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投连险真面目
目前,该事件还在进一步发酵中,究竟孰是孰非还不能下结论。不过,作为当事人之一的投保人,在购买保险时要清楚了解保险产品的性质和存在的风险。
通常情况下,大家都会认为只要买了保险,保险公司自然会兜底。而恰巧,投连险被认为是最不像保险的保险,甚至有险企人士直言表示,它只是一种投资理财工具。
那么,何为投连险?投连险即投资连结保险,是一种融保险与投资功能于一身的新险种,其正式名字是“变额寿险”。分红险只承诺保本,最终会存在获得分红水平有多有少;购买万能险则有一定的保底收益,会出现最终保底以上的投资收益率的不确定,而购买投连险则不仅是收益率不确定,还可能产生本金亏损。
投连险将投保人交付的保险费分成“保障”和“投资”两个部分,其中在投资账户部分,设有保证收益账户、发展账户和基金账户等多个账户。每个账户的投资组合不同,收益率就不同,投资风险也不同。
例如,偏股型账户的投资策略较激进,让投资者充分享受基金市场的高收益;偏债型账户的投资策略较稳健,获得资产长期、稳定的增长;货币型账户最保守,保证资金安全和流动性的基础上,以实现利息收入最大化等。
同时,上述账户由投资专家进行操作,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投资账户不承诺投资回报,保险公司在收取资产管理费后,所有的投资收益和投资损失由客户承担。这就是安盛保险为何表态称此次投资人面临的风险需由客户自己承担的理由。
而此次安盛保险投连险暴雷,投资人为何会倒贴管理费?有专业人士解释,当投保人的保费进入投连账户,客户需承担全部收益风险,而保险公司不承担经营风险,只管收取各类管理费用,当投连险所投资的基金下跌95%后,继续扣除账户建档费、管理费等就会导致保单的净值变为负数。
低风险偏好慎涉入
事实上,这并非是香港投连险的首次暴雷。此前,“101保单”一度在香港热销,不过,严重的投资损失叠加严重的销售误导,致使“101保单”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大潮面前彻底破裂。
不只香港,内地保险业也曾数次爆发投连险风波。投连险作为一种新产品首度被引进内地是在1999年,恰逢牛市,保费也因之快速增长。不过,2001年股市大跌,多地出现投连险退保事件;2008年9月,山东银保监局收到投诉海康人寿的案件233件,多数是涉及银行代销的投连险业务。
近几年,投连险市场几经波折。最新数据显示,进入2019年,前4个月投连险平均回报率分别是2.29%、4.9%、2.63%、-0.21%,前3个月呈现盈利回暖后,4月又遭遇亏损。其中按照华宝证券一级分类来看,指数型、激进型、混合型、债券型和货币型的4月回报率分别为0.24%、-0.4%、-0.61%、-0.35%、0.16%。
从账户收益看,今年1-3月,排名体系内账户分别有209个、209个和214个,其中取得正收益的占比为97.61%、97.61%、93.93%,但在4月,213个账户中仅118个取得正收益,占比跌至55.4%。其中,53个激进型账户中仅有25个实现盈利,泰康积极成长型、汇丰积极进取、平安精选权益位列前三位,投资回报率分别为4.64%、3.74%、3.12%。
投资风险提示
其实关于投资香港保险的高风险,监管几年前就下发过文件做过重要提醒:
除非你是香港籍
并且常住香港
不然请别盲目选择香港保险
保监会2016年4月22日发布关于内地居民赴港购买保险的风险提示:
全文如下: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保险意识的增强,部分内地居民选择赴港购买保险产品。因香港与内地保险业务在适用法律、监管政策以及保险产品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中国保监会现就赴港购买保险的相关风险提示如下,望广大消费者知悉风险,谨慎投保。
一、香港保单不受大陆法律保护
首先,内地居民投保香港保单,需亲赴香港投保并签署相关保险合同。如在境内投保香港保单,则属于非法的“地下保单”,既不受大陆法律保护,也不受香港法律保护。其次,内地居民投保香港保险适用香港地区法律。如果发生纠纷,投保人需按照香港地区的法律进行维权诉讼。与内地相比,香港法律诉讼费用较高,可能面临较高的时间和费用成本。此外,除了法律诉讼之外,投保人也可选择向香港的保险索偿投诉局投诉与理赔索偿有关的纠纷,但该局目前可裁决的赔偿上限是100万港币,大额保单的赔偿纠纷无法通过该局裁决处理。
二、存在汇率风险和外汇政策风险
一方面,内地居民在香港购买的保单,赔款、保险金给付以港币、美元等外币结算,消费者需自行承担外币汇兑风险。另一方面,内地居民个人到境外购买人寿保险和投资返还分红类保险,属于金融和资本项下的交易,是现行的外汇管理政策尚未开放的项目,存在一定的政策风险。此外,如以期交保费方式购买长期寿险保单,也可能存在因外汇支付政策变化导致无法交纳续期保费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