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
1626
字,建议阅读时间
5
分钟。
一战之前的一百年,除了英国打的布尔战争以及克里米亚战争,欧洲处于前所未有的和平之中,和平除了红利,也会累计不平等,当不平等累计到一定程度,必须有一种解决方案。为什么呢?因为随着不平等程度的增加,国家作为一个组织就会出现根本矛盾,税收负担与国家秩序受益人不一致,当税收负担不断下沉,足以影响“活下去”的可能性的时候,秩序保不住,1%群体与99%的群体一起承受秩序破坏的损失。
1%群体没有为维持他们资本收益的国家负担足够的税收,谁要是敢对他们动刀子,也一定没有好结果,因为欧洲此时也不民主。理论上,改善不平等最平和的路径是累进税,这只是人们的美好愿望,税无论何时,都非常痛苦,和平年代用税进行调整,即使是张居正一样被清算。欧洲的两次世界大战,人命损伤无数,财产的物理损失是惊人的,但战争增进了平等。首先,1%群体的资本及收益大受损失,欧洲国家的国债主要通过通货膨胀赖掉了,金融资产作为一种重要的财产形式,在战争、革命时最脆弱。战争使得1%群体负担更多的税收,战争使得资本回报受到极大的影响,并带来巨大的财产破坏。
今天所谓的普选、女权都是两次世界大战后的产物,战争需要更大范围的动员,也就需要给予更多的权利。因为男性劳动力去战场厮杀,女性不得不走出家门,参与劳动,获得独立的经济收入,也因此获得独立的地位。如果没有战争,选举权、女性的改革要来的慢的多。虽然很多国家都有大量的人涌上街头,法国黄马甲瘫痪了法国,美国CIA+NGO也喜欢组织街头运动,并说这是言论自由至高无上的价值观。其实,历史表明,真正的变革代价要大的多,如果不是战争这种暴烈的冲击力量,其他那些花里胡哨小玩意根本没用。
有人说二战后,欧洲的福利社会是跟苏联争夺人心,其实,我倒是认为,欧洲二战普遍性的进入福利社会的原因是殖民地的丧失。通过南美北美的殖民地,欧洲输出了过剩的人口,社会能够容忍更大的不平等,穷人通过剥夺原住民的财产,实现了“财务自由”。当二战之后民族独立浪潮来临的时候,通过外部资源解决不平等问题的可能性已尽没有,内部解决问题,无非是更高的税率、更多的福利,延长不平等累计的时间,仅此而已。
因为中国和印度不同的建国之路,印度是精英接管,建国时资产未遭到破坏,中国是经过血腥的内战,人命、财产损失惨重。《告别革命》的论调是革命是可以避免的,如此一来,中国人为革命所付出的牺牲价值就大打折扣。就中国面临两种问题,一种是内部的极度不平等,二种是外部强加给中国的国家间的不平等。中国革命后来就是先土地革命解决内部的不平等问题,又废除了不平等条约,用朝鲜战争让其他国家意识到,中国应该被平等地对待。
革命的逻辑就是对产权进行激烈的调整,给国家财政一个良好的初始税基,尽管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中国就是用革命的成果,分得土地的农民的农业剩余支持了中国的工业化,这是中国通过革命获得的第一桶金。随后,又通过工业化的成果去反哺农业,工业的剩余去对农村地区进行新农村建设。
对于那些否定革命意义的人,我只问一句,旧中国不平等怎么办?不消除这种极端的不平等,根本不可能重建税基,也不可能动员更多人参加新中国的建设。印度所面临的问题其实是旧中国面临的问题,国家没有一个平等的起点,也是南美洲国家面临的问题,土地改革只是消除不平等的一种形式,没有这一步,问题只是积累。印度用宗教平抑底层的不满,南美的底层用暴力和毒品回应不平等。
之前,我曾经写过文章,平等在经济学上是合算的,要养住中国的工业产能,必须要维护老百姓的购买力,扶贫就是这样的行动。同样的,革命是重建平等必须付出的代价,没有什么需要反思的,也不要自作聪明可以省下来。前三十年,我们享受了革命带来的平等红利,经过四十年,我们累计了不平等,要延缓这种趋势,中国的税收制度改革成为了关键因素。
平等从来不是道德问题,而是群体生存的策略。“产权神圣不可侵犯”得不到中国历史的佐证,881年攻入西安的时候,唐朝的上层也没法跟黄巢讲这个道理,从东汉绵延至唐朝的高门大族作为一个整体消失了。