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家山东,近年来好像时不时因为结婚成本高而上各种媒体的调查新闻。上面这些图片,大家也不会陌生,都是娶亲的彩礼钱。
一般认为,周代是礼仪的集大成时代,彼时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婚姻礼仪。西周时确立并为历朝所沿袭的“六礼”婚姻制度,在《仪礼》中有载: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其中“纳征”就是送聘财,是“彩礼”习俗的由来。
现代人为讨个好彩头,大家会赋予不同数字不同的意义。在“万紫千红”的年代到来前,比如一万一(万里挑一)、三万一千八(三家一起发)、四万八(四平八稳)、六万八(顺发)、八万八(发发发)、十万(十全十美)······总有一款适合不适合都要你,再经过两三年的发展,达到疯长水平。
不算房产,动辄十几万的彩礼,其实也已非普通家庭所能承受,如果再加上结婚所需办理的家具家电、酒席等等,基本上没有二三十万是下不来的。
我的家乡聊城,属于鲁西。和鲁北风俗也差不多,除了上面所说的彩礼标准之外,农村娶亲需要有新房新院子,近年来小汽车也成了必选项。农村的新房都是在自家宅基地上建造,成本还相对低些,县城则直接是要求先有楼房再谈其他,否则连见面都不见。近年来每次回家,年轻人相亲的事情必然是主要话题。下面说两个真实案例:
案例1:
二姑家的表弟小中,1989年生,高中毕业后没再上学,一直在济南、青岛两地打工。随着年龄渐长,从他二十二三岁开始,二姑就开始为小中的亲事操心,每当过年过节回家,二姑都会为他安排相亲,趁着小中在家的短短几天,抓紧时间托人介绍,见缝插针地去见年龄相当的女孩。
年轻人有自己的想法,面对每年的盛况重演,小中自己对此并不热心,给二姑的回答总是“不用你们管”。二姑和姑父操碎了心,眼看和他年龄相当的相继结婚,有的都有了小孩,更让他们心里焦急万分。
虽然表弟总是有自己的主意,但是家里不能光听他的,该准备的还是要准备。于是二姑家在前几年花费七八万新改建了自家的房屋院子,把小屋子变成了一个设计相对现代的平房,院子也是花砖铺地,比以前气派——这也是农村相亲要考虑的重要一点,从男家的房子大概看家里的经济实力。所以一直以来,盖新房娶亲就是一种传统。
房子盖好了,也并不能马上就筑巢引凤——因为农村的女孩现在十分稀缺,而小年轻无论男女,只要不上学,年龄到了二十岁左右,极少在家,都是出去打工见世面。本来女孩就少,再加上出去打工,所以现在各个村里几乎见不到年轻的大姑娘。
焦急了好几年的二姑,今年终于可以松了一口气。小中总算是真的做到了“不用你们管”,他自己找了个同样打工的姑娘正谈着,今年过年把手机里面的照片拿出来一晒,二姑总算放了一半的心,这下有了照片,就相当于是有了证据,就没再张罗相亲的事情。
下步更重要的事情当然就是攒钱娶亲了,虽然也算是自由恋爱,但姑娘也是我们邻市农村的,风俗差不多,该走的程序都需要走一遍,花销是少不了的。如果表弟以后还想在外面买房子,那花费可就更多了。
案例2:
二姑家表弟找对象的事情刚告一段落,又轮到三姑开始张罗了。三姑家的表弟小涛,属于95后,今年刚到二十岁。眼看小中前车之鉴在前,加之现在农村相亲难、女孩少的现状,三姑早早就开始给小涛张罗相亲,只要是听说附近村里谁家有年龄相当的女孩,就开始托人去打听。
大年初二那天,我去三姑家,三姑已经准备好见面的一堆糖果,找了小涛小叔备车,就等着所托的媒人电话一打来就马上动身。但这是一场并没有把握的尝试,
因对方女孩平日也是在外打工,一回乡就和好几个小伙子见面,大人们希望男女青年互相留个号码,后面具体合不合适他们自己谈。但走南闯北打工的姑娘们,外面的世界也一样会见识到,有的也会在外面自主谈恋爱,择偶标准首先会考虑两人是否合适,老家的经济条件倒在其次。
这些道理并非不懂,只是作为家中父母来讲,小孩如果一旦认为合适,经济条件则是他们主要的考虑。所以无论如何,对男方来说,娶亲的成本也不会很低。
这样的案例千千万。网上有人制作过山东各地结婚彩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