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官方服务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  ·  春日梅花开了!坐上这趟开往春天的列车去赏梅吧! ·  12 小时前  
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  ·  春日梅花开了!坐上这趟开往春天的列车去赏梅吧! ·  12 小时前  
无锡博报生活  ·  还是无锡!央妈严选,这次是…… ·  3 天前  
无锡博报生活  ·  还是无锡!央妈严选,这次是……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案例发布|突出文化赋能强吸引 强化跨界融合促发展——大理州洱源县凤羽镇佛堂村乡村旅居案例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 公众号  · 旅游  · 2025-02-13 19:00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云南省佛堂村乡村旅居业态发展的背景和优势,以及主要做法和成效、经验启示。佛堂村依托独特地域环境和文化底蕴,通过艺术、文创与乡土、农业紧密结合,探索出乡村振兴发展“凤羽模式”,成为集文化创意、艺术植入、古村落保护、休闲度假、农业示范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乡村田园新型旅游综合体。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佛堂村乡村旅居业态发展的背景和优势

佛堂村地处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是典型传统白族村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美的自然风光。

关键观点2: 主要做法和成效

凤羽镇立足良好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以生态循环农业、乡村文创艺术、乡村休闲旅游为产业振兴三大突破口,打造高附加值“凤羽”品牌系列农产品、旅游产品和文创产品。通过产业融合、外融内引、文化赋能等措施,实现旅游人数和收入的增加,带动周边农户就业。

关键观点3: 经验启示

佛堂村示范带动探索出乡村振兴发展“凤羽模式”,通过农文旅融合,让佛堂村成为集多功能于一体的乡村田园新型旅游综合体。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重要论述及指示批示精神为指引,发挥农文旅融合乘数效应,把创新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把产业带动农民增收作为根本。


正文

编者按:

旅居是乡村振兴的大事、新型城镇化的大事、文旅产业的大事,是云南旅游的升级版、乡村旅游的新空间、乡村建设的新方向、文化传播的新通道、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好方式。当前,云南正以做优做强乡村旅居、城镇旅居、度假旅居、医养旅居、养老旅居、文艺旅居、体育旅居、边境幸福旅居等“八大”旅居业态,打响旅居云南品牌,打造金字招牌的世界旅游目的地。为在全省范围内总结优选一批立得住、叫得响、能复制、可持续的旅居典型案例,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会同各州市、省直各有关部门,首批遴选了8种业态、50个典型案例,编写了《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旅居云南·首批典型案例汇编》,供全省各地发展旅居业参阅借鉴。




乡村旅居






突出文化赋能强吸引 强化跨界融合促发展

——大理州洱源县凤羽镇佛堂村乡村旅居案例

图片1.png

一、佛堂村乡村旅居业态发展的背景和优势

佛堂村地处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东部,隶属凤羽镇江登行政村,下辖2个村民小组129户474人,其中白族人口443人,是典型传统白族村落。佛堂村背靠天马山,面向凤羽坝子,村中有清源河水、三爷泉水穿流而过,坐拥千亩湿地风光、油菜花海、古梨园等独具特色自然风光。2018年被列为州级乡村振兴重点试点村,2020年获评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近年来,佛堂村以深厚文化底蕴为依托,将文化、生态与产业相融合, 创新旅居发展模式,建设退步堂乡村艺术酒店艺术家第二居所,配套建成退步堂半山酒店、凤羽画廊、古梨园空中稻田剧场、白米仓青年文创空间、大涧古村落“星空间”、自然插花艺术空间、大型装置艺术白驹过隙等项目,引进和吸引众多国内外艺术家入住凤羽大地艺术谷,打造出独具文化艺术气息的乡村旅居目的地,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旅居体验。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产业融合促就业。 凤羽镇立足良好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以生态循环农业、乡村文创艺术、乡村休闲旅游为产业振兴三大突破口,打造高附加值“凤羽”品牌系列农产品、旅游产品和文创产品。夯实“X+”发展机制,实现产业融合。发展“景观+”,种植油菜200亩、“水稻+鱼”混养50亩、“桃+李”示范种植630亩,塑造田园风光、桃园盛景;开发“文化+”,举办秋收节、乡愁文化节,建成半山酒店1个,民宿3家(其中丙级民宿1家),农家乐3家,停车场1个,旅游厕所1个,稻田剧场1个,咖啡吧2个,书屋1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非遗传承人和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各1个。年均接待旅游人数10万人次,实现旅游花费1000余万元。2023年至今,接待海内外旅居客1万余人,实现旅居花费500万元,带动周边农户就业1000余人,每户年收入超3万元。

(二)外融内引促创新。 一是外融入。吸纳一批国内外文创、手作人才长期入驻凤羽。全球最大威士忌酒生产企业帝亚吉欧落户凤羽,积极与上海交通大学、云南大学等高校开展双向交流,组织师生到凤羽开展现场教学、调研、写生及摄影活动,为凤羽打造旅居艺术乡村提供精英客群和产业支撑。二是内激活。创设以凤羽为起点、云南为基地、全国为辐射面“乡创中国”平台,打造融时间与空间、自然与科技、乡村与城市、线上与线下于一体的融媒体新平台,演绎出“小而美、深而精、远而净、原而创、乡而洋”田园文旅新模式,开发凤羽砚、甲马等非遗产品,用艺术文创力量激活古镇生命力。三是创品牌。利用天然食材,推出定制化“凤羽宴”,营造独特味觉体验与视觉享受。创建“凤水清源”水稻、凤羽白米等系列品牌,推出“我在凤羽一亩田”认购活动,目前已认购200多亩。

图片2.png

(三)文化赋能促新业。 一是文化融入生活。建设乡愁公园、湿地雕塑公园、佛堂古梨园、乡土艺术交流展示中心,举办栽秧会、关秧门、迎本主等传统节庆活动,加强本土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二是文化融入艺术。通过露天编创艺术,开展文创产品包装设计,成功举办凯迪拉克汽车试乘试驾活动和物产赞美会,吸引国内外知名媒体宣传报道,出版《微隐隐于凤羽》和拍摄《中国村落》,增加品牌影响力。三是文化融入农业。依托“一坝两品”农业种植基础,把大地艺术与景观设计融入水稻、油菜种植,将农业生产性与审美性、景观性、艺术性有机融合,打造稻田画、油菜花海等大地艺术景观,促进生产、生活、生态三者有机结合。以跨界融合为切入点,探索出“软乡村、酷农业、融艺术、慢生活”农文旅融合乡村振兴“佛堂模式”,助力乡村振兴。四是文化融入旅游。吸引李健、黎瑞刚、于丹、孟非等众多国内文化艺术界名人体验生活,吸引全球知名品牌凯迪拉克、奥迪、路易十三、帝亚吉欧等落地组织品牌活动,吸引多个综艺节目和专题片拍摄录制,吸引CCTV2、浙江卫视、云南卫视等全国160多家媒体宣传报道,将凤羽IP推向全国。五是文化融入市场。设计包装适应市场需求的凤羽砚、凤羽茶、凤羽菜籽油、青刺果油、青刺尖茶、凤羽白米、凤羽土蜂蜜、凤羽乳扇、凤羽蜜饯等物产和文创产品,提升文化经济变现能力,构建凤羽文化自觉保护与“造血式”传承机制。其中青刺尖加工项目,每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4万元以上。六是文化为媒引才。发挥“文墨之乡”、历史文化名镇等地域、风景等优势,吸引《新周刊》创办人封新城、音乐人李健、舞蹈家杨丽萍等知名人士长期或不定期入驻采风创作、创业旅居,让名人免费代言,共建艺术乡村。强化乡村人才培养,多方汇聚乡村发展人才,以乡愁为纽带,吸纳原籍凤羽哈佛大学博士后张骊和云南大学博士生导师张晓萍等57人进入凤羽人才库。

图片3.png

(四)建立机制促融合。 一是夯实新型主体带动机制。发展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采取订单收购方式,实现经营主体发展受益。二是夯实产业融合发展机制。坚持以农为基,融合文化和景观,打造桃李盛景、田园风光;举办文化节庆,增强吸引力,赋能旅居发展;建成一批高标准民宿酒店,推动农文旅居融合发展。三是夯实区域品牌创建机制。采取“企业+农户”发展模式,创建“凤水清源”水稻,“绿油油”菜籽油,“点苍山”青刺果茶、青刺果油,慢城农庄高原野生蜂蜜、鸡枞油等系列品牌,在凤羽慢城农庄直营店线上销售,推动产业融合、主体融合、利益融合。


三、经验启示

佛堂村示范带动探索出乡村振兴发展“凤羽模式”,即:走出粗放式农业生产模式,走出“大拆大建”“乡村城镇化”改造和发展模式,走出千篇一律改变乡村外形外貌建设模式,依托独特地域环境和文化底蕴,借鉴世界先进乡村保护和发展经验,借助国内外知名人士力量,通过艺术、文创与乡土、农业紧密结合,培育出“软乡村、酷农业、融艺术、慢生活”乡村旅居新业态,让佛堂村成为集文化创意、艺术植入、古村落保护、休闲度假、农业示范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乡村田园新型旅游综合体,成为带领村民共同奔小康乡村振兴实验基地。

图片4.png

(一)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重要论述及指示批示精神为指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重要论述及指示批示精神是做好文旅工作的行动指南,必须要贯彻到创新农文旅发展模式、开发新产品新业态全过程各方面,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与解决农业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深化农文旅融合,推动乡风文明建设,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实现城乡融合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二)必须发挥农文旅融合乘数效应。 要通过“农文旅”三者融合,释放土地、资金、人才等乡村振兴关键要素的活力,创造“1+1+1>3”的效果。要创新土地流转方式,创新投融资机制,鼓励民间资本注入,鼓励各类人才加入农文旅融合发展队伍,鼓励引导乡贤参与农文旅融合发展。

图片5.png

(三)必须把创新摆在更加突出位置。 树牢“视创新如生命、把创新当使命、抓创新像拼命”意识,构建农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建立支撑乡村文化发展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加快产品创新、业态创新、场景创新、模式创新,打造全产业链大格局,实施品牌创新工程,赋能乡村文旅产业振兴。

(四)必须把产业带动农民增收作为根本。 挖掘旅游市场联动发展效应,把产业、就业做实,让群众有稳定工作、稳定收入,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加强村民与农业合作社交流合作,走出“生态农业+旅居”发展之路。


来源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资源开发处

编辑 刘榕杉

本期责编 张灵洁 古文丽

审核 张云鹏

运维 云报集团·文旅头条新闻网

※如有侵权请联系:电话:0871一63534744

邮箱:[email protected]

往期推荐:





案例发布|依托温泉兴旅居 景村互补促发展——玉溪市华宁县宁州街道洗澡塘村乡村旅居案例



案例发布|坚持发展绿色产业 打造康养旅居胜地——保山市隆阳区潞江镇芒旦村乡村旅居案例



案例发布|发挥重大项目集聚作用 助推高品质乡村旅居发展——昭通市镇雄县旧府街道高山村乡村旅居案例




各位小伙伴,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微信公众号的投稿邮箱已经开通,欢迎各位读者朋友们积极来稿。

投稿邮箱: [email protected]

更多云南文旅发布,请扫码关注我们的发布矩阵

一部手机游云南

云南公共文化云


服务号


昆明文旅

保山文旅

微丽江

昭通文旅

大理文旅

红河文旅

文山文旅

德宏文旅

恒春临沧

玉溪文旅

微游怒江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