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幸福课
动机在杭州(陈海贤)的心理随笔。微信号:陈海贤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幸福课

从关系的视角看抑郁:不一样的问题和答案

幸福课  · 知乎专栏  · 心理学  · 2020-01-21 16:29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最近,抑郁症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每有一个明星自杀,就会引发大家对抑郁症的讨论。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目前全世界有3亿人受到抑郁症困扰,中国就有5500万。

根据 丁香医生发布的《2020年国民健康洞察报告》, 有 84.77% 的被访认为自己可能患有各种心理问题,其中抑郁症排在了第一位。当然,这个数据反映的并非真实的大众心理健康状况,而是大家对心理疾病的看法。从某种意义上,也说明了以抑郁症为代表的心理问题已经被大众所熟知。

可是,究竟该怎么看待抑郁症呢?抑郁症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现象,它关系到大脑结构、神经递质、认知方式、情感状态、人际关系和现实的社会压力等等方面,任何一种看法,都只能抓住抑郁症的某一面。

在这篇文章里,我想从关系的视角,来回答抑郁症是什么,以及我们该如何应对。


一、抑郁症是一种疾病吗?

取决于你怎么定义疾病。其实,任何一种心理问题,都是生理—心理—关系综合作用的产物,抑郁也是如此。当我们说抑郁是一种长期的情绪低落,它反映了人消极悲观的认知偏差的时候,我们是从心理的角度来看抑郁的;当我们说抑郁是一种疾病,伴随着大脑结构的改变和某些神经递质的减少时,我们是从生理的角度来看的抑郁的。

但人是关系的动物,人的情绪、思维常常是适应特定关系的产物。抑郁常常也反应了人们某些特定的关系,比如,因为害怕在关系中被伤害而产生的隔离、没有办法处理的复杂的爱和恨而产生的心理冲突、失恋或者亲人去世等重要关系的失去所带来的失落感等等。因为没有和他人产生有效的联结,抑郁的人,通常也是非常孤独的。所以从关系的角度,抑郁反映的是与重要他人联结的缺失。


二、从生理的角度,把抑郁看作是一种疾病,有什么好处和局限呢?

显而易见的好处是:

首先,它暗示抑郁应该被严肃对待。 如果它不是病,你可能就会认为,抑郁只是一个人心情不好,觉得它意志脆弱,甚至是矫情。而当你把抑郁看作病的时候,你至少知道,「病人」确实会有很大的痛苦,也有一部分的不由自主,需要被认真对待。

其次,把抑郁看作一种疾病,这也暗示抑郁并不神秘,它是可防可治的。 崔永元曾说过一个很好的比喻:抑郁就是精神上的感冒。这样看待抑郁,不会有那种无能为力的恐慌感。这种抑郁的疾病视角事实上推动了人们去向精神科或者心理治疗机构寻求帮助,也是精神类药物流行的原因。

那把抑郁看作一种疾病,它的局限是什么呢?

首先,把抑郁看作是一种孤立的疾病,会忽略抑郁背后丰富而复杂的原因。 可以说,抑郁是一面镜子,照见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可是如果从纯粹的医学角度来看抑郁,那它就会被简单认为是某种激素的失调,或者某种大脑结构的失调。它会导致人们过度依赖药物,而忽略更深层的问题。试想,当你在抑郁时,你在思考和怀疑人生的意义在哪里,而如果有人告诉你,你只是因为大脑功能失调才会这么想,你作何感想?又或者,如果你不用做什么事,吃某种对抗抑郁的神药就会产生快乐的感觉,这种快乐真实吗?你想要吗?

人所要的,远远不是消除抑郁那么简单。我就见一些人,他们也知道抗抑郁的药能减轻痛苦。可是他们宁愿承受痛苦,也不愿意吃药。原因是,他们觉得,如果由药物来控制自己的情绪,那种情绪「不是自己的」。一个拒绝吃药的年轻的来访者跟我说:「我高兴的时候,医生给我加点减少亢奋的药,我抑郁的时候他就给我加点提高情绪的药。我不想变成一杯调配均匀的牛奶,最后完全没了我自己。」

对情绪的自主性需要有时候会超越了减少痛苦的需要。 而这疾病视角很少考虑这种问题。

其次,把抑郁当作是一种疾病,是一种脱离了人的发展阶段的静止的视角。 事实上,很多人在人生的某个发展阶段,都经历过某种持续的低落,经历过一些精神危机。如果用今天的抑郁症诊断标准,很多人都可以被诊断为至少是轻度抑郁。但放到人生特定的发展,这种危机又有了特别的意义和价值。如果你去读传记,就会发现很多名人都经历过类似的精神危机。这似乎变成了精神成长必经的旅程。可是如果你只是把它当作简单的抑郁症,就很容易看不到精神危机背后的意义。

第三,把抑郁看作是一种个人的疾病,会强化人孤立的视角。人是关系的动物,它的抑郁也一定有关系的背景。 曾有一个心理学家说:精神分裂是对不正常世界的正常反应。同样我们也可以说,抑郁是对不正常关系的正常适应。

我有一个来访者,她跟老公有一些矛盾没解决,两个人变得越来越生疏了。可是因为孩子的原因,两人还在一起。有时候回到家,两个人都没什么话说。有时候她想要跟老公谈谈,可是也许是因为回避矛盾,老公说:「我们挺好的,我们没问题啊。」

这个妻子就开始抑郁了。她来找我,说,有什么办法能让我的抑郁好起来。我说,也许你可以跟你丈夫一起来。她说不用,我想自己一个人解决。

你当然可以从抑郁症的角度,把她当作一个独立的病人来治疗,给她一些缓解情绪的药物。可是你很难想象,当她回家以后,还要面对冷冰冰、避无可避的关系时,她的抑郁症会康复。

她的抑郁就是关系的产物。


三、从关系的角度,人为什么会得抑郁症呢?

1 抑郁是与重要他人失去情感联结的信号。

人是关系的动物。我们需要爱和友谊,不想要恨、被孤立、被背叛和遗弃。当我们长期与重要他人失去情感的联结时,人就很容易陷入孤独的状态。而孤独会导致抑郁。一些重要关系的失去尤其容易导致抑郁。比如在孩子的时候失去父母,关系长久的恋人离开。另一方面,我们明明和亲人在一起,可是因为一些没办法解决的矛盾,感觉不到和他们的联结,这也很容易导致抑郁。

2 有时候,抑郁是因为陷入了一种复杂、矛盾而无法处理的情感关系。

我们跟亲密的人之间,经常会陷入一种又爱又恨的关系。想靠近又靠近不了,想离开又离不开。我有一个抑郁的来访者。她的抑郁跟老公的矛盾有关。她说:

「我发现自己那时候真的没法接近他了。也不是讨厌,也不是恨。就是如果他在家,我整个人都会很紧张。我努力让自己平静,努力忽略这个人的存在。可是只要他一出现,发出一些声响,我就会跳起来。如果他不在,我就会很自在。我就是希望他消失。」

可是在亲密关系里,这个人又没法轻易消失。作为一种自动反应,她的身体就开始慢慢关闭感觉的通道。她不想感觉到紧张,但同时也感觉不到快乐。这就是抑郁的特征。

3 有时候抑郁在关系中「有用」,所以就被维持了。

同样是一个抑郁的高中女生,以前妈妈对她非常严格,有很多的期待和要求。女儿有什么自己的需要,她从来都不听。最开始女儿是个乖乖女,一直压抑自己的想法,不敢跟妈妈说什么。后来女儿出了问题,被诊断为抑郁症。这时候这个妈妈变了,她开始变得非常小心,生怕惹到女儿,让疾病加重。而抑郁也加强了女儿的权力,女儿开始反抗妈妈。她知道自己抑郁妈妈会伤心,有时候她甚至用自己的抑郁来报复妈妈。这样,抑郁就加强了女儿在关系中的权力。而这种在关系里的隐秘的好处,也是抑郁被维持的原因。


四、从关系的角度,如果得了抑郁症,该怎么办?

根据丁香医生《2020国民健康洞察报告》,在解决心理问题的方式上,人们的第一选择是睡觉、网购、玩游戏、进食等,这些活动的共同特征是:只需要自己一个人就可以完成。可是这些办法并非总是有效,它们是人们面对问题时的无奈之举。也许,这些解决心理困扰的方法正反映了困扰他们的心理问题:孤独。

相比之下,找人倾述、培养兴趣爱好和社交活动,指向人际关系的联结,倒是更有效的缓解方式。

人是关系的动物,人的问题终究要靠人来解决。在今天,无论是家庭、友谊还是工作,与他人失去联结会导致各种心理问题,而与他人建立联结,就会成为很多问题的解药。

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寻找类似心理咨询这样专业的心理服务。根据欧文亚隆的说法,人际关系既是心理治疗的手段,也是心理治疗的目的。而很多研究也发现,良好的咨访关系是心理咨询起作用的关键。

所以,专业心理服务也应该成为另一种有价值的人际联结,而不是通过简单的给药,划分医生和病人、正常人和不正常的人、有能力的人和无能力的人,来加剧人的孤立。

五、 从关系的角度,我们该怎么对待身边得抑郁症的朋友或亲人呢?

有两句话。 第一句,是把他当病人。 你要理解,他还是处于一个人生特殊的阶段。这个阶段对他是困难的。爱、真诚的关心,都有利于她的康复。她不是矫情,也不是意志力薄弱。她是被卡住了。审视一下他所处的关系,如果这个关系跟他的抑郁有关,而你正好又在这段关系里,那就想想你能做什么来改变你们的关系。抑郁是求助的信号。你要接收到,听得懂。

第二句,不把他当病人。 人是有很多面的。有时候,一个抑郁症病人的标签,会掩盖很多其他的东西,把人的看法固化。当我们说一个人是抑郁症病人时,通常就会想到,他是有问题的、无能的、需要被特殊照顾的。有时候这样的标签本身,就会固化那个抑郁症病人的行为。可是人其实是有很多面的。就像我前面所说,那个得抑郁症的孩子,也许只是为父母担心的孩子。

人总是容易适应一种角色,却没想到自己还有其他很多角色。当一个抑郁症病人久了,人就会慢慢习惯这种身份,别人会这么看他,他也会慢慢这么看自己。这样,就算他们面对的是每个人都会面对的困难,他们也很容易认为是因为自己有抑郁症才没办法克服挑战。比如面对新工作,或者与他人交往。

而「抑郁症患者」的身份,也会在这样的暗示中被加强,影响他对自己的判断。

《了不起的我》 中,我们曾经讲到过角色和身份对人的影响。当你认定他就是一个无法照顾自己的抑郁症患者时,有时候他就会变成这样。所以,你要像正常人一样对他。你也可以表达对他的期待、信心和失望。他需要的是一段真实的关系,而不是被当作脆弱的花朵放到温室里的关系。

同时,你要牢记,人是有很多面的。抑郁只是他的某一面,而不是他的全部,更不是他本人。

在一次读者见面会上,有个读者站起来说:「老师,我现在挺好的,你可能看不出我有问题。可是我被医院诊断为了抑郁症,我也有很多时候会情绪低落。我想问一下有什么办法可以改善自己的抑郁状况?」

我说:「没错,我看不出来你有抑郁症。不过我并不觉得是因为你把你的抑郁症藏起来了,我不了解你。而是因为你有时候会抑郁,而你现在,就在提问的此刻,你不抑郁。怎么改善,我想,就是记住你这些不抑郁的时刻,努力把这些时刻扩大一点,再扩大一点。」

其实我自己现在越来越不用抑郁症来看人。现在我是这么看抑郁的:

「当我看到一个人抑郁的时候,我会想,这个人一定在经历人生的某些重要的转变。如果他的抑郁很重,那也许是这个转变的过程特别重要,因此也特别艰难。如果他的情绪持续了很长的时间,那也许是他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在哪里被卡住了。」

无论抑郁是什么,我们都不能只是把它当作一种抽象的疾病,而不去理解人身上真正发生的东西是什么。我们需要到人心理的幽微深处,去理解人的孤独、渴望、压抑、恐惧和失落,困境和解脱、失望和希望,去理解人曲折的自我发展过程。否则,我们就会变成那种躲在抑郁症这样的医学名词背后指指点点,而实际上却对人一无所知的人。而抑郁症的普及,就会变成一种新的偏见。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