调料,把最小限度的调味用出最大效果,保留食材的原味,不做多余的加工渲染和调味,亲手做出各种清淡却滋味鲜明的家常菜。


家里的开销很少,大人小孩吃剩的东西,再去喂山羊,连水都是山上引的,可是他们却有着在都市生活中从未有过的踏实满足。


甚至在文章里,赤木明登也喜欢描绘“手”:形容漆艺前辈角伟三郎“是个依赖触觉的人”,说他混熟了就会用身体接触别人,像只小狗一样蜷着身子笑 ,一见面就用他的大手去握住别人的手,赤木明登也能从一个人背影的肌肉线条和手的形态中,看出“这是个匠人”。


他喜欢手。她也喜欢手。



赤木明登想做的是日常漆器,就是不做那种华丽的莳绘作品,而是最日常的使用之物。我看了他的作品图册,食器很多:小小的酒杯可以随身带,高座饭碗,温润的涂漆,可以让嘴唇接触汤碗的过程变成温柔的触觉之旅。


他的儿女从小就使用他做的漆器,比如上课带的便当。他并不觉得让孩子用高价精贵的东西是一种奢侈,也不担心漆椀会给孩子弄坏。他说:“递给孩子一个用心做成的 ,告诉孩子‘要爱护它哦’,孩子自然会加以小心。由此,从吃饭到日常生活也会慢慢变得细致起来。这时,这个漆碗就已化作了这个孩子人格的一部分。”



每天使用美物时,都能感觉到“手真幸福”,这微小幸福的积累,慢慢改变了时间的质地。器物在被拿来盛饭装汤的过程中,盛开出生活本身的丰饶,使用者内心收获了踏实的满足感。漆本身有粘补功能,在小心的养护之下,可以使用很长时间,和使用者结成亲密深厚的情感链接。时光流逝,“物”已经成了温暖的家庭成员。


没有为了创作的意义感,他的作品就是拿来吃饭的椀、装汤的椀、喝茶的杯子、陈列餐具的盘子,每个设计,都不是为了体现创造者的“我”,而是顾及使用者的“我”,照顾他们的使用体验,这些器具,它们通向生活本身,它们等同于生活。


那些先锋创造者念念不忘的“小我”,为意义而生产的意义感,像灰尘一样被擦拭掉了,呈现了明亮的生活本体。把创造者内心拼命想绽放和显摆的小我,压到最低点,只安静的传递出漆的温润本色。这是他的制漆理念。



这就是修行——为什么我近年来看了大量的工美、建筑、民艺书?因为被那种”把理念做出来”的方式所打动。比如赤木明登本身就是哲学系出身,却没有关在书房里去“思考”“”阐述“大量的抽象概念,用理论去隔绝真实的生命经验,而是选择了用“手”去体悟这个世界,舍身浸润于具体的生活,获取真切的实感。


赤木明登和他老婆的书里,有相当的篇幅是菜谱,其实这个和他的漆艺作品是一回事:“生活即工作,工作即生活”,辛苦干了一天活之后(不管是涂漆或晒鱼干),他就很快乐——当你真实、贴地的投身生活之后,生命的意义自现。但如果把生活关在门外,仅在脑海里生产些隔岸观火的理念,那就永远得不到意义。


心法要在世间修。


作者简介:

黎戈,70后作家,南京人。著有《一切因你而值得》《私语书》《因自由而美丽》《时间的果》等。主持个人 微信公号“黎戈”(id:ligne0315)



【相关视频】


视频:专访日本漆艺大师赤木明登

(本视频及图文授权转自“一条”(yitiaotv))


【推荐阅读】



二十岁过半,突然放弃在大都市东京的杂志编辑生活,来到日本海的边缘小岛,从头开始学习一门传统手艺——漆艺。赤木明登的另一段人生开始了。


本书是已经成为漆艺师,并在工艺美术领域获得一定地位的赤木明登,回溯自己从艺历程的自传性散文。作品完整记录了一个门外汉从第一次接触到漆器到最终做出独特作品的过程。在这个出师的过程中,作者审视了漆艺这种传统工艺的当代价值,涉及到艺术的审美性和实用性这个永恒命题;更为重要的是,记录了作者从稳定工作场所辞职进入艺术领域的心境变化,在技艺的精进中探索了个人的自由。


商业合作或投稿

请发邮件至:[email protected]

转载 :联系后台 | 购书 :点击“阅读原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