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财富
来自新浪微博认证资料:新财富杂志官方微博 @新财富杂志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21世纪经济报道  ·  事关您的养老生活,一图带您了解 ·  昨天  
第一财经  ·  收盘了,涨跌不一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财富

60年前他就提出了雄安新区,至今有人还欠他一句道歉

新财富  · 公众号  · 财经  · 2017-04-09 21:28

正文


来源:一日一度(ID:yryd115)


就在4月1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

将于河北设立雄安新区,

此举被称作“千年大计、国家大事”。


新区的位置之所如此重要,

是因为2000多万人口的首都北京,

除了要将行政副中心搬到通州,

还要将产业转移到雄安新区,

让它真正专注于大国首都功能。



让一个国家的首都,

专注于政治文化中心的功能,

在中心之外建新城承载其他功能。

这一城市规划建设思路,

其实早在60多年前,

就已经有一个人提出过。


只是,他的建议非但没被采纳,

自身还遭到了极不公正的批判。

这个人,就是梁思成。



建政之初,

梁思成被任命为,

北京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

梁思成一生致力于古建筑研究保护,

面对着有近3000年历史的北京,

他的心情是非常激动的。


灿烂的文化、皇家古建、

四合院、胡同、老城墙…

这些都是中国古文化的象征,

也是北京城的底蕴和门面,

如何将古建融入到新城规划里,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



然而有一天,

市长彭真站在天安门城楼上,

对梁思成说:“希望将来,

从这里望过去,处处都是烟囱。”

梁思成听了大吃一惊,他认为,

北京是古代文化建筑集中的城市,

不应该发展工业。


最好像华盛顿那样,

成为政治文化中心。为此,

梁思成对北京城市规划,

提出五点建议:


1.首都应作为政治文化中心,而非工业中心。

2限制城区工业发展。否则将导致交通堵塞,环境污染,人口剧增和住房短缺。

3.保存紫禁城,尤其是古建筑城墙、城楼。

4.旧城内新建筑高度不得超过三层。

5.城西建设南北轴的新政府行政中心。


然而当时苏联专家,

坚持要北京以天安门为中心,

并要求扩建天安门广场,

建造翻版的克里姆林宫及红场,

以便公众集会和游行。


而在梁思成的构想之中,

如果在城西沿着南北轴向,

建设一个政府的行政中心,

既能进行重要的新城建设,

又不破坏古城原有的中轴线。


既可以保护北京的古老建筑,

又不会给新城埋下臃肿的隐患。

可最后,5条建议里面,

只有保护紫禁城被接受。



当时,梁思成的夫人林徽因,

直接闯进彭真办公室与其争辩。

彭真不懂美学,也不懂建筑,

见林徽因气汹汹的,就说:

“这是毛主席的指示,

毛主席说城墙是封建象征,

是皇帝用来挡农民的。

党与人民心连心,不需要墙。”


林徽因说:“那也不要拆呀!

可以把它改建成环城公园,

在城墙上栽花、种葡萄籐,

再放上长椅,在各处修登城墙梯道,

在交通要道开口通车,这样,

北京市民皆可在此休息娱乐,

又可淡化封建象征!”


显然,梁林二人保护古建的苦心,

当时没有人能够体会。


梁思成设想的北京城


1953年,左安门被毁;

1954年,庆寿寺双塔被毁;

1956年,中华门被毁;

1957年,永定门、广渠门、

广安门、朝阳门被毁;

1958年,右安门被毁;


1965年至1969年,东直门、宣武门、

崇文门、安定门、阜成门、

西直门、元城墙被毁。

东单和西单的牌楼也消失了踪迹。

迄今惟有正阳门、德胜门、

钟楼得以部份保存。


城墙、牌楼、护城河全都消失了,

这座经历了多年战火,

八国联军没有拆毁,

日本侵华没有拆毁的伟大古城,

最终毁在了自己人的手里…


北京古城


据说,二战时,

美国空军轰炸日本前,

专程向梁思成请教,

哪些地方要保护不能炸毁。


梁划出京都、奈良和大坂,

标出古迹的方位,说:

“要从我个人感情出发,

我恨不得叫你们炸沉全日本,

但这是古城,炸了不好。

毕竟这是人类文明的结晶。”

所以京都三千宫殿寺庙,至今完好。


1953年5月,北京开始拆牌楼。

肺病已重的林徽因赶到现场,

嗓音嘶哑地对着吴晗破口大骂,

悲伤的神态令在场者无不动容。

此前,她还曾还对彭真说:

“你们拆掉的是800年的真古董,

有一天,你们后悔了,想再盖,

也只能盖个假古董了!”



没有人比梁林夫妇,

更珍爱这片土地上的古建,

在饱受战乱的岁月里,

他们一直冒着生命危险,

研究和保护中国的古建筑,

他们怎么也想不到,

一个新首都的诞生,

居然要付出如此沉重的代价。


积淀着中华文明的古老建筑,

不止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结晶,

也是全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

原中国文物研究所所长罗哲文曾说:

“如果那片古城可以存留至今,

那将是世界上惟一得以完整保留,

规模最宏伟、气势最磅礴的,

历史文化名城,

就连今日之巴黎、罗马,

也难以企及。”



历史没有如果。

梁思成的一句话,

可以让日本的古建留下来,

但他自己几乎拼尽全力,

也没能留下祖国的古城。


而更讽刺的是,那时候,

在与彭真争论规划问题时,

他曾无比心痛地说过:

“在这些问题上,我是先进的,

你是落后的,50年后,

历史将证明你是错误的,

我是对的。”


果不其然,现如今,

风沙漫天,地下水枯竭,

阴霾蔽日,交通不断拥堵…

这些越来越现实的问题,

不断困扰着首都北京。



怎么能不相信梁思成呢?

他是可以把自己的一生,

毫无保留交给中国古建的人呐。

梁思成出生于1901年4月,

父亲梁启超躲避清政府迫害,

所以他是在日本东京出生的。


在父亲的影响和督促下,

他自幼攻读《左传》《史记》,

从小就有强烈的民族意识。

11岁回国,14岁就进入清华,

少年时代的他是学校风云人物,

学业名列前茅,兴趣十分广泛。


合唱队、军乐队、足球队,

哪里都有他的身影。

最大的爱好是画钢笔画,

因此成了校刊美术编辑。



1924年在美国,

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学建筑,

梁思成对古建筑产生极大兴趣,

临摹了不知多少古建筑的构图。


回国之前,他跑遍了欧洲,

希腊、意大利、法国等国家,

对古建筑的妥善保护给了他震动。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历史,

而每一次朝代更替,

古建筑都要遭受一次创伤,

中国人想学习本国建筑知识,

还要依靠外国人整理的资料,

这是多么叫人痛心的事!


当时梁思成就发誓,

一定要研究自己国家的建筑,

为它写出一本建筑史。



回国后不久,

他到东北大学任教,

创立了中国现代教育史上,

第一个建筑学系,

立志培养中国自己的建筑学人才。


可惜好景不长,不久后,

九一八事变爆发,他举家迁往北平。

在北平,他参加了中国营造学社,

在这个专门研究中国古建的学术机构里,

梁思成率先提出实地调查法:

“近代学者治学之道,首重证据,

以实物为理论之后盾,

俗谚所谓‘百闻不如一见’,

适合科学方法。”


当时,国内政局已动荡,

百姓生活十分困苦,

但他坚持走完了一段长路,

开启古建研究的新时代。



去河北老县城,

途中要背几十斤重的仪器,

要坐骡车,走几十里才能抵达。

但看到山中老寺庙的那一刻,

梁思成身上的疲倦顿时消散了。


白天,他跟着和尚一起吃斋,

晚上被毒蚊子咬得睡不着觉。

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

他丝毫不愿在工作上妥协,

专门把年轻的助手叫到屋里,

拿出世界最高水平的建筑刊物,

“这就是现在的世界水平,

我们的图就要达到这个水平。”


要到达这个水平,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从里到外,每一尺寸都测绘无误,

连碑文、史料也详实记载。



由于时局动荡,

不但数据要准,

而且效率还要高。

为了加快测绘进程,

梁思成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

在调查应县的木塔时,

为了拍摄塔顶的照片,

他登上60米高的顶部,两脚悬空,

在极危险之处,拍摄重要的全景。


助手看着他小心翼翼的样子,

深深地为他捏了一把汗,

梁思成下来却满脸欢喜。

对他而言,能为这些建筑拍照,

那就像是诗人写出美妙的诗句,

音乐家写出了美妙的乐章。


这都是古人的智慧和心血,

研究它们,给它们“列传”,

就是在跟古人对话。



在古建筑研究事业上,

对梁思成产生巨大影响的,

就是众所周知的才女林徽因。

甚至连梁思成走上建筑之路,

也是因为这个被徐志摩惦念,

被金岳霖苦苦追求的女子。


在家长的安排下与他认识后,

林告诉他,自己准备学习建筑。

后来梁思成回忆道:
“当第一次去拜访林徽因时,

她刚从英国回来,在交谈中,

她说到以后要学建筑,

我当时连建筑是什么都不知道。

因为我从小喜爱绘画,

所以,最后我也选择了,

建筑这个专业。”



1927年,两人都以,

十分优异的成绩毕业,

并于次年3月21日,

在加拿大渥太华完成婚礼。

林徽因气质出众,才学过人,

追求她的男人排了一长串。

但她偏偏嫁给了梁思成。


后来有人将梁的绘稿拿出,

开玩笑说:“看了这些图稿,

才知林徽因为什么不选徐志摩。”

从这些细致、精准的图稿中,

不难看出梁思成是怎样一个人。


当时制图、测量工具如此简陋,

政局动荡,生活朝不保夕,

弄不好就会丢掉性命,

他却不辞劳苦、奔波千里,

将中国古建筑往昔的辉煌,

一寸一寸记在了纸上。



林徽因陪伴着他,

穿梭在战火纷飞的大地上,

在古老的建筑前静静驻足,

用敬畏、虔诚和专业功底,

记录下了一个逝去的时代,

挖掘出了一笔丰厚的宝藏。


真正让他俩执子之手的,

不仅是颜值,不仅是才华,

还有一颗志同道合的心。

他们都这样热爱建筑事业,

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爱国情怀。

这样的爱,胜过甜言蜜语,

他们从灵魂上支持彼此,

如同互相辉映的星辰。



抗日战争爆发后,

日本人邀请梁思成,

出席“东亚共荣协会”。

梁思成怎么可能答应,

连夜带全家人避往昆明。


结果在四川的穷乡僻壤里,

所有经费来源统统断绝,

林徽因又患上严重肺病,

他自己也得了脊椎软组织硬化。

当时美国邀请他去国外治病,

他却和林徽因拒绝说:
“祖国受苦,我们岂能远避?”


在乡下破旧的房屋里,

靠着昏暗的油灯灯光,

夫妇两人还坚持工作,

直到抗战结束。



梁林二人的工作,

今日看来简直不可思议。

1930年到1945年间,

他们和营造学社的同仁,

走过了中国15个省,190多个县,

测绘考察了2738处古建筑。


正因无惧风雨的数次考察,

才使梁思成破解了中国古建的奥秘,

完成了对《营造法式》的解读。

在开始撰写《中国建筑史》时,

他的病情已经极为严重,

加上物资匮乏,营养也跟不上,

最后落下了终身的残疾。


就是在不知名的小山村里,

他写出首部中国人自己编写的,

《中国古代建筑史》。这本著作,

达到了前人所未曾达到的高度,

远远超过外国的研究水平。



1946年10月,

耶鲁大学请他去讲学,

梁思成将自己的著作,

各种古建筑图片、文稿,

一一展示在国际学术界面前,

赢得了无数的敬佩和赞扬。


为此,美国普林斯顿大学,

赠授他名誉文学博士学位。

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教授,

称他是“研究中国古建筑的宗师”。

美国学者费正清评价他说:


“二战中,我们在中国西部重逢,

他已成了半残的病人,

却仍在不顾一切地,

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致力于学术,

在我心目中,他是不畏困难,

献身科学的崇高典范。”



可就是这样一位,

中国建筑学的宗师级人物,

在提出了首都北京建筑规划后,

不但眼看着它被高层否决,

还为此受到了各种不公的批判。


1950年2月的时候,

他和留学英国的建筑家陈占祥,

提出了著名的“梁陈方案”。

在这个方案里,两人建议,

旧城外的西侧另辟新区,

一条便捷的东西干道连接新旧二城,

如扁担一样担起中国的政治心脏。


结果就像文章开头说的那样,

方案被否决,旧城被拆除。

尽管梁思成四处游说、写信,

阐明继续这样做的危害,

但当时执意于发展现代工业的人,

最终大手一挥,让北京的古建筑,

成为了一捧土渣子。



千年沧桑的文化遗产,

一个民族的历史标记,

就这么被粗鲁地毁灭了。

多少外敌入侵也没毁掉,

最后全毁在自己人手上!


为此,林徽因抑郁而终,

梁思成只能瘫坐在窗,

听到今天拆这个明天拆那个,

心里不断地淌出血来。

“北京每拆掉一座古城墙,

那就是在挖掉我一片肉啊!”


看着旧城被拆,林徽因忧心忡忡

梁思成给周恩来的亲笔信


更叫人失望的是,

1966年,清华大学建筑系,

他曾经培养的学生们造反,

居然贴出大字报来攻击自己,

要求他写下“各种罪行”。


他被造反派从建筑系推出来,

胸前挂着“反对学术权威”的牌子,

工资被停发,职务被撤除,

在没有水暖供应的房子里,

三天一抄家,五天一批斗,

精神上遭受了巨大折磨。


可谁能想到,就是这样,

有一天,梁思成听说外面拆城墙,

拆出了一段元代的“墙中墙”,

连忙叫第二任妻子林洙去看,

“最好能给我拍张照片回来。”

如此痛苦、危险的处境,

他心中惦念的还是建筑。


新城方案中,明确写道:控制车流


1972年1月9日,

为保护中国古建筑,

耗尽了一生的梁思成,

在贫困和病痛的双重折磨下,

离开了这个荒诞的世界。


即使那个时候,他还在说:

“世界上很多城市都长大了,

早晚有一天你们会看到,

北京的交通、工业污染、人口等等,

将来会有很大的问题,

我们不应该走别人走错的路。”



在意识到问题的今天,

真的真的,欠他一声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