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棍、空调、棉被、凉席、可乐。肥宅的夏天是足不出户、脂肪堆积的快乐。
海浪、海风、日落、椰子、比基尼。年轻人的夏天应该在海边,和朋友一起晒日光浴一整天,穿着大裤衩和人字拖在沙滩上散步,看太阳从海平线上落下(年轻人不看日出,起不来)把云映成粉红色。
对于很多人而言,夏天就要去看海,哪怕真的到海边以后又想立马回家(划掉)。躲在空调房里的你,也偶尔会有立马买机票去海边的冲动吧。关于大海,数据作者又能告诉我们什么呢?
提问:大海的深处是小丑鱼尼莫还是海绵宝宝和派大星?
再次提问:如果是枝裕和的电影名字叫《比海更深》,那比海更深到底有多深?
为了解答八卦姐的发问(并不是),
Lakes and Oceans
的作者画出了地球上海洋和湖泊的图像,最神奇的是他用了许多有趣的参照物来做大海中的刻度。
作者标注了大海深度和压力的关系:这个深度的压力可以把香槟的瓶塞推进瓶内,这个深度的压力能让家里的水龙头出水,这个深度的压力可以让自行车胎变平…作者还在图上画出了泰坦尼克号的残骸,地球上最大的动物蓝鲸在大海中也只是一个小点。
识别二维码看作品👇
林俊杰唱过:“因为在一千年以后,世界早已没有我。”
的确如此,这位作者在
When sea levels attack
中告诉我们,1000年以后,连纽约、伦敦、台北等世界主要城市都已经沉没海底。100年后,海平面上升1米,我们会失去威尼斯城;海平面上升8米之后,上海也会被海水淹没,上海滩的往事都将深埋海底。
过去我们不断被告知海平面上升带来的后果,但如果没有建立起这个事实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我们很难真正明白“海平面上升1米”究竟意味着什么。因此当作者向我们展示了海平面上升时会淹没哪些城市,我们看到还没去过的威尼斯、曼哈顿都将在几百年以后消失,良心真的会痛。
海平面上升,淹没城市,在那以前我们还剩多少时间呢?
识别二
维码
看作品👇
你有没有想过,站在海岸线上向垂直于海岸线的方向直行,不转弯也不回头,最后你会到达哪里?或者,向垂直于海岸线的方向望去,你能看到哪个大洲(假如你是千里眼)?
回答这个问题可能不是在地图上画一条直线那么简单(地球是圆的嘛),于是 Andy Woodruff 绘制了这样一张地图,展示了从除南极洲以外的各个大洲的海岸垂直出发,能够抵达或是“看见”的目的地。线段上更亮的一端是出发点,从这个出发点垂直于海岸线望去,就能够看到地图上标注的大洲。比如从这张图的每一个亮点直行出发,就都能抵达亚洲。
以后再说“面朝大海、一往无前”之类的鸡汤,真得看看到底要去哪个目的地了。
识别二
维码
看作品👇
都到海边玩了,本着“来都来了”的基本方针,不到海里游会儿泳八卦姐不甘心。不过,八卦姐想象的游海泳是随便扑腾扑腾、游一下休息两下的那种,反正海水浮力大沉不下去嘛!后来八卦姐才知道,自己还是 too young too naive,原来在海岸游泳的时候其实要格外小心,因为海面看似温柔,其实暗潮汹涌,两三分钟一次的“离岸流”分分钟就能卷走两个身高一米八的壮汉。
离岸流是岸边一股向外海方向快速移动的海流。在悉尼先驱晨报的调查中,72%的调查对象都认为离岸流非常危险,这甚至超过了他们对鲨鱼的恐惧。如何才能辨识出离岸流,然后避开它?事实是,对于未经训练的游客来说,辨识离岸流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我们唯一能做的可能只有辨识离岸流的一些特征,比如颜色更深的水域、更少的浪花、表面有细波纹的水面,blahblahblah…
看完这篇报道,八卦姐决定还是不去海里浪了,保住小命要紧。在沙滩上躺尸,戴墨镜偷瞄美好肉体,渴了喝椰汁或者冻柠檬茶,饿了吃顿海鲜大餐,岂不美滋滋。
识别二
维码
看作品👇
没有什么比在海边吃大龙虾更快乐的事了(即使吃到痛风也在所不惜)!但作为从小没见过海的内陆女孩,八卦姐实在不清楚哪些海鲜可以吃、哪些海鲜不可以吃。这位作者就贴心地为八卦姐这样没见过海也没机会吃海鲜的小可怜们,制作了这份最强“吃海鲜指南”,从捕捞方式到濒危程度向读者展示究竟那些海鲜是可以放心大胆吃的。
因为数量众多,或者是以环保合规的方式进行捕捞,因此养殖的鲍鱼和扇贝、大西洋和太平洋里的三文鱼都可以放心食用。而鳐鱼、鲨鱼,还有部分海域的鳕鱼则是不能食用的,因为它们可能正濒临灭绝,或者是捕捞方式不合规范。
作者还给海鲜小白们科普了不同的捕捞方式,并且以这些捕捞方法的恶劣程度对它们进行了分类。手钓可能是最标准的捕捞方法之一,固定渔网、圆锥形围网捕捞就一般般了,而最恶劣的捕捞方式则包括电捕鱼法、长线捕鱼法等等。所谓的“放长线钓大鱼”在科学捕鱼界可是会被diss的喔!
识别二
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